资源简介 (共16张PPT)冀人版四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期末复习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和动物都会产生影子。影子产生的条件:光和不透明物体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早晨影子长,在西面;中午影子短,在北面;下午影子长,在东面。影子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影子最长,影子的变化是“长一短一 长” ,方向是由西向东。并且影子方向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反。东西日晷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日晷的原理是利用 太阳光照射指针投影在刻度盘上。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不断变化,指针的影子也相应变化。日晷通常由晷针和带时间刻度的晷面组成。无影灯并不能真的使影子消失,它只是减淡影子,使影子不再明显。其原理是无影灯将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子,所以称为“无影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东方一号”宇宙飞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并拍摄了地球的照片,在海边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先看不到船身,再看不见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而是一个曲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地球投在太阳和月亮上的影子,边缘总是圆弧形,都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构成。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形状测量得越来越准确,科学家们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接近正圆、表面凸凹不平的椭球体。地表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块,通常人们把海洋所包围的大面积陆地叫做大陆,小块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洲。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为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速记: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地表的海洋是相互沟通的,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大洋.根据海陆分布形势,可把世界海洋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间没有什么天然的界线,通常以水下的海岭或某条经线为分界的.四大洋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面积比较世界的海陆分布极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东半球西半球观察月亮时,①选择一个开阔的地方,每天晚上在同一个位置观察。②上半月在日落时,下半月在日出时,观察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月亮明亮的部分向着哪个方向。③按照农历时间,连续一个月对月相进行观察。④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对应日期画在《月相记录单》上月亮在一个月内不一样的形状称为月相,月相的变化是: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由缺逐渐变圆。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亮面朝东,由圆逐渐变缺。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29 天半。农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半天,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亮面朝东月球表面有月海、山脉、环形山和辐射纹等。我们看到月亮上比较亮的地方是山脉和高地,比较暗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月亮上的山脉大多是环形山。月球本身不能发光,明亮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的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