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具有一定信息化设备的县一中高一年级学生,高中学生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活跃的学习思维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利用,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本课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主要重点为: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难点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故本教学设计通过许多开放思维的课堂问题,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独到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结合史料,梳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趋势。通过对王安石变法改革精神的学习,认识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和信念,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以此培养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县一中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宋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历史认知,可以在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的联系中让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中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理解。高中学生有着较高的人文素养、活跃的学习思维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利用,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高中课本知识较为繁杂,概念性理解较多,知识体系较为抽象的客观原因,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实际的听课效果。但由于教材专题之间缺乏相关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进行充足的知识串联,以及观点总结,协助学生理解与思考。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宋的政治与军事》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一课,是处于单元过渡的重要位置,也是中国历史从唐末五代分裂割据到两宋局部稳定的重要过渡时期,第一课起到开端的作用,为后面三课进行铺垫。此课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后来辽宋夏金的并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分为北宋的建立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需要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主要讲述的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和僵化体制产生的内忧与外患,看似稳定的统治中蕴含着政治危机。“王安石变法”,这一节讲述了面对内忧外患北宋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重点了解其失败的原因。“南宋的偏安”,北宋的统治在外族的冲击下全面崩盘后,南宋小朝廷蜗居于南方。
这四个部分从线索上来说从北宋的初期经过一系列中央集权的加强达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分裂,君权加强,政权稳定,但是在其统治中存在着内政上的暗涌与外交上威胁,导致靖难之役后北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堂课将从其发展-危机-变局-苟延的逻辑顺序进行讲课,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去理解北宋的由盛转衰的过程与原因。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主要重难点为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与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四、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
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朝代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防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史料证实:
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实证材料,梳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趋势。
家国情怀: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改革精神的学习,认识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和信念,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2min) 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出示高宗赵构亲笔题写“精忠岳飞”史料,引出本课内容。 材料一:(岳飞)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元】脱脱《宋史·岳飞传》 通过对材料的解析,教师向同学们展示精忠报国的岳飞形象,以此导入新课。 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被激发,并明晰本节课的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更好的带入课程情境。 以同学们熟悉的岳飞“精忠报国”形象导入本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35min) 关于本课,我们总共需要学习五个部分,分别是唐末五代之弊,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其中,结合课标分析,后四个部分是本课主要子目。 教学重点: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唐末五代之弊 教师出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更迭简表和《雪夜访普图》,分析宋朝建立时意图改变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弊病的背景。 教师材料解读,划出关键信息,总结材料。 得出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的更迭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权重的特点。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师通过列举讲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分析后果影响。 措施一:收权—— 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通过配合宋太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主要巩固措施列举图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做法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措施二:分权—— 分散机构权力 教师对宋初分散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成中央与地方两部分进行解析。 中央: 地方: 对《北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进行解析,使学生了解宋初如何分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措施三:崇文抑武 材料二: 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教师通过口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配合对材料进行解析与唐宋登科任相图,使学生明白崇文抑武的措施与影响,引发学生思考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教师通过讲述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思考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出示北宋养兵、养官造成财政危机的史料,讲述变法的背景。 积弱:边防压力 教师通过配合《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讲述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 并提出问题: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得出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教师总结:和平是刻在我们血液里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和平我们也不畏惧战争。在当时的宋朝,两宋同辽、西夏和金是兄弟民族关系,他们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他们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钱财换和平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和平,想要永久的和平还得国家强大,军备强盛。在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以钱财换和平”的命题是不成立的,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利益是不容他国侵犯的。 积贫:财政危机 教师展示《北宋官员人数变化表》、《北宋初军队人数变化表》、《北宋三个时期收支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其发展趋势,发现其引发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教师出示范仲淹、王安石的史料、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不同身份,分组讨论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引出对王安石变法的客观评价。 材料三: 在发展农业方面,各地兴修的农田水利设施达1万余处,使36万余顷的土地获得灌溉之利…新法的推行还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一些限制,皇室、官僚减少了一些特权,农民减少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置将法虽在推行,将官仍多是庸才。在元丰四、五年,两次对西夏用兵,宋军仍遭失败,“积弱”局面没有改变。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下编:辽宋夏金)》 教师结合材料,分析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分别有哪些。 南宋的偏安 王安石变法后统治集团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教师通过岳飞《满江红》引入“靖康之变”和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出示南宋词人诗词,感受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对人们的影响。 材料四: 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教师通过配合杭州西湖的岳飞墓与墓前的秦桧夫妇跪像图结合分析郾城、颖昌府战势图,帮助学生感受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对人们的影响。 通过材料进行分析,使得学生了解,唐末五代之弊。对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内容有清晰认识,辩证看待宋朝“防弊之政”的影响。 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幻灯片中图片的解析,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宋太祖在控制军权、削弱相权、控制地方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并思考其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析材料,论从史出。认识到宋初的防弊之政存在的问题:旧弊虽防,新弊渐生。以辩论的形式思考“以钱财换和平”是否可取,明白此后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学生对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有简单认识。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回到历史时代,分组讨论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的王安石变法影响的两面性 学生在教师对诗歌的分析,感受抗争期间,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对人们的影响,体会南宋在屈辱中拉开序幕,在悲壮中走向结束。 通过史料分析与解读历史地图,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北宋建立、先南后北的统一过程、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通过史料分析,落实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运用史料分析,学生对材料进行基本的解析处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以辩论的形式思考“以钱财换和平”是否可取。并通过对“以钱财换和平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和平,想要永久的和平还得国家强大,军备强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部分作为从范仲淹到王安石的过渡,主要是结合课件资料,由教师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有简单认识。通过情景设置,给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回到历史时代,分组讨论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以学生自主思考与教师引导相配合的形式克服本课难点。通过合作讨论,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析岳飞《满江红》的历史典故,过渡到第四子目,引用南宋词人诗句,和语文跨学科创新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深化拓展 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材料并组织小组讨论思考:改革应当注意这样的规律? 材料五: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公平、人民幸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使命。这要求我们党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致力于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几个要义》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通过问题与方法不断涌出的举例,提出启示:改革要认清形势,分析矛盾,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改革必须使措施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坚决彻底,尤其需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改革需要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不可操之过急;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通过思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有序发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改革的规律产生新的认识。 帮助学生对改革的发展有进一步的理解,明白改革是遵循事务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课堂小结 (2min) 教师总结本课思路:从宋朝建立加强中央集权的“防弊之政”,引出“新弊渐生”的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为挽救危机王安石变法,但“解弊之法”反而使北宋走向衰亡,最后“循弊偏安”南宋苟且偏安。 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适时记录课堂笔记,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堂关键知识点。 通过板书,协助学生梳理本课重点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利于学生课后梳理课堂知识点。
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完成课后第9课相关练习,并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二选一的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课后小问题: 请选择一位你喜欢的宋朝士大夫,给他写一封穿越千年的信。 查找史料,分析岳飞被害的深层原因。 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对课堂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并通过互联网与书籍丰富历史知识,通过结合课程内容与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梳理知识体系,理解课堂重难点,学习使用课外资源学习历史,通过已有知识,锻炼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
板书 设计 学生对主要板书进行记录,利于学生课后记忆与回顾。 通过板书,强调出课堂重点,深化教材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教学反思
1.本课共设置四个子目,子目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但与此同时,本课重难点内容较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笔墨教授新课,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当与此同时课程内容较多,不便于学生完全理解并记忆本课内容。
2.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本课提供许多开放思维的课堂问题,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独到的基本认识。
3.提问问题较为精选,简洁,保证整体教学逻辑顺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