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1《氓》教学设计
题目:《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材分析
《诗经·卫风·氓》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首诗可算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诗歌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氓》是卫国的民歌,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氓》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对诗中主人公的婚姻结局历来以“悲剧说”占据主流,若单从男权主义对女性的肆意侵犯和践踏来看,的确这可以看做是“一曲男权时代的悲歌”;但从女性自我觉醒和反抗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首诗所反映的恰是一个失败的爱情的经验教训总结。这种观点关乎如何引领学生对此诗作尽可能多元的理解,或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诗意的探讨和把握的走向。具体到语言层面,首先是第一人称口吻所表现出的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其次是比兴手法在诗中的巧妙运用所带来的诗意的丰富和延伸,第三是典型意象如“淇水”在不同语境中的象征意味以及其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等等。但实际教学中,上
述无论内容还是语言,任何一个角度的选择与展开都可能会为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教学创新注入活力,应该说是应该加以有效利用的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了解故事的跌宕起伏。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探究,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挖掘其社会意义。教学重点
1 把握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入探究,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挖掘其社会意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课前
导入:今天学习一首诗《氓》,选自《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实《诗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爱情诗歌总集,想起婚爱恋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诗句呢?《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年人的好配偶,君子好逑,这也表现出男子对心上人的思慕,有初见时的怦然心动,也有求之不得的心酸。《氓》这首诗也表现了在婚恋中的酸甜苦辣,通过课前预习,你们了解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氓》。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诵读诗歌,丈量“幸福”的长度
1、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齐读诗歌一探究竟。。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一位男子追求,两个结为夫妻,尽管婚后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后还是被丈夫一起的事。
2、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诗中三次对淇水的描写,并思考这三次描写分别在女主人公感情历程的什么阶段,每个阶段她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阶段情感恋爱
(1--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情、幸福(沉醉爱河)婚变
(3--5)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怨恨、沉痛(心如湿幔)决绝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清醒、刚强(回头是岸)
三次淇水的描写,既见证了女子和氓从恋爱到婚变直至决绝的全过程,又象征了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
3、在这段心酸的婚恋历程中,“我”的内心随着事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到原句来说明。
明确:氓——忠厚、不专一、暴躁、易怒等“我”——纯真、热情、勤劳贤惠、任劳任怨、清醒、刚强等(依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展示)
第二环节:品读诗句,探测“幸福”的深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勤劳贤惠的女子换来的却是氓的拳打脚踢。真是典型的痴心女子、负心汉。两人是自由恋爱而结合,而我们古代的婚姻制度,讲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婚姻制度扼杀了像“我”和“氓”一样,为了追求幸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命。这样看来,“我”和氓是幸运的。
1、“我”和氓自由恋爱、感情深厚,却仍然以悲剧收场,是谁动了“我”的幸福?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观点,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1)“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明示性。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2):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这是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社会舆论)。
(3):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
(4)年老色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2、面对不幸的婚姻,“我”有哪些清醒的认识?明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三环节:个性探究,追寻“幸福”的归途
1、“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还会再度获得幸福吗?离开之后“我”该怎么办呢?
明确:不能。
离开之后也许会再度陷入不幸之中。
就像图片展示的一样,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男性已经站立成了一个人,而女性却依然匍匐在地,经常是一个被侮辱、被伤害的角色。以现代观点看来,这是一篇典型的女性文学,探讨的是男女之间永恒的爱情和平等关系,甚至是一篇古老的女权宣言。
总结:因此,“我”的不幸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在那样一个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她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她们的喜怒哀乐、幸福痛苦全都维系在丈夫身上,一旦遇到一个负心的男子,她们的悲剧将无法避免。无独有偶,很多年前,西方的一位剧作家易卜生也写出了这样一出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娜拉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后,终于认识到自己在家中“玩偶”的地位,最后毅然出走。但是对于娜拉走后怎样,易卜生没有给出答案。鲁迅先生却敏锐地观察到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给出我们这样的答案。男生齐读:“娜拉走后怎样?......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娜拉其实无路可走。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女生齐读: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
小结:因此,保持经济的独立,提高精神的修养。这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要坚持的!
(五)课堂练习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 ,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 : “新人复何如 “
新人虽言好 ,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 ”
“新人从门入 ,故人从閤去。 ”
“新人工织缣 ,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 ,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
请简要分析《上山采蘼芜》《诗经 ·氓》中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
明确:同:《卫风 ·氓》与《上山采蘼芜》描写的女主人公都是勤劳、对丈夫忠诚,最后却被丈夫抛弃。
异:《卫风 ·氓》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以及对前夫的决绝之情。《上山采蘼芜》表现女主人公被抛弃后仍关心着前夫,表达了对封建礼建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测评练习
一.基础积累
1. 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 305 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 15 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划线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 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 淇水汤汤(tāng)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
D.于嗟鸠兮(xū) 将子无怒(jiāng) 士也罔极(wǎng )
3.对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嫁妆
答案:1、B 2、C 3、B
课后反思
我所授的课是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一课《诗经 卫风 氓》。《氓》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古诗文,也是一篇精炼的小说,是中学课本中的常青树。但也正是因为太经典,这篇文章已经被语文老师们反复咀嚼了无数次,意象、形象、手法、人称、语气......可以说方方面面都被挖掘过了。所以我这次备课思考了很久,几易其稿,也懊恼过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篇“老”课文,让自己无路可走。最后“诗经”二字启示了我,“诗”是美好隽永的,“经”是深刻永恒的,把《氓》讲出美感,讲出深度,才不负“诗经”。如何体现美感,我选择了“淇水”这个意象,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水”太情有独钟了,似乎每个故事都有水的身影,见证了悲欢离合,映照着世俗人心。在《氓》这个故事中,淇水一直是亦实亦虚鲜明地存在着。实,它是横陈在卫女和氓之间的一条河,卫女在诗中两次渡河,展开了明暗相对的人生卷轴;虚,这是时间之河,命运之河,爱情之河,也是觉醒之河,淇水给卫女带来了情感的慰藉和思考的智慧。所以,我将淇水的意象审美贯穿了全文,它不仅成为《氓》的线索,也成为了我这堂课的经脉。如何体现深刻呢,我选择带领学生挖掘卫女的形象意义。以前讲课的时候常常是教师说,卫女伟大,学生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是用现代女性的标准来要求两千年前的一个女性,这自然无法共情。他们处于青春期,对于爱情婚姻这个词的理解更是十分稚嫩。所以我将分析重点放在这个地方,通过分析社会背景,女性地位,让学生明白卫女的处境,才知道她放弃的难得。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古今映照,才懂得卫女那份自尊自爱的可贵。因为时间关系,很多我想要讲的还没有更好地展开,比如把江河的意象进行集中审美,比如挖掘《诗经》中“思无邪”的主题在本课的表现等等,但这不是一节课可以负担的了的,所以精简之后我感觉还是辜负了“诗经”。但如果能做到学者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养成对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那便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