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期末复习敲重点(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期末复习敲重点(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期末复习敲重点
学习目标整合
单元章节 学习目标梳理
走进桂林山水 常见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特点,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特点的系统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风成地貌的类型及其特点 风成地貌特点的系统描述,风成地貌的成因 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河流地貌特征的系统描述,河流地貌的成因 土壤的组成,土壤的垂直剖面,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等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以某典型土壤为例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
影响喀斯特因素的作用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无机酸、有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谁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弱。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注:喀斯特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对地貌的塑造过程大致分为侵蚀—搬运—沉积三个阶段,侵蚀过程中形成侵蚀地貌,搬运过程是动态的,本身不形成地貌,搬运途中因动力减弱,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沙地貌 风力侵蚀 戈壁滩、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力堆积 沙丘、黄土高原
河流地貌 流水侵蚀 河流峡谷、各类水蚀沟壑 河流上游
流水沉积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心洲、三角洲 沿河分布
喀斯特地貌 溶蚀 溶沟、洼地、峰丛、峰林、残丘、溶洞 石灰岩地区
沉淀 石柱、石笋、石幔 喀斯特溶洞中
海岸地貌 海浪侵蚀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 沿海的基岩海岸
海浪堆积 海滩、沙坝 沿海的砂质、淤泥质海岸
冰川地貌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冰碛地貌 冰川流动过程融化地区
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喀斯特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山峰坡度陡,土层薄,一旦植被破坏,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会出现岩石裸露的石漠化现象。
洼地地形坡度小,耕地和聚落主要分布在峰丛山地之中。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较薄。由于岩石裂隙发育这些耕地不易存水,雨时涝、晴时旱。居住在洼地中的人们对外交通极其不便。因此,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低。
二、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
科研人员在广西典型喀斯特峰丛山地展开了生态重建实验。
在水土保持方面采取工程、林草、农艺等措施,实施土地整理,保水蓄水。例如,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既要考虑地貌结构,又考虑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注意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对一些居住分散或者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实施异地生态移民。
综合试题练习
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石灰刀石林”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2.姆鲁“石灰刀石林”的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
C.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D.地形起伏更大
在我国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等省份,存在着许多风景如画的冰川河谷,其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就是“红石滩”(如图)。“红石滩”是指在冰川河谷中,由于冰川退缩,河床上暴露出了由红色碎石和砾石、黏土、细泥巴等天然材料组成的坡面、岸坡或地面,呈现出一种暗红色的景象。这种颜色的形成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有关。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与冰川谷形成的外力作用不一致的地貌是( )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D.冰碛湖
4.下列不属于“红石滩”景观形成的环境是( )
A.红色碎石在地层沉积时,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形成了氧化铁矿物
B.在红石滩上生长的细菌、藻类、苔藓等微生物,长时间生长繁殖下来将会增加红色元素
C.河道的冲刷作用和冰川的滑动摩擦作用,使得河床上的石头常常被不断碾磨而破碎
D.冰川退缩后留下了一些较为较干燥的岩石
墙状山也称为峰墙,它沿某一走向延伸,相对高度多在数十米或几百米,岩体倾角近90°。两壁垂直,山体上下近乎等厚,厚度只有几米到十多米。左图为山西广志山,右图为墙状山演化进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有关墙状山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岩浆喷发后,流水将岩石表面碎屑剥离
②水平层理结构是形成墙状山的基础
③流水沿着垂直裂隙冲刷侵蚀,并发生崩解
④沉积岩中坚硬的岩层不易被侵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关于墙状山的演化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墙状山演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B.侵蚀是塑造墙状山外形的主要力量
C.墙状山持续被侵蚀,最终会消失
D.历经平行裂隙——裂隙加宽——墙状山——峰林、峰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灰刀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属于流水侵蚀的一种形式),A正确。与风力侵蚀,冰川侵蚀以及海水侵蚀等关系不大。故选A。
2.答案:C
解析:喀斯特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其发育程度与水的溶蚀力和气温高低有关;姆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更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属于流水的化学侵蚀过程,温度高的情况下化学反应速度快,侵蚀作用强),降雨更多,水的溶蚀力强,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C正确。地下水系发育更多是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更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其原因也不是地形起伏更大,AD错。该地属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盛,B错。故选C。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冰川谷属于冰川侵蚀地貌,选项中的冰斗、角峰和刃脊也属于冰川侵蚀地貌,而冰碛湖属于冰川堆积地貌,因此与冰川谷形成的外力作用不一致的地貌是冰碛湖,故选D。
4.答案:D
解析:“红石滩”是指在冰川河谷中,由于冰川退缩,河床上暴露出了由红色碎石和砾石、黏土、细泥巴等天然材料组成的坡面、岸坡或地面,呈现出一种暗红色的景象。这种颜色的形成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有关。物理上,由于河道的冲刷作用和冰川的滑动摩擦作用,河床上的石头常常由大到小不断被碾磨、碎裂。化学上,红色碎石在地层沉积时,受到氧化反应的影响,铁元素会发生反应,形成了赤铁矿、赭石等氧化铁矿物。生物上,还有一些在红石滩上生长的细菌、藻类、苔藓等微生物,长时间生长繁殖下来将会增加红色元素,因此,ABC都属于“红石滩”景观形成的环境。而“红石滩”是附着于岩石上,且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分布,可推测出“红石滩”所在地的岩石应处于冷湿环境下,D选项不对,故选D。
5.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分析,形成墙状山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不是岩浆岩,①错误;“岩体倾角近90°。两壁垂直,山体上下近乎等厚,厚度只有几米到十多米”,可知垂直层理结构是形成墙状山的基础,②错误;读图可知,墙状山的形成过程为沉积岩岩层软硬相间分布,流水沿着垂直裂隙冲刷侵蚀,并发生崩解,较软的岩层被侵蚀,坚硬的岩层不易被侵蚀,形成墙状山,③④正确。故选B。
6.答案:A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流水侵蚀是塑造墙状山的外形的主要力量,B正确;墙状山的发育经历了平行裂隙-裂隙加宽(差异侵蚀)-墙状山(进一步侵蚀)-风浪、峰丛,随着墙状山持续被侵蚀,最终会消失,CD正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由岩浆转化为各类岩石再形成岩浆的过程,墙状山的演化过程没有体现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A错误。根据题意,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