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期末复习敲重点学习目标整合单元章节 学习目标梳理自然灾害的成因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掌握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分布 理解我国洪涝灾害和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念、危害、分布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理解自然灾害的链发性特点 掌握防灾减灾工作的四个方面 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与互救措施 了解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自然灾害的防避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思维导图回顾知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主要气象灾害灾害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旱灾 东北地区以夏旱为主 气温升高,雨期推迟华北地区的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在7—8月的伏旱 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华南地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西南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积分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台等省级行政区域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太平洋寒潮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云南南部、青藏地区、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二、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因素 影响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量大,水位高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易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诱发和加剧洪水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三、萨满、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别与联系项目 滑坡 泥石流形成条件 地质地形: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区;地表植被:植被覆盖率较差;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利于水流汇集;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示意图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危害 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导致河道阻塞,泥石流还对城镇、矿山乡村产生毁灭性冲击异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四、遥感技术与防灾减灾遥感的特点 “广、大、快、好、强”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用途 灾害前兆预测 遥感可及时观测到灾害发生前的异常和特殊现象,并发出警报灾害跟踪监视 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受灾地区发出警报帮助救灾 灾害发生后,陆地通信往往遭到破坏而影响救灾行动。遥感可帮助识 别重灾区和能通往灾区的路线,从而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建立灾害模型 通过灾害模型,遥感技术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遥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广泛应用于洪水等气象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的预报五、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防灾减灾六、地震的自救和互救七、洪水灾害的自救与互救核心素养对接高考自然灾害与地球内部应力随着自然资源不断加速开采,造成了地球内外应力变化快速升级,使得全球各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从而构成了地球内部的多“空区”和多“空洞”现象。在星际引力场、重力场以及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它彻底改变了地球内部的原始地质平衡应力变化,这就是造成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因素。地球“空穴”成因包括以下几点:一、矿产资源的开采(1)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是固体能源,占地下资源总量的50%左右,其中包括还未发现的部分。煤炭资源也是人类利用率最高的能源之一,主要用于工业、电力、采暖等行业。煤炭矿脉包括地表层和地下层,形成“空穴”效应的主要是地下矿脉岩层。(2)石油资源。石油资源也是化石能源,属于液态二次开发性矿产资源,占地下矿产资源总量的40%左右。石油用途广泛,主要用作液态燃料能源以及工业的基础性原料提炼。(3)可燃冰。可燃冰也是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储量只占矿产资源总量的百分之几。矿产能源是消耗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延续,资源的消耗量将越来越大。因为矿产资源是消耗性能源,在地球中的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生存的延长,最终会步入枯竭阶段。二、金属矿的开采金属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生活资源之一,主要用于电力、运输、航空、海运、建筑、工业、军事、农业、科研、商业、民用等领域。凡是人类涉足的区域,都离不开金属资源。金属矿产也是人类利用最广泛的矿产资源之一,主要分布在地表层和地下层。金属矿产是一种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所以,人类对金属矿的开采速度较能源矿产的开采速度慢。由于金属矿的分布范围大于能源矿产,而且地球金属矿产的形成源于宇宙星系的共存状态,这才导致金属矿产的大规模开采提炼。但是,如果人类对地下岩层矿产开采过度,将形成地球内部原始矿产岩层大量削减,使地球内部结构产生破坏性的应力变化,并且形成地下岩层的“空洞”效应。三、其他矿产的开采其他矿产包括:(1)石灰岩。主要用做建筑行业的原材料,比如,白灰、混凝土等建筑材料。(2)石棉矿、云母矿。(3)稀有矿产。包括;人类用于装饰的各种玉石矿、各种宝石矿等等。四、地下水的开采由于地表淡水消耗过度,使人类出现了水危机。因为地下水的纯度高、矿物质含量高、污染小等,所以,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地球岩层下部的淡水层。因为地下淡水层的形成始于星系形成的最原始状态,所以最适合人类使用。由于岩层内部的淡水资源为原始封闭式状态,与地球岩层圈形成共同应力抗体,一旦被开采利用,就会形成非封闭式的“洞穴”状态,从而改变原始岩层圈的应力结构。它与液态石油能源一样,也是构成岩层圈应力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采和“空洞”效应的继续扩大,人为的自然地质性灾害将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地陷、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等等重大破坏性因素将危及人类的繁衍生存。应对措施人类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地下资源的过度挖掘,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只限开发地表上层资源,加快对外太空能源的探索。应当更加广泛地利用潮汐能源、太阳能、电力、生化能源、风能等等;一定要加快核能源的利用,以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对于提升人类能源再利用能力,形成世界性的地球保护协议,完善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综合试题训练下图为中央气象台10月1日发布的台风“米娜”未来路径预报图。读图,完成想下面小题。1.台风“米娜”( )A.生成于东北太平洋洋面 B.中心附近地区气压最高C.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D.风眼处风力达12级以上2.影响台风“米娜”路径的主要因素有( )①副热带高压②洋流③地转偏向力④冬季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10月1日20时( )A.上海发布海啸预警 B.杭州刮偏西风C.福建出现暴雨天气 D.南海受台风影响风大浪高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5.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6.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2年8月18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突发山洪,造成2个乡镇6个村1517户6245人受灾,其中17人死亡,17人失联(截至19日)。经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现场查看综合分析此次灾害有三方面成因:一是近期连续降雨致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或接近饱和;二是此次降雨时间短、强度大;三是17日晚强降雨导致河道流量突增至每秒100立方米左右,引发山洪灾害。下图是当时的水位状况照片。完成下面小题。7.关于此次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属于风暴潮灾害②属于洪水灾害③与天气和地形因素有关④易在冬春季节发生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8.据记者了解,此次山洪还诱发的多起次生灾害为( )A.泥石流 B.冻害 C.雷暴 D.暴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台风“米娜”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A错误;台风中心附近地区气压最低,B错误;台风是热带气旋,在北半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C正确;台风眼处风力微弱,D错误。故选C。2.答案:B解析: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米娜”生成后,受陆地上低压的吸引,自海洋向大陆移动,因此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米娜”移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故①正确;洋流对台风移动影响小,②错误;台风水平移动过程中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不断改变方向,③正确;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故“米娜”台风与冬季风关系不大,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B。3.答案:B解析:台风可以引起风暴潮,但不能引起海啸(地震引起海啸),A错误;此时台风中心位于杭州以东,杭州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指向东,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右偏,形成西北风,B正确;此时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东北部,距离较远,福建应该不在旋涡风雨区,可能位于外围大风区,故很难形成暴雨天气,C错误;此时台风中心位于东海北部,南海离台风中心远,风力较小,因此南海出现风大浪高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B。4.答案:A解析: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5.答案:A解析: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6.答案:C解析: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7.答案:B解析:风暴潮,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风潮”等,它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而此次灾害是强降水导致河水流量突增引起的山洪,属于洪水灾害,①错误,②正确:这次灾害既与强降水有关,也与山区的地形有关,特别是山谷的集水作用,③正确;当地的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节降水少,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8.答案:A解析:山区的强降水很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A正确;山洪与冻害、雷暴无关,BC错误;暴雨是导致山洪暴发的原因,不是山洪诱发的灾害,D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