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训练:乐学善学,成就自我(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训练:乐学善学,成就自我(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乐学善学,成就自我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古代留下了无数的名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古人经验的结晶。然而有些名句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礼记·儒行》认为“儒有博学而不穷”,《荀子·劝学》主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荀子·劝学》却又言:“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无不蕴含着古人无穷的智慧,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博学”和“专注”哪一个更重要,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陆九渊《象山集·卷三十五》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朱光潜《咬文嚼字》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宋)张孝祥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的东西。——(英)约翰·洛克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学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六言六蔽”是孔子关于学习的重要理论,其大意是说:有仁爱之心不学习,其弊病是过于愚昧;有灵活头脑不学习,其弊病是放荡不检点;有诚信之念不学习,其弊病是伤害自己;有正直之性不学习,其弊病是割伤他人;有勇敢之行不学习,其弊病是莽撞作乱;有刚强之志不学习,其弊病是狂激不逊。
慎思中学高三(1)班语文讨论课上,老师给出了上述材料。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班同学写一篇发言稿,倡议大家“乐学善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话题作文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必修上第六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
请以“学习之道”为话题,任选1-2个角度,深入思考,写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命题作文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梁启超说:“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韩非子说:“万物可以为师。”
生活中的人、物、事等,凡能使人受教益的,皆可视以为师。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使我学习到人生道理的人、物、事等为对象,以“你,是我的老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专注”为根,“博学”为光
中国古代经典名句中,似乎经常出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这样看似矛盾的句子,前者强调“博学”,后者倾向“专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面临“博学”和“专注”之间哪个更重要的选择。有人认为,相比“博学”,我们更需要“专注”;也有人独独推崇“博学”。然而,我认为“博学”与“专注”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并在个人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博学”意味着对多个领域愿意开展学习和探索。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博学”,我们能够建立各个领域的联系,应用不同的知识和概念。
“专注”是一种能力,指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任务或领域上,并排除干扰。在一定程度上,能否“专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当我们能够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时,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该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数学家陈景润全神贯注思考数学问题,走路撞树,以为撞到人,连声道歉的故事人尽皆知,正是这种专注使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将我们的知识体系比喻成一棵树,我认为“专注”是根,而“博学”则是光。我们可以选择专注于某一个或两个特定领域,扎根进去,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以追求深度和专业化。这种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会进一步激发你对该领域的兴趣,使你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学习。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以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使你能够更快地消化和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广泛的兴趣,逐光而行,向光而生,进行跨领域的学习和探索。这种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观点,使你在专注于某个领域时能够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这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灵感和创造力。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应用到特定领域中,从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
专注和博学相互促进,专注可以增强兴趣,使你更加深入地掌握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博学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增加你的灵感和创造力。根扎的足够深,我们的思想才有深度。逐光而行,能拓展我们思想的广度。二者相互促进,我们的知识体系才能不断地完整延展,终能实现个人成长的良性循环,我们知识体系的大树才能越来越茁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我国古代不少经典语句存在矛盾的情况,然后分别举了“儒有博学而不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和“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这一组三句例子。其中,“儒有博学而不穷”意思是君子儒者应博览群书,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由此可见,前两句名句,核心关键词是“博学”。而最后一句“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意思是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这里结合《荀子·劝学》的原文可知,作者说明这些例子是为了引出“故君子结于一也”,也就是专注的重要性。而最后,材料进一步总结说明这些名句看似矛盾,但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并且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这说明,我们不能仅看到其外在矛盾,还应注意到其背后隐含的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对于写作引导语中“‘博学’和‘专注’哪一个更重要”这一话题,并不能片面地予以褒贬选择,而应结合不同的情境、条件,思考其背后的丰富内涵。
对此,首先可以思考“博学”的内涵及利弊。“博学”意味着我们对多个领域开展学习和探索,强调的是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博学,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联系和应用不同的知识。但过度追求“博学”也可能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浅尝辄止,这就造成我们只了解到某些领域的表面,而缺乏真正的专业和技能。
再思考“专注”的内涵和利弊。指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任务或领域上,并排除干扰,强调的是学习意志力的专一性。当我们能够专注于一个特定的领域时,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该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
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最好不要只强调“博学”重要或“专注”重要,而是可先引出“博学”,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写出“博学”的好处和过度追求可能引发的问题;随后引出“专注”,简述专注力的好处和过于专注可能引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说明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寻找平衡点。通过多尝试“博学”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专注于该特定的领域,以追求深度和专业化。而同时,我们可以保持广泛的兴趣,进行跨领域的学习和探索,从中获取新的见解和启发,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通过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在博学和专注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立意:
1.平衡“博学”和“专注”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2.“专注”让我们专业,“博学”让我们丰富。
3.“博学”和“专注”相结合,让人生持续成长。
2.例文:
该咬则咬,当略就略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陆九渊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说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就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像诸葛亮“观其大略”。
两位大师的见解,到底谁的见解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他们都有失偏颇。读书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的。
阅读根据其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钻研学问的阅读和增长见识的阅读以及消闲解闷的阅读这三大类。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钻研学问,那么,你在阅读过程中就必须字斟句酌,不仅要了解字面的表层意义,而且要了解字面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文句的言内之意,而且要了解文句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写出鉴赏文章、做出学问来。从这个目的出发,该咬文嚼字时还得咬文嚼字。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
如果你是抱着增长见识的目的来阅读的,那么你就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仔细推敲,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地去看,甚至有的只要看一下它的标题就足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博采众长”,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捧起一本书,对其中的某一个词语、某一个句子揣摩上老半天,那么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本书看完?这样你一年的阅读量肯定少得可怜,吸收到的知识自然十分有限。
如果你是出于消闲解闷的目的来进行阅读的,那么只要能从阅读中得到心情的放松,就算达到目的了。你可以不加任何思索地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品着香茗。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不感兴趣,你也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不读它。只有这样,你才能从阅读中体会到休闲与乐趣。从这个目的出发,当观其大略时还得观其大略。否则,一捧起书本就进入“咬文嚼字”的境界,你还会把读书看成一种休闲,还能从阅读中领悟到读书的乐趣吗?
如今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纷繁复杂,阅读时是“咬文嚼字”还是“不必太滞”,更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则材料,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的语录,意思是读书时不必强求处处清清楚楚,不懂的且先放过,看完后可能就能融会贯通,或者将来某个时候想起来豁然开朗。看到这句,我们不难想起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也就是说读书会意即可,不用求甚解。而第二则材料中,朱光潜却认为读书要严谨。严谨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可见,此处是一对矛盾的说法,怎么读书?是咬文嚼字还是会意即可?是揪住不放还是适当放过?需要辩证地去看。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咬文嚼字,什么时候会意即可。在追求细节把握和重点概念的时候,我们咬文嚼字。在追求整体全面的理解时,我们会意即可。
对此,在行文时,可先引用陆九渊和朱光潜的话,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写咬文嚼字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为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或法律文件。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随后,写会意即可的概念,适用的阅读场景是报纸,杂志和小说,需保持阅读的流畅和轻松。接着进行辩证的分析,对正在读书求学的我们,就像在做阅读理解的题目时,有的题目需要我们咬文嚼字地深刻分析,有的题目需要我们总结全文,把握中心,会意即可。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定,合理的安排两种不同的方式。总而言之,咬文嚼字和意即可都是读书的有效方法,它们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有效阅读的目标。两者都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工具。
立意:
1.读书之法在于咀嚼、品味;
2.观其大略,开阔视野。
3.辩证看待“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考生要先分析五则名言的含义。第一则名言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获。这句话强调了“思”与“学”的关系,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甚至危害自身。
第二则名言是《礼记 中庸》中的经典句子: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整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此句阐明了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最终要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则名言是陆游的诗句,诗人指出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质,就得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去探索发现,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第四则名言是张孝祥的话,意思是学习不在于起步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到后来放任不努力。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勤勉不辍,不能一曝十寒。
第五则名言出自(英)约翰·洛克,意思是学东西要一点一点学,一下子学太多,就容易贪多嚼不烂,无法消化,最后全部一知半解,还不如不学。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是一点点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以上五则名言都围绕着“学习”展开,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题干部分也要求考生思考五则材料在“学习”方面的启示意义,这就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考生可围绕“学习”这个关键话题,找到五则材料的关联,体现思辨性。即学习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持续勤勉、勤学多思,注重知行合一。
写作时,可采用主体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学会学习的重要意义,如何学习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学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学习”时,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学习应注重知行合一,亲身实践,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学习应坚持不懈,勤勉以待;学习应循序渐进,精学深思等。
立意:
1.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2.勤勉奋进,持之以恒。
3.学贵积小流汇江河。
4.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援引了《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的“六言六蔽”的学习理论,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说明。孔子认为,即便是有“仁爱之心”“灵活头脑”“诚信之念”“正直之性”“勇敢之行”“刚强之志”,若不学习,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弊病。
“六言六蔽”是六个对立的方面,“言”指仁、知、信、直、勇、刚,是人的六种美德;“蔽” 指愚、荡、贼、绞、乱、狂,则是人的六种缺点。弄不好,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修养,“言”就可能转化成“蔽”了,当然,学习修养好了,“蔽“自然消失,也就转化为“言”了,这也是辩证法。
人有仁心固然很好,但不学习修养自己,就容易愚,做傻事。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就属于不辨是非的仁心;爱狼的东郭先生、救蛇的农夫更是连敌我都不分了,愚得可笑。人无知很可怕,但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进行自身修养学习,就会傲,就会放荡自己,对自己不检点、不约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真名士自风流”,有这种思想的人不可不戒之。孔夫子这里讲的这个信字,有多种意思吧,如诚信、信任、自信等等。盲目的讲诚信、信任,对自己可能产生害处,一个人太自信,就会刚愎自用,对自己更会有害,也就是贼(害)。一个人是要正直的,不能太耍手段、太耍聪明,对人玩阴的。但过于直,一点不会变通,也要不得的,会把事情弄绷得,就像绞绳子,绞到一定程度,绳子就绷断了。勇对人来说很重要,做事要勇敢,尤其是对于军人来说。但勇敢绝不是蛮干,耍二杆子,否则的话,就会闹出乱子来。刚有刚强、刚直的意思,不过一个人太过刚,个性可能会太强,如果不好好学习,可能会使人狂妄自大、胆大妄为,就会让人“狂”,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矛盾冲突。由此看出“乐学善学”是多么重要。
从写作任务来看,写作身份是高三的学生,读者是全班同学,文章的内容是要倡议同学“乐学善学”,写作的情境是班级语文讨论课,因此要有交流意识和情境意识,写作的文体是发言稿,须严格遵照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行文时首先提出“乐学善学”的中心论点,然后展开论述,通过孔子以“六言六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如何乐学的问题,乐学,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体验,从仁、智、信、直、勇、刚的角度看是对人修养素质的一种提高。再从如何善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要做到仁而不愚、智而不荡、信而不伤、直而不害、勇而不乱、刚而不狂。最后重申论点,倡议同学们要乐学善学,不断提升自我。
立意:
1.乐学善学,成就自我。
2.乐在其中,学之有道。
3.乐学善思,做学习的主人。
5.例文:
让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不断磨砺中总结出来的成长经验。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
知物由学,学习对青少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才能为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知识基础。但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所以,新时代我们想要学有所成,就更需要讲求学习之道。
对此,我认为,学习之道首先在于思考。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这样的人令人敬佩。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在思考中考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
此外,学习之道还在于善于从师。
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记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
恰是一生好年华,正是发奋学习时。青少年时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塑造优秀的人格,练就过硬的本领和才干,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广大青年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和态度,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就能让学习的灯塔始终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核心话题为“学习”。开篇第一句话以“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开头。第二句话指出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学习之道。第三句话指出必修上第六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
试题要求以“学习之道”为话题进行写作,对此可依据材料,重点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或者学习方法等角度展开,也可由此生发,对学习与坚持、学习与从师、学习与借鉴、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博与专等问题分别展开讨论。写作中,可以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有关学习的名言来论证学习与思考、实践等的关系;举例论证时可以写司马迁、郦道元、李时珍,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写袁隆平英语流利,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等,来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在写作时,可以从学习这个角度选择一到两个,然后就是文体确定为议论文。比如文章开篇引出观点:立业修身,强国富民,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面向未来。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学习之道在于思考;分论点二,学习之道在于态度;分论点三,学习之道在于广泛。文章结尾:学习之道,岂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让我们紧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勇敢地去打开求学的大门吧!
立意:
1.终身学习,青年必修课。
2.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成为时代弄潮儿。
3.终身学习,学习之至道。
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习不止。
5.学习不当闭门造车。
6.在博学中精专。
6.例文:
你,是我的老师
那件事留存在我心里很久了,或许这一生,我都会把它记在心上。
那一次,我上街去帮妈妈买一些东西。街上人山人海,十分热闹。突然,一个带着几分嘶哑的“女高音”传来,在嘈杂的人声里显得非常突出:“快来人啊,抓贼啊!”
我扭头一看,一个黄头发的年轻人在前面跑,一个中年妇女在后面追。黄头发一边跑,一边往后看,他的手里,挥舞着一个小皮包。霎时间,街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上前抓贼,甚至还让出一条“光明大道”,似乎都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默契。我是有自知自明的,我只是一个中学生,力不从心,追上去肯定不安全,看看再说吧。就在我这样想着的时候,一个身影“咻咻咻”地以火箭般的速度飞越过去。虽然很快,但我还是看清了那个人满头白发。他是谁?好样的,他真勇敢啊!后来,听别人说,那个人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甚至自己还受了轻伤。而故事的结局是派出所的民警同志赶来抓住了那个小偷。但不管怎么说,我在心底敬佩这个人,他在别人危难之时,毫不顾虑自己的安全,挺身而出,他是我心中的英雄。
第二天,我放学回来,隔壁年近花甲的赵大爷给我们送来别人送给他的水果,说他一个人吃不完。此时我突然发现,赵大爷怎么和昨天抓贼的那个人那么相像?我仔细看他的脸,发现他的右眼满是淤青。看着赵大爷佝偻的身体和满头白发,我想他会不会就是那个抓贼的“勇者”呢?我将心里的疑惑说了出来,他显得很有些不好意思,摆摆手,说道:“唉,没帮上忙,不值得一提!”我好奇心作祟,继续问道:“那您自己也受伤了,您不后悔吗?”“不后悔,能帮上一点就一点,只是那贼也太狡猾了……”
赵大爷讪讪地笑着,像一个孩子。我看着他脸上满布的皱纹和藏在皱纹里的闪着真诚光芒的眼睛,突然明白,赵大爷正是我们生活中的老师啊!他教会了我人生哲理,让我们懂得能帮上别人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能力;他教会了我活着的另一种价值,不仅为自己活着,还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情,为别人提供一些帮助。内有热心肠,无私天地宽,他人有难时,出手即相帮。不管最终结果怎样,对自己所做的选择无怨无悔,这正是我们成长必需的能力和素质。
勇者赵大爷,你就是我的老师,教我如何去写一个大大的“人”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所引用的诸多语句,都与老师、学习有关。其中,第一句孔子的话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这里一方面强调了学习的对象,一方面则介绍了学习的内容。第二句韩愈的话,意思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这里介绍了选择老师的标准问题。第三句毛泽东的话,指出要以人民群众为师。而此后几句,则突破了人的限制,指出语言、书籍乃至万物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综合孔子、韩愈、毛泽东、梁启超说、高尔基等名人的话,浓缩一下就是“生活中的人、物、事等,凡能使人受教益的,皆可视以为师”,让自己受到教育和进步的可以是人,比如学校的老师,家里的长辈,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人;也可以是书,比如看经典诗词让自己明礼知耻,在精神上指引自己前进的道路;还可以是一个平凡的自然事物,比如一颗小草能够不畏环境恶劣,努力生长,也可以给自己启发,也是自己的老师,即“万物可以为师”。
试题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你,是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而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里的“你”,不一定是课堂上教书授业的教师,也可以不是人,而是其他任何能让自己学习到人生道理的事物。因此,若写记叙文,首先应该选好写作对象,然后借助一系列转折,体现“我”所受到的教育。比如,“我”一开始不知道坚持和毅力为何物,学习不到十分钟便坚持不下去外出玩耍,于是看到小蚂蚁背着一块比自己大十倍的面包屑一直坚持到了洞口,深有启发等。若写议论文,则可采用逐层深入的形式,逐一分析那些能够成为自己的老师的人事物,能给予自己的教育意义等。
立意:
1.某古典诗词、某书籍,你涵养我的性灵,增强我的修养,是我的老师。
2.女排姑娘,你们顽强不屈、甘于奋斗、为国争光,是我的老师。
3.一只蚂蚁,平凡而卑微,却活得自在而潇洒、乐观而积极,是我的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