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人生道路在于探索和创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人生道路在于探索和创造(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作文主题:人生道路在于探索和创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通往邪恶的路是平坦的。(柏拉图)
(3)最美好的人生途径是创造价值。(池田大作)
(4)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
(5)通往美德的道路漫长而又陡峭。(赫西奥德)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关于路,古今中外的名言不胜枚举;对于路,芸芸众生的理解不尽相同。人生就是永远在路上往前走。“我本愿中止啊,生命却逼着我前进!”(蒋光慈语)。请选取两到三则材料,确定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狭小居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制约)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鲁迅的杂文集《热风》里,有一篇《生命的路》。这是鲁迅第一次给“路”下定义:“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一年多后,他又在《故乡》中说出了经典的一句:“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15日,“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凭借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前获奖人翟荟说:“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不要‘躺平’,得走出科研舒适区,以好奇心为驱动力,探索新的问题。”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的谜。作为新时代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六则名言和相关解说构成,这六则名言的中心话题是“路”,它们分别表达了对“路”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努力寻找心中的太阳。表达了屈原摸索前行、追求理想的积极求进心态。
第二则,“通往邪恶的路是平坦的”,这是柏拉图的名言,他认为人如果想变得邪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第三则,“最美好的人生途径是创造价值”,这是池田大作的名言,他认为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创造价值。
第四则,“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鲁迅的名言,此句指向明确,直言前途艰险迷茫,未来遥远未知,但是踏上人生旅途需要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开拓、去创新,才能看到光明的未来。
第五则,“通往美德的道路漫长而又陡峭”,这是赫西奥德名言,这一句与第二句相对,这句的意思是说,想要成为一个具有美德的人是不容易的。
第六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的诗句,意思是说,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体现了“难题一直没有解决,经过一段时间后意外得到满意答案。陆诗站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一直在坚定地前行,前途是光明的,因此,既应正视困境,又应坚韧自信,方能迎来光明。
可以从中选择二到三则进行立意,比如第一、四、六则可以综合起来,它们主要讲人生的道路在于探索,只有不断地去坚持,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才会有意义的收获。也可以把第二、五则综合起来,这两句名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人要想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是不容易的;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则感觉非常容易。因此说,不要总求所谓的一帆风顺,更不要在歧途中不知归路。还可以把第一、三、六则综合起来可以立意为:在创造价值的道路上要勇于探索,终有一天我们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观点:人生的道路需要我们勇于探索,坚持走下去。主体主要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可以先从个人的角度写勇于探索,坚持走好人生路的例子;再写集体或团队探索坚持的例子;最后写国家或社会勇于探索的例子。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生道路在于探索和坚持。
2.不畏人生旅途中的困难。
3.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创造价值。
2.例文:
展视野,破局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了一个著名的隐喻——“洞穴之喻”。在他看来,人总是处于认知的障碍之中,总有一堵矮墙遮挡了真相,而幻像却充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走出洞穴,推倒认知的壁障,才能真正感受真实阳光下的鲜活样态。这个比喻真切地告知我们,“展视野,破局限”才是青年该有的姿态!
人的视野决定人认识的局限。如《庄子·秋水》中井底之蛙、夏虫的短见,皆是因为被“拘”和“笃”的结果。我们处在我们所观察到的环境中,也必然被其制约,当我们在“井里”的时候,“井口”的局限就是我们认识的极限。当然,意识源于物质,人一切思想都是人脑对外界客观实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眼界”便有什么样的认识。正像巴普洛夫对神经调节的执着造成了他认识的严重局限,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一样,我们脑海中的认识以及眼界的局限,必然会使我们的行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局限呼唤突破,突破先提升眼界与境界。如何突破,如何提升?荀子告诉我们:“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之局限无法避免,但是不要被局限束缚住,要走出去,开阔眼界,突破局限。正是有了像马斯克这样的人,将人类的目光投向太空,才有了今天商业航天的繁荣景象;正是有了像任正非这样的人,敢于在关键时刻启用“备胎”,才有了华为在贸易战中屹立不倒的地位;正是有了像张一鸣这样的人,认清了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才有了抖音等产品风靡全球的今天。走出去,开阔视野,才能见到千山万壑之美景,才能让自己的未来更加广阔。
唯有突破才能拓宽视野,克服局限。破局不空谈,突破落在实处!齐白石六十岁时决心改变,经历“三变”终克服一味临摹之弊,成就一代宗师;普朗克突破经典物理的界限,创造性的提出能量量子化的理论,终开创量子力学新领域;中国共产党突破“中心城市暴动”的俄国经验,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终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诸多事例雄辩的证明:唯有突破才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因此,我们持续突破,也将会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吾辈青年当胸怀鲲鹏之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殆。认识发展永无止境,实践进步没有终点。我们唯有尽己所能,不断拓展视野,突破局限,才会日日有所进步,以更好的自己,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去,展视野,破局限,让我辈人生一路向阳,一路生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庄子笔下的井蛙和夏虫处于“拘”和“笃”的环境,因而视野狭窄,无法与之谈论大海和冰。而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井蛙和夏虫,也包括我们自己,束缚我们的东西很多,如思想观念的限制,比如要报什么样的专业,考什么样的大学,找什么样的工作,不可避免受到世俗的影响;再如网络时代,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偏好推送信息,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信息茧房”……正如井蛙和夏虫一样,一旦陷入某种束缚,我们的视野就会狭窄,见识就会短浅,对我们的事业、人生会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和束缚呢?第二则材料,荀子的话给了我们方向,这里的“登高山”“临深溪”都是为了开阔视野,见识到了“天之高”“地之厚”,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宽,自然也就突破了限制,人生会达到更加高远的境界。当然,人的局限与突破并非一蹴而就,人的一生永远在“局限——突破”的循环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识别局限的能力,更要有不断突破的勇气。
写作时可以首先开门见山指出人往往存在眼界和能力的局限性,然后由此指出“突破”的重要性。而对于如何才能突破,则可以借助材料找到相关方法,那就是开阔眼界。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要不断学习新知,解放思想,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拓宽眼界、放大格局。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若只知墨守成规,在旧事物和旧眼光上过于固执,那我们迟早会落后于时代。因此,突破,首先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还可以通过借鉴他人之长来突破自我。可通过比较借鉴与不借鉴的不同结果来举例论证。最后,呼吁青年不要被局限,要敢于走出去,开阔视野,赢得生命的更高境界。
立意:
1.突破自我局限,跟上时代步伐。
2.开阔视野,突破局限。
3.不求安逸,勇于突破。
3.例文:
新时代需要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青年,如果你是一名顾客,你一定想见识最新产品;如果你是一位观众,你一定想欣赏最新剧目;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一定想唱新歌;如果你是一位运动员,你一定想尝试一套新动作。对于,热爱写作激情满怀的你,一定想用独出心裁不落窠臼的写作思路去书写只属于“我”的作品,这不是标新立异,这叫独具匠心另辟蹊径,这叫新时代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奋斗、有作为,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至关重要的是,广大青年朋友们要有一颗“学有所成、报效祖国”之心,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广大青年更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青年时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的有用之才。
生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我们,有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完成时代使命,我们就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人材之成出于学”,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这个时代,我们更要有“本领恐慌”的意识,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创新攻坚,不断磨练会干事、干成事的真本领,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家建设者。
“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而真正的好青年,必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我们更应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努力奔向未来,奔向更美好的明天。打铁还需自身硬,训练场上我们挥汗如雨、教室课堂我们勤于思考、日常生活我们积极主动,这都是历练自我、磨砺意志的过程,一定要深刻理解打牢基础、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影响,努力为强国伟业增光添彩!
青年强才能国强,有怎样的青年,就有怎样的社会和国家,但同时,有怎样的社会和国家,也会塑造怎样的青年,现今的中国已是腾飞的东方巨龙,在一百年后的新时代,呼唤着今天的“新青年”勇担当。
担当需要勇敢的精神。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感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青年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青年运动员,去做新的腾越吧!我们,作为时代新青年,要敢不同,若是,即便遭遇了失败,大家也将为你喝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的主体内容,为跨越一百多年的三位伟人对新青年的寄托和期许,三段话里均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对于狭隘、落后思想观念的摒弃,一是新青年个人的价值选择。落后观念与新青年的价值选择形成对比,材料富有张力,给考生留有充分的思辨空间。
第一段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要求: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勇于发展自我、奉献家国。陈独秀的话语中“抛弃”“勇敢”隐含着“敢”的“取”“舍”,直指“庸俗思想”,明确百年前青年所追求的“天下先”的意义所在。
第二则材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新青年的期望:摆脱怯懦和寄望他人的思想,敢于挺身而出,承担家国使命的思想。话语里以“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来指向“敢”的责任与勇气,也包含着区别于庸碌无为与明哲保身,表达“为天下先”的思想。
第三段材料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我们”一句,将“青年”和“我们”合而为一。“我们”一词,将青年使命从历史的过去拉到时代的今天,将写作者对他人人生选择的观望拉到对自我人生选择的省察;写作者不能作为青年使命的旁观者冷漠存在,而必须作为时代家国发展的参与者思考。写作者的青年身份、青年立场凸显。
第四段材料,“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表明伟人这些话语对青年人的价值和意义。“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则是对“新青年”价值选择的进一步阐释:要打破陋习,摆脱束缚;要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并且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民族。
写作时可以先表达观点:我们要做敢为天下先的青年。文章主体可以写,青年应有怎样的价值追求,应摒弃“小我”,融入“大我”,承担时代责任,为家国复兴而奉献自我;青年要拥有敢于打破陋习,摆脱束缚的勇气,要敢于展现自我,敢于引领潮流,推动社会、国家向前发展;青年应抓住时代机遇,承担时代重任,张扬青春,不负家国。
立意:
1.新时代青年,激活你的敢为因子。
2.扬青春个性,担家国使命。
3.敢为天下先,展示独一无二的我。
4.例文:
修远路漫漫,求索在脚下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有人又认为,世界上本来有路,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诚然,走众人所走的路,也许会很安全,然而一味耽溺于众人所走之常路,酣然自足于安逸之境,则会熄灭进取的动力,吞噬创新的潜能。依我所见,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世界上有路还是没路,只有自己去走了,才能知道。行走于世间,总要选择奔流,或勇敢出走,或独觅幽径,上下求索,敢于走路,敢于开路,路就在脚下。
纵历风霜,勇者奔往,救亡图存,信仰开路,敢于创新。
百年历史风云激荡,敢问路在何方?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从“师夷长技”到“德赛先生”,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从未放弃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憾此路不通,则先辈是否裹挟不前退而避之?是苟且偷得三分乐还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近代中国觉醒自救的民主之路拉开序幕,一大批先知先觉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倾颓,每一次振臂高呼的“开路”都是为信仰、为家国的最艰苦的呐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有路没路,是否能走,得亲自去探寻求索,深思审慎,打破桎梏,山不转路转,路不转水转。敢于去走,柳暗花明亦可拥有。
锐意革新,独辟蹊径,诗与远方,康庄大道尽芬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之难在于歧路的纷繁选择,在于前人的众口铄金,没有路的时候走出了路,走的人多了又堵死了路。可是在民族发展的来路上,那些为科学、为自由的锐意进取的脚步前赴后继,独辟蹊径的求知也从未止步。开拓创新另辟蹊径不是放弃,而是力图东山再起的手段。试问秦孝公若不实行商鞅变法,秦国何以有强大的资本一统天下?中国若不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何来今日的葳蕤盛世?条条大路通罗马,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敢于迈步,敢于选路,人间天堂馥郁芬芳。
揆诸当下,部分人们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长此以往,便会滋长惰性,消磨锐气。一味地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必将窒息灵动的个性,扼杀高尚的志趣,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因此,走在人生路上,我等应既不弃勇往直前,也应不忘回头看看,不为大流而羁绊,不为世俗所动摇,敢于走路,敢于选路,敢于开路。
道虽迩,不行不至,纵前路崎岖,吾辈定不畏风霜,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志走好中华复兴之路,革故鼎新,让中华民族的康庄大道世代绵延,与日月同光,与天地较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引用了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两句话。两句话之间的联系主要在于它们谈论的主体——路。因此,文段内容可分为两层,两层之间是并列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
第一句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重点在于“践踏出来”“开辟出来”,从“路”的象征义、比喻义出发,强调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有开拓性、创新性,侧重于对个人、个体奋斗特质的要求;第二句话“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是从“路”的象征义、比喻义出发,从“本没有”到“便成了路”同样强调就要敢于探索,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迂回曲折,团结一致,持之以恒,才能达到人生目的,侧重于强调集体的力量,强调希望的引导作用。
在这里,要明白“路”这个词是富有抽象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它既可以指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也可以指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更可以指人类社会的文明进阶之路。现实中的路往往有起点和终点,但成长之路、发展之路、文明之路却永无止境,更多的时候,阶段性的终点是下一阶段的起点。考生在写的时候,要把握好“路”的抽象意义。
因此,文章在选择立意的过程中,可侧重于前者或侧重于后者,更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强调个人的开创性和探索精神,又强调在个体的引领下发挥集体力量才能获得伟大的成功,成就宏伟的事业。最后还可联系现实,说明今日世界正处于大动荡的变革时期,中国要发展,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更需要无数仁人志士汇聚集体力量,才能行稳致远,进而升华主题。
立意:
1.披荆斩棘,走创新之路。
2.独辟蹊径,走成功之路。
3.携手共进,走发展之路。
4.团结合作,走繁荣之路。
5.敢于踏足者处处是路。
6.敢闯雷区,开辟集体前进之路。
7.勇于奉献,探索人类前行的方向。
5.例文:
风景这边独好
流年不改,星霜暗换。蝉鸣高树,花开荷塘。语言文字里的诗意总能给人无限遐思,所以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会让我们感受更多人融注在客观景物里主观色彩,或喜或悲,这迤逦的风景,说景人那里,呈现出一定是别样的彧彧花繁。所以,才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
看景不如听景,正如旅游,奔波千里,远不如宣传片里的色彩斑斓,光影曼妙,远不如听来的玄幻奇伟。所以,听景有听景的妙意。尽管听景时容易被他人的主观感受左右,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尴尬之境,迷失自我。但是这未尝不是间接经验的获取,就像我们从教材中获取的知识,这样的“听”或许是我们收获成长的第一步。个人的学习如此,历史的发展潮流亦然,面对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革新者从西方获取经验,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公车上书,一系列救亡图存之举,都是以“听景”的方式做的有益探索。从个人成长到社会发展再到历史前进,“听景”何尝不是迈向进步的第一步。
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若能实地看景,想必更多的人愿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实地看景才能切身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景会有道听途说之嫌,也容易出现作舍道边的笑话。所以,听景不如看景,看景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笃行,是以实干为依托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到实地看,参与到时代的改革浪潮之中,莫做袖手人,这样的“看景”提醒我辈青年要以实干整饬自我,以笃行丰盈青春。
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历史,正是共产党人看到了“听景”不如“看景”,才有中国革命的新机。如今,实地看景已经成为很多人干事创业的必然之行。面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自当躬身入局,深入基层,砥砺自我,重塑青春。
当然,实地看景还有更高境界,那就是创造风景。时代大潮翻涌,我辈都是弄潮儿,与其听景看景,不如创造风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创造风景,且看塞罕坝人用艰苦奋斗,将黄沙遮天、飞鸟无栖的荒漠建设成茫茫林海,创造了绿色奇景,成了新时代最亮的风景;且看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与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仓廪实、衣食足的小康,迎来了盛世繁华之景;且看航天工作者隐姓埋名,攻坚克难,追逐浩瀚星辰,使中国走出地球,飞向寰宇,实现了科技强国之景。鲁迅曾说,若没有炬火,你便是一道光。融入时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辈青年当笃行不倦,矢志不渝。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听景看景,各有其妙。我辈青年从听景始,行看景事,做真景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讲述的,虽然是“看景”“听景”等看似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但深思之后,却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听景”获取的是间接经验,“看景”获取的是直接经验,对待“听景”与“看景”的态度关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对于材料的解读,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看景”不如“听景”。第二层次,“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这一层同样在谈“看景”与“听景”这两个概念,一个“但”字明确了这一层与上一层是转折的逻辑关系,而“更多的人”明确的是拥有这样认知的人群范围更大。第二层交代的是在更多数人的认知中,与其“听景”,不如“看景”。两个层次展示了对“看景”“听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对于“看景”“听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解读这一难点进行深入思考。首先,是对“景”的理解,“景”可以是实指的自然风景,也可以是虚指的个人人生的风景、国家建设的风景、民族发展的风景、人类文明的风景等等。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看”和“听”也同样具有实指与虚指两层解读空间,“看”可以指亲临实地的观赏、调查、参与、实践等,是直接的一种行为;而“听”可以指未能亲临实地的听闻、感受等,是一种间接经验的获取。
写作时,考生可以赞成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对“看景”“听景”哪一个更重要作辩证论述。论述时注意审读两层内容中的“有人说”“但”“更多的人”这些隐性的限定要素。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首先,可针对“看景”进行论述,指出其优点,说明这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然后,也可对于“听景”进行分析,说明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藉此形成的审美或认知体验,有助于更好地领略“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价值。当然,也可结合双方进行思辨性分析,说明既听“景”又看“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或实践认知。
立意: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同等重要。
2.在躬行中获取直接经验。
3.吸取他人有益间接经验,补己之短。
6.例文:
向之所欣,来日宏谋
对科学家们来说,以好奇心为驱动力,以行动力为前进力,是他们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因素。而对我们求学者来说,往往有人会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的源泉是什么?往往源于好奇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生海海,天道茫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面对未知与不解,面对自然、生活中的物趣、事趣,往往困于心,衡于虑,急于知晓个中奥秘,这种好奇心,使人们穷原竟委,格物致知,探幽发微,开启探索发现之旅。
始于好奇,好之乐之,钻之弥坚。
从对嫦娥奔月、天上宫阙的好奇,到今天的嫦娥探月工程; 从对“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的好奇,到今天进退自如、如履平地的祝融号火星车;从对自然生灵的天赋异禀的好奇,到今天的仿生学;从鸟振翅高翔、人却无法飞翔的好奇,到空气动力学研究,再到飞机遨游天际;从“谁曰汉广,一苇杭之”,到如今的巍巍巨轮劈波斩浪;从流线温润的鲨鱼皮,到奥运泳衣中的黑科技;;从北斗七星的斗柄长勺到北斗卫星组网……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人类,从对自然万物、现象的好奇,到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其求思之深而不无不在也,进而钻之弥坚,沉潜研究,探索发现,正如范曾所说,“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终于志趣,慕之笃之,仰之弥高。
诚然,好奇心,激发兴趣,激发潜能,但仅有好奇心、兴趣,难以恒久,难抵岁月漫长。“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情,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生活、工作中,好奇心、兴趣可能会磨灭消退,情怀枯槁,心灵倦怠。因此,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往往源于好奇心,但绝不止步于好奇心。而是往往将好奇心、兴趣升华为志趣,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即将对事物、学科、技艺、工作本身的,熔铸淬炼为为人生、为未来、为家国的高远志向,那么兴趣的浪花,融入志向的大海,就永不干涸。从此,山高路远,漫漫征途,自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张载有言:“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反之,志趣高远,方能行稳致远,成就大器。
詹天佑、钱三强,少年时代,将对机器、学科本身的浓厚兴趣,进而酝酿成对科技报国的宏大志向。一个人只有将兴趣升华为志趣,则格局恢弘,审视自己手头的工作、研究,不再是小我沉浸于格物致知的乐趣,每天的工作,都和“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有关,就像詹天佑、钱三强的杰作京张铁路、大国重器,背后就是自己站立的中国,一想到这里,怎能不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
愿我辈青年,以好奇、兴趣为友,叩问炽烈的心房,倾听内心的召唤;以志趣为师,谛听家国的呼唤,弄潮时代的激流,将“向之所欣”,擘画为来日宏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再以前获奖人翟荟的言论,说明科学探索应当如何进行。一方面,“以好奇心为驱动力”说明了好奇心的重要性,它可以驱使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创新,过程中充满挑战与趣味,使科学探索前进更有驱动力,使人生更加丰富、有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能创造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利用好奇心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不要‘躺平’”“得走出科研舒适区”则强调了实践与奋斗的重要性。对科学探索而言,好奇心只是个开始,想要有所发现,就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遍又一遍求证的过程,就需要我们的实践与奋斗。这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永葆好奇心,同时也要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如此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打开成功的大门。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好奇心的内涵、好奇心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保持并利用好奇心、如何实践好奇心、砥砺奋斗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比如,在论说“如何保持并利用好奇心”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永葆对世界的好奇,不懈探索;应善于利用好奇心,将好奇发展为志趣;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构思:比如开头可以用排比句引出好奇心很重要这一观点。接下来分角度具体分析,首先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因为对日常现象的好奇。其次,好奇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瓦特的好奇心,就没有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会推迟;没有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太阳中心说”的提出,黑暗的中世纪就会延长若干年。再次,有了好奇心,还需要保持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并将兴趣化为行动与坚持。如果依孩子的性子,今天学琴,明天学画,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所以对我们这些学习者来说,好奇心只是个开始,想要学有所成,一定要加强实践、懂得坚持。最后,呼应开篇,再次点明观点。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简·雅各布斯“必要性不是创新之母,好奇心才是”的名言,以及李政道“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的语句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少人安于舒适圈,不思探索,以及“佛系躺平”对生活没有好奇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正确引导好奇,成就精彩人生。
2.守好奇心,做探索者。
3.以好奇心与行动力拓宽人生路。
4.好奇有方寸,求知无止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