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第一学期十二月份七年级语文限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第一学期十二月份七年级语文限时作业(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月份
七年级语文限时作业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ⅠⅡ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运用(20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寒凝大地,它顽强地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白色、粉红色的,一片片攒在一起,点缀着残冬。粉嫩的花蕊散发着一阵阵清香,显得神采 yì yì,令人心旷神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香气不是其他花能媲美的。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父母的爱像一片天空,我们在它的    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②初中生活,原来不只是平静与    ,还有竞争、碰撞与友情。
③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熔于一炉,    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A.袒护   安适   从而
B.庇护   安适   从而
C.袒护   安闲   进而
D.庇护   安闲   进而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我国登山队员不畏严寒和艰险,神通广大地从喜马拉雅山北麓攀上了山顶,创造了奇迹。
B.下课的铃声响过后,操场上顿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C.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
D.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中,3号坑出土的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一系列青铜器,尤其引人注目。
B.由市环卫部门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城市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
C.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客运、货运。
D.调查组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认为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
5.填空。(5分)
①《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矗立的句子是:“ , 。”
②《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淡泊明志”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
③《<论语>十二章》中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是:“ , 也。”
④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
⑤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 ,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名著阅读。(2分)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 ”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这段对话选自《西游记》,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的潜台词是不走西边,从中可以看出八戒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散伙”的心理。
7.综合性学习。(5分)
某初中学校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1)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2分)
材料一:
截至2020年底,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 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
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增长了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
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目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3亿人。
答案:
(1)
 
(2)
(3)
二、阅读赏析与背诵(50分)
(一)古诗阅读 (4分)
画 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故臣。
8.托物言志是本诗的特点。从“菊”身上,你能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2分)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抱”字的妙处。(2分)
(二)文言阅读(8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①牧竖:牧童。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目似瞑
②盖以诱敌
③意甚仓皇
④气已绝矣
11.比较甲、乙两文,甲文中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乙文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 (3分)
12.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请概括说明。(3分)
(三)课内语段阅读(8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3.探究选文在写法上的特色,并写出你的发现。(4分)
14.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4分)
(四)说明文阅读(14分)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①纵观我国历史,疫情并不少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疠”字亦多见于《尚书》《山海经》中,这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了解。
②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们懂得防疫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③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
而来。
④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揖礼”源于周代以前,于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⑤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⑥最早中国古人穿着的衣服是紧袖子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是紧袖子的,直到西周中期才开始流行宽袍大袖。
⑦说到袖子,很多人会认为,古人把东西都藏进袖子里,所以大袖是用来装东西的。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因为不是所有汉服的袖子都可以装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窄袖、剑袖、直袖、方袖是无法放东西的,广袖也很宽大,却也放不了东西。
⑧但说话时习惯性地用广袖掩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飞沫的传播。从“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生活习俗中,宽大的衣袖真能当毛巾、手帕,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当然,宽袍广袖今天已无必要,但古人那种互不相扰的公共意识则是必需的。
⑨《马可 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⑩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开始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但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比如,《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此外,今人一直呼吁大家“勤洗手”以保持个人卫生,古代同样如此。《礼记 玉藻》中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脸,而洗手的次数那是越多越好了。
1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防疫智慧 请简要概括。(3分)
16.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第几段末尾 说明理由。(4分)
  《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8.第⑦段中加点的“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有何表达效果 (4分)
(五)(16分)
救 援
余显斌
①豹子跑了,一眨眼就不见了。
②张建非常急,豹子最近有病,很烦躁。那天,他拉着豹子出去转悠,豹子扯着脖子,对着大漠那边吼叫着,用鼻子嗅着空气,拉着牵住它的皮绳,蹦得弓弦一样。他急了,喊道:“豹子,听话,别叫。”
③豹子是条军犬,退役的军犬,送到这儿时,由于距离不远,那个年轻的训练员也跟来了,不放心,叮嘱他,豹子是功臣,曾经抓获过一个杀人犯,那人有枪,刚掏出来,豹子呼的一声扑上去,咬着对方手腕。他还说,豹子还救人了,一个小孩调皮,偷偷去湖里洗澡,被淹了,豹子在远处,箭一样射来,扑通跳进水里,救出小孩。
④他说,豹子有奖章呢。
⑤说着,他将奖章掏出,认真地挂在豹子脖子上。
⑥张建理解,很多训练员和军犬相处,就相处出兄弟般的感情了,就依依不舍了。他劝慰青年,放心吧,将豹子交给我,到时少一根毛,你找我。
⑦青年眼睛亮了,一把拉住他的手,连连摇晃着说:“谢谢,谢谢你,我代豹子谢谢你。”
⑧大家听了,都笑了,张建眼圈却红了。
⑨谁知,才半年时间,豹子就病了,发烧,而且现在还带着病跑了。到时那个青年来了,我怎么交代
⑩豹子显然去了沙漠,因为,从前天起,每次出去溜达,豹子就会扯着他,朝着沙漠跑,对着大漠那边的落日使劲叫,声音如红铜一样,远远传开,震得落日一晃一晃的。大漠那边,沙尘漫漫,夕阳猩红如一滴血。
他决定,去寻找豹子。
有人劝,大漠没手机信号,两天前发生一场沙尘暴,一旦进去,发生危险,可没人知道啊。
他坚定地道,我得去找豹子。
他带上水、干粮,走了,无边的大漠,在眼前延展开来,如海,他如海面一棵浮萍。漫空闪射着太阳光,蒸腾着热气,裹住全身,钻入他的每一根毛孔。
他循着豹子脚印寻找着,走着。
可是,第三天,沙漠上不见了豹子的脚印,他急了,快步攀上一座沙丘,朝四边望去,然后眼睛一亮,跑向那边:沙丘那边有一团白色的东西,静静地卧在那儿。他跑近,是豹子,豹子一动不动地卧着,只有微微的呼吸了。他忙给豹子喂水,喂食物。豹子的眼睛,慢慢地亮起来。
豹子有病,又饿又渴,险些丧生。
他拉着豹子,准备回去,可是,豹子不,豹子仍拉扯着皮绳。他急了道:“豹子,听话,我们回去。”
豹子是通人性的,过去这样一喊,豹子无论多淘,也会很听话地摇着尾巴,跟着他一块儿回去。
可是,今天不一样了,豹子变得暴躁,不听话,朝着远处吼叫着,扯着皮绳,将他扯得踉跄了一下。水壶落地,他忙去捡,豹子已经跑了,跌跌撞撞地跑着。
他拿了水壶,站在那儿,看着豹子。
豹子也蹲下,看着他,不停地叫着。他追过去,近了,豹子站起来,又向前跑去,如淘气的小孩一样。
他喊:“别淘,豹子。”
可是,豹子仍淘着,朝前跑跑停停。最后,他追不动了,坐在那儿,豹子跑来,扯着他的衣服,用脸颊擦着他的手,眼睛里遮着一层云翳,流出,化为两滴泪。
他心里一动,忙站起来,跟着豹子朝前跑去。
豹子慢慢上了一个沙丘,伸着脖子,发出一声长长的叫声,叫声如一根箭镞,射向远处,射向西斜的太阳,太阳到底禁不住了,晃悠了一下,落在大漠的边缘。
他也快步上了沙丘,沙丘的一处沙坑里,卧着两个人。
豹子在两人身上不停地嗅着,不停地叫着。两人早已昏迷,嘴唇干裂,皮肤皲裂。
一个戴着眼镜,是个陌生人。
另一个他认识,是那个年轻的军人。
两人有了水,有了吃的,得救了。戴眼镜的是内地来的教授,去大漠考察,迷路了。部队组织营救,青年顺着脚印,找到沙漠深处,寻到教授。在沙尘暴中,他们再次迷失方向,没水,没吃的,最终晕倒。
三人一狗,向着大漠边缘走去。
豹子不发烧了,完全好了,在大漠里奔跑着,对着西落的太阳,长长地叫着,声音如红铜一样,很亮很亮,远远传开去。夕阳晃了晃,落了,旷野一片晕红。晕红中有三个人的剪影,还有一只狗的。
大漠如海,剪影如铁。
19.选文题目《救援》在选文中具体指哪些救援 (4分)
20.简要分析张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4分)
21.如何理解选文第段中两个加点的“亮”字 (4分)
22.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做简要评价。(4分)
(示例二)对比。第⑧段中,听了年轻训练员感谢的话,大家笑,而张建眼圈却红了。不同的反应对比,突出了 。
三.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月份
七年级语文限时作业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2.本试题不分ⅠⅡ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
一、积累运用(20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寒凝大地,它顽强地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白色、粉红色的,一片片攒在一起,点缀着残冬。粉嫩的花蕊散发着一阵阵清香,显得神采 yì yì,令人心旷神怡。“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香气不是其他花能媲美的。
①攒cuán   ②yì yì奕奕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①父母的爱像一片天空,我们在它的    下无忧无虑地成长。
②初中生活,原来不只是平静与    ,还有竞争、碰撞与友情。
③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的最新技术熔于一炉,    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A.袒护   安适   从而
B.庇护   安适   从而
C.袒护   安闲   进而
D.庇护   安闲   进而
导析:B ①袒护: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语意较重。庇护:袒护;保护。语意较轻。“庇护”更合语境。②安适:安静而舒适。重在“适”。安闲:安静清闲。重在“闲”。“安适”更合语境。③进而:侧重于继续往前,更进一步。从而:侧重于表示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故句中应选“从而”。故选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A.我国登山队员不畏严寒和艰险,神通广大地从喜马拉雅山北麓攀上了山顶,创造了奇迹。
B.下课的铃声响过后,操场上顿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C.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他人请教。
D.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导析:A “神通广大”指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
A.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中,3号坑出土的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一系列青铜器,尤其引人注目。
B.由市环卫部门开展、筹备、策划的“我为城市添光彩”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响应。
C.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因市场规模巨大,还不能完全满足客运、货运。
D.调查组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认为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
导析:A B项,语序不当,应将“开展”与“策划”互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应在“货运”后面加“的需求”;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造成的”或“的根本原因”。故选A。
5.填空。(5分)
①《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矗立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淡泊明志”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论语>十二章》中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名著阅读。(2分)
  行者丢下扇子道:“不停当!不停当!被那厮哄了!”三藏只道:“怎生是好!”……八戒道:“只拣无火处走便罢。”三藏道:“那方无火 ”八戒道:“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这段对话选自《西游记》,八戒说“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的潜台词是不走西边,从中可以看出八戒一遇到困难就想着“散伙”的
心理。
7.综合性学习。(5分)
某初中学校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1)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从来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论。(2分)
材料一:
截至2020年底,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1 000多万人脱贫,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脱贫。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体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材料二:
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剧蔓延的大背景下,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增长了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材料三:
南水北调,这个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难题的超级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目前润泽40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3亿人。
答案:(示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破解了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的难题。
(示例二)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2)“家”,甲骨文写作“ ”,从宀,从豕。《说文解字》中所谓的“居也”,故其本义是:居住的处所。“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中的“家”则引申为:人家;人户。(2分)
(3)班级在7月1日党的生日到来时举办“爱我中华”主题活动,请你设计一项活动。(1分)
答案:(示例一)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活动。
(示例二)举办“爱我中华”读书报告会。
(示例三)举办“中国辉煌成就”图片展。
(示例四)组织“爱我中华”征文比赛。
二、阅读赏析与背诵(50分)
(一)古诗阅读 (4分)
画 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故臣。
8.托物言志是本诗的特点。从“菊”身上,你能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2分)
答案:①高洁坚贞,宁死不屈;②孤洁高傲有个性,独立而不盲目从众。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抱”字的妙处。(2分)
答案:(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心声,生动而贴切。
(二)文言阅读(8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①牧竖:牧童。②跑:同“刨”,兽类用足扒土。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②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③意甚仓皇 意:神情
④气已绝矣 绝:断
11.比较甲、乙两文,甲文中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 乙文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 (3分)
答案:甲文中狼的形象特征主要是贪婪、凶残、狡诈但又愚蠢;乙文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伟大的母爱。
12.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请概括说明。(3分)
答案:甲文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乙文主要以记叙为主,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课内语段阅读(8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3.探究选文在写法上的特色,并写出你的发现。(4分)
答案:运用环境描写及对比手法。选文第2段描绘了“光秃秃”“毫无遮拦”“狂风呼啸”的恶劣环境;选文第3段描绘了“冒出了泉水”“鲜嫩薄荷”这样充满生机的环境。前面恶劣的环境与后文绿色富饶、美丽幸福的乐园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表现牧羊人做出的贡献巨大。
14.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①点明文章中心,抒发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赞美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的品质;②同开头段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四)说明文阅读(14分)
防疫的智慧,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
①纵观我国历史,疫情并不少见。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蛊”“疾”等文字的记载,“疠”字亦多见于《尚书》《山海经》中,这表明,中国人很早就对疫病有了初步了解。
②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在于,他们懂得防疫以预防为先。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防疫的智慧。
③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甲骨文上记录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
而来。
④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揖礼”源于周代以前,于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揖”就是以站立姿势、不用跪拜的礼节。诸子百家先贤们的画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无一不是行着拱手礼。
⑤古人见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开外,保持一定距离,无形中降低了疾病传染风险,且显得有礼有度。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⑥最早中国古人穿着的衣服是紧袖子的,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着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是紧袖子的,直到西周中期才开始流行宽袍大袖。
⑦说到袖子,很多人会认为,古人把东西都藏进袖子里,所以大袖是用来装东西的。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因为不是所有汉服的袖子都可以装东西,一般来说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窄袖、剑袖、直袖、方袖是无法放东西的,广袖也很宽大,却也放不了东西。
⑧但说话时习惯性地用广袖掩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飞沫的传播。从“掩涕”“掩面”“掩泣”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生活习俗中,宽大的衣袖真能当毛巾、手帕,用来拭泪、擦汗、遮面、挡阳等。“掩袖工馋”说的就是一个以袖掩鼻的故事。当然,宽袍广袖今天已无必要,但古人那种互不相扰的公共意识则是必需的。
⑨《马可 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⑩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开始被提倡。很多人以为分餐制是西方的礼仪,但其实,我国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传统。
比如,《周礼》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分别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两汉时期,分餐制得以继续传承。在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经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面。
有些古代的分餐制度为了突出地位的不同,会根据宾客身份,准备规格不同的食物,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
此外,今人一直呼吁大家“勤洗手”以保持个人卫生,古代同样如此。《礼记 玉藻》中记载:“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说的是每天要洗五次脸,而洗手的次数那是越多越好了。
15.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防疫智慧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拱手作揖,保持距离;广袖掩鼻,遮挡飞沫;分餐而食,降低风险;勤洗手、脸,保持卫生。
16.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第几段末尾 说明理由。(4分)
  《史记》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答案:应放在第12段末尾。这段话可以作为第 段内容“但也有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的例子。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答案:(示例一)作比较。第③段“相较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中国古人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将国际通用的握手礼与中国传统的拱手礼进行对比,突出我国传统的拱手礼更悠久,也更有历史底蕴,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使说明对象的特点更突出。
(示例二)引资料。第⑨段“《马可 波罗游记》中提到,‘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国人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通过引用《马可 波罗游记》中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早在元代,中国人就有用绢巾蒙口鼻的习惯,引用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第⑦段中加点的“一般来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有何表达效果 (4分)
答案:(示例)准确性。“一般来说”是指通常情况,表示范围。文中说的是只有琵琶袖才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垂胡袖也可以放一些,但不排除其他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16分)
救 援
余显斌
①豹子跑了,一眨眼就不见了。
②张建非常急,豹子最近有病,很烦躁。那天,他拉着豹子出去转悠,豹子扯着脖子,对着大漠那边吼叫着,用鼻子嗅着空气,拉着牵住它的皮绳,蹦得弓弦一样。他急了,喊道:“豹子,听话,别叫。”
③豹子是条军犬,退役的军犬,送到这儿时,由于距离不远,那个年轻的训练员也跟来了,不放心,叮嘱他,豹子是功臣,曾经抓获过一个杀人犯,那人有枪,刚掏出来,豹子呼的一声扑上去,咬着对方手腕。他还说,豹子还救人了,一个小孩调皮,偷偷去湖里洗澡,被淹了,豹子在远处,箭一样射来,扑通跳进水里,救出小孩。
④他说,豹子有奖章呢。
⑤说着,他将奖章掏出,认真地挂在豹子脖子上。
⑥张建理解,很多训练员和军犬相处,就相处出兄弟般的感情了,就依依不舍了。他劝慰青年,放心吧,将豹子交给我,到时少一根毛,你找我。
⑦青年眼睛亮了,一把拉住他的手,连连摇晃着说:“谢谢,谢谢你,我代豹子谢谢你。”
⑧大家听了,都笑了,张建眼圈却红了。
⑨谁知,才半年时间,豹子就病了,发烧,而且现在还带着病跑了。到时那个青年来了,我怎么交代
⑩豹子显然去了沙漠,因为,从前天起,每次出去溜达,豹子就会扯着他,朝着沙漠跑,对着大漠那边的落日使劲叫,声音如红铜一样,远远传开,震得落日一晃一晃的。大漠那边,沙尘漫漫,夕阳猩红如一滴血。
他决定,去寻找豹子。
有人劝,大漠没手机信号,两天前发生一场沙尘暴,一旦进去,发生危险,可没人知道啊。
他坚定地道,我得去找豹子。
他带上水、干粮,走了,无边的大漠,在眼前延展开来,如海,他如海面一棵浮萍。漫空闪射着太阳光,蒸腾着热气,裹住全身,钻入他的每一根毛孔。
他循着豹子脚印寻找着,走着。
可是,第三天,沙漠上不见了豹子的脚印,他急了,快步攀上一座沙丘,朝四边望去,然后眼睛一亮,跑向那边:沙丘那边有一团白色的东西,静静地卧在那儿。他跑近,是豹子,豹子一动不动地卧着,只有微微的呼吸了。他忙给豹子喂水,喂食物。豹子的眼睛,慢慢地亮起来。
豹子有病,又饿又渴,险些丧生。
他拉着豹子,准备回去,可是,豹子不,豹子仍拉扯着皮绳。他急了道:“豹子,听话,我们回去。”
豹子是通人性的,过去这样一喊,豹子无论多淘,也会很听话地摇着尾巴,跟着他一块儿回去。
可是,今天不一样了,豹子变得暴躁,不听话,朝着远处吼叫着,扯着皮绳,将他扯得踉跄了一下。水壶落地,他忙去捡,豹子已经跑了,跌跌撞撞地跑着。
他拿了水壶,站在那儿,看着豹子。
豹子也蹲下,看着他,不停地叫着。他追过去,近了,豹子站起来,又向前跑去,如淘气的小孩一样。
他喊:“别淘,豹子。”
可是,豹子仍淘着,朝前跑跑停停。最后,他追不动了,坐在那儿,豹子跑来,扯着他的衣服,用脸颊擦着他的手,眼睛里遮着一层云翳,流出,化为两滴泪。
他心里一动,忙站起来,跟着豹子朝前跑去。
豹子慢慢上了一个沙丘,伸着脖子,发出一声长长的叫声,叫声如一根箭镞,射向远处,射向西斜的太阳,太阳到底禁不住了,晃悠了一下,落在大漠的边缘。
他也快步上了沙丘,沙丘的一处沙坑里,卧着两个人。
豹子在两人身上不停地嗅着,不停地叫着。两人早已昏迷,嘴唇干裂,皮肤皲裂。
一个戴着眼镜,是个陌生人。
另一个他认识,是那个年轻的军人。
两人有了水,有了吃的,得救了。戴眼镜的是内地来的教授,去大漠考察,迷路了。部队组织营救,青年顺着脚印,找到沙漠深处,寻到教授。在沙尘暴中,他们再次迷失方向,没水,没吃的,最终晕倒。
三人一狗,向着大漠边缘走去。
豹子不发烧了,完全好了,在大漠里奔跑着,对着西落的太阳,长长地叫着,声音如红铜一样,很亮很亮,远远传开去。夕阳晃了晃,落了,旷野一片晕红。晕红中有三个人的剪影,还有一只狗的。
大漠如海,剪影如铁。
19.选文题目《救援》在选文中具体指哪些救援 (4分)
答案:张建对豹子的救援;豹子对年轻军人和内地教授的救援;部队的年轻军人对内地教授的救援。
20.简要分析张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4分)
答案:守信,答应照顾豹子就一定做到;能吃苦、敢于冒险,明知道沙漠危险仍然进入沙漠寻找豹子。
21.如何理解选文第段中两个加点的“亮”字 (4分)
答案:第一个“亮”是指张建发现豹子后眼中的喜悦;第二个“亮”是指豹子获救后眼中有了生气。
22.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做简要评价。(4分)
答案:(示例一)运用插叙。选文第③段至第⑧段,补充交代了豹子退役前的英雄事迹和张建对年轻训练员的承诺,点明张建进沙漠的起因,表现年轻训练员对豹子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写豹子进入沙漠救人做
铺垫。
(示例二)对比。第⑧段中,听了年轻训练员感谢的话,大家笑,而张建眼圈却红了。不同的反应对比,突出了张建被训练员和军犬的真情所感动,为下文救援的情节埋伏笔。
三.作文(5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