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类1.下列是关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被伶官乱箭射死。B.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另外,古人也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C.忽微:极小的事。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D.《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而“氓隶”是指下层百姓。B.“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七庙隳”,即国家灭亡。不同等级宗庙数量也不同,以此区分亲疏贵贱。C.《五代史伶官传序》“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牢”,是指祭祀用的牲畜,牛、羊各一头叫“少牢”。D.《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中,参、井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星宿名,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3.下列各句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C.何久自苦如此(《苏武传》)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过秦论》)二、非选择类4.翻译下面的句子。(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经曰:“羞用五事①。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艾②。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貌之不恭,是谓不肃。肃,敬也。内曰恭,外曰敬。人君行已,体貌不恭,怠慢骄蹇,则不能敬万事,失在狂易,故其咎狂也。史记成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告公曰:“晋将有乱。”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谊,足以步目。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曰绝其谊;足高,曰弃其德;言爽,曰反其信;听淫,曰离其名。夫目以处谊,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后二年,晋人杀厉公。凡此属,皆貌不恭之咎云。(节选自《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材料二:晋人杀厉公,边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杀其君,谁之过也?”大夫莫对,里革曰:“君之过也。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愿无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临民,陷而不振,用善不肯专,则不能使,至于殄灭而莫之恤也,将安用之?桀奔南巢,纣踣于京,厉流于彘,幽灭于戏,皆是术也。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行而从之,美恶皆君之由,民何能为焉。”(节选自《国语·鲁语·里革论君之过》)【注】①五事:指古人修身的貌、言、视、听、思五件事。②艾:治理得好。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非瞽A史B焉C知天道D吾见晋E君之容F殆G必祸者也。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其咎狂也”中的“咎”指过错,“故国将无咎”中的“咎”指灾祸,两者词义不同。B.抑,指或者、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抑”词义相同。C.爽,指违背。与《诗经·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词义不同。D.牧,指修养。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牧”词义相同。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修身只有重视貌、言、视、听、思五事,才能做到庄重严肃、耳聪目明、善治善谋、为人圣明。B.单襄公从晋厉公视远步高中判断出晋国不久将有动乱。后来,晋厉公被杀的事实应验了他的预测。C.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和周幽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由于过错太多而失掉威严,最终身死国灭。D.君主是舟,百姓是承载舟的川泽,水流的方向决定了舟的航向,百姓的美恶是君主行动的缘由。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2)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杀,其过多矣。9.成公君臣讨论晋厉公被大臣杀害一事时,里革指出了晋厉公哪些过错?请简要概括。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民族的、具体的,决定人类社会在此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B.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是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人自身的身心变化也在与文化成果相互作用。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这种态度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应受到尊重。D.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进步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历史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古代,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C.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以便于融合一体化。D.文化差异性是现阶段才存在的事实,文化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与普遍性。1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D.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13.为什么说“有古今无中外论”是错误的?请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说明。14.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而不少中国观众从《花木兰》中得到启发。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五、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言?一般说来,_________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_________,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___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了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_____,一赞三叹。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外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B.只有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C.不外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D.只有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B.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C.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D.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一般说来, 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 ,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 )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推崇,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一赞三叹。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外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叫绝B.只有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而起C.不外 感动 朗朗上口 拍案叫绝D.只有 触动 抑扬顿挫 拍案而起18.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整人耳目,似山路赏景,翻出新意;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B.有的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有的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C.有的如山路赏景,翻出新意,整人耳目;有的如深林寻宝,钩沉索隐,得之不易。D.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整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B.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C.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D.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参考答案:1.C2.C3.C4.(1)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5.BDF 6.D 7.D 8.(1)会合诸侯是关系民众的大事,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兴衰存亡的契机(或端倪)。(2)统治民众的人,他的威严是极大的。丧失威严以至于被杀,他的过错一定太多了。 9.放纵奸邪,不体恤百姓,不专心推行善政。10.B 11.A 12.D 13.①“有古今无中外论”违背了客观历史事实。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因此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②“有古今无中外论”违背了一般通过特殊存在的规律。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14.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解释。③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了创作蓝本,产生新义;《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从另一种文化角度反观自己。15.A 16.C17.A 18.D 19.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