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锦瑟》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对《锦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
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
C.诗的尾联,采用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
2.下面对《锦瑟》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二、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李商隐《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两句是“ , ”。
(11)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1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奏。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关于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 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春秋》,讲微言大义;在《诗经》,讲“主文谲谏”;在《周易》,讲“用晦”之道;在禅宗,讲“弘忍”;在做人,讲究的是忍耐,是含蓄:在艺术,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才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含蓄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巨大冲突,让作者觉得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显得不合时宜。
B.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虽关心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有意味的世界,但隐藏不等于隐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
C.《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在书法上是“无往不复”之道,没有一笔送出是不回的,否则就没有意思。
D.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则难以营造出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和谐的意境。
B.书道之妙在于藏,决定了永字八法透露出的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在其外表下暗藏机锋。
C.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有宇宙初开、天地鸿蒙之象,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
D.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虚意构思,提高其格调,从而让园林妙出玲珑,从迷离中寻美,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C.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宋·陆游《西园》)
D.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7.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8.“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的含蓄艺术。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对这首词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形容美人步态轻盈。“芳尘去”,指美人离去。
B.“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锦瑟”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香草)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10.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用语工整,意味深长。
11.请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1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在写作《锦瑟》这类诗时,往往以________的意象和曲折间接的笔法,交织渲染出迷离朦胧与扑朔隐晦的诗境,充满了绝美而难懂的魅惑力。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相反地,它是出自作者有意趋避隐讳的心态的产物,将具有指示和说明功能的诗题完全消解,从而让读者在缺乏人、事、时、地等具体指涉的情况下,连同创作者一起被引导到诗境的迷雾之中。
无题诗饱含的是一种________了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由政治生涯的追求与失意,爱情方面的执着与落空等经验同时汇聚而来。此类诗作或许令人产生遗憾,但从那________的现实人生中所提炼出来的美丽与哀愁的结晶,无疑却更能将我们推向艺术审美的高峰,而________地直接从内心深处随之震颤低吟。这也许就是无题诗最动人的性质所在。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轮美奂 弥合 千疮百孔 不落窠臼
B.美轮美奂 糅合 遍体鳞伤 不落窠臼
C.精丽华美 糅合 千疮百孔 不落言筌
D.精丽华美 弥合 遍体鳞伤 不落言筌
1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无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全国电影院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制片和宣发基本停滞,“失血”严重的中国电影行业,引起公众的普遍担忧。
B.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十一”长假以来,全市公园接待游客已达478万人次。
C.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B.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并不是因为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C.诗前所冠尤其是“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流失而沉埋的结果。
D.尤其是诗前所冠“无题”之名,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遭到无情的遗忘,导致其本题被沉埋而流失的结果。
参考答案:
1.D
2.D
3.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4.D 5.B 6.C 7.①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②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③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④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8.①“锦瑟”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推进,妙处横生;②“珠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③“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不晦,隐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④整首诗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
9.C 10.D 11.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12.B 13.示例:明亮月光,晶莹珍珠,鲛人眼泪,三者浑然一体,难以分辨,更显出作者心中之凄婉。日暖蓝田,只在春和景明时,远看丝丝青烟自玉上升起,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无奈,更加透彻。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爱慕,渲染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烘托出哀怨感伤的情怀。
14.C 15.B 16.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