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单元复习速背识记清单02˙七年级上册1、【2022年课标单元要求】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单元概述】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百家争鸣。政治上: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依次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同时也引起了政治制度的变革,相继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一系列制度。经济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变。早期国家以奴隶制经济(井田制)为主,但在春秋末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推动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军事上: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文化上: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和甲骨文文明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为解决社会问题,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推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一、夏朝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阳城。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世袭制: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 “家天下”。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称为夏历。4.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年被商汤所灭。5.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二、商朝1.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2.迁都: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3.灭亡:商纣王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4.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军队和商纣王军队,周武王获胜。三、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分封制:⑴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⑵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需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⑷实质:确立了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⑸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3.灭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夏、商、西周的建立与灭亡朝代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亡国者 灭亡时间 重要事件夏朝 前2070年 阳城 禹 桀 前1600年 世袭制 “家天下”商朝 前1600年 亳 (殷) 汤 纣 前1046年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西周 前1046年 镐京(西安) 周武王 周幽王 前771年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国人暴动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发展阶段①出现:距今5000——4000年我国黄河流域出现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②发展: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和种类逐渐丰富,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及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③繁荣: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2.商朝青铜器代表:①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②四羊方尊:造型奇特3.制作:①成分:铜、锡、铅;②方法:泥范铸造法二、甲骨文记事:1.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 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发现意义:①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②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6. 造字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出现商品交换市场和使用金属货币。二、王室衰微1.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2.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三、诸侯争霸1.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2.影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①消极: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②积极:加快统一的步伐,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七国形成:⑴过程: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②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⑵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方位:东南西北到中间)2.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①桂陵之战(成语:围魏救赵)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成语:纸上谈兵)二、商鞅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政治 ⑴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⑵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⑶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⑷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 ⑴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⑵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⑶统一度量衡。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商鞅变法内容:4.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第8课 百家争鸣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启示春 秋 时 期 道家 老子 《老子》 又称 《道德经》 ①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辩证地看待问题儒家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 ②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②尊重教学战 国 时 期 儒家 孟子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构建和谐社会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墨家 墨子 《墨子》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③提倡节俭 ①构建和谐社会 ②反对侵略战争 ③勤俭治国道家 庄子 《庄子》 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积极地看待和面对问题法家 韩非 《韩非子》 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积极改革和勇于创新●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1、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成语典故:(1) 春秋时期:退避三舍 (晋文公)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问鼎中原 (楚庄王) 、一鸣惊人 (楚庄王)、 老马识途 (管仲) 、管鲍之交 (管仲、鲍叔牙) 。(2)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减灶诱敌 (马陵之战) 、纸上谈兵 (长平 之战) 。2、了解历史的第一手史料:实物资料,如文物、遗址,可信度最高。 了解历史的第二手史料:史书、传记、文献等。3、孔子的地位。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4、运用三家观点解决班级垃圾问题。 儒家:说服教育; 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法家:依法惩处。 5、★★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请问大变革体现在哪里?答:社会性质上,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政治上,奴隶制旧秩序在崩溃,封建制度在逐步确立。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井田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发展。文化思想上,思想空前的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军事上,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战争。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社会动荡和民族交融并育,社会转型和竞相改革同步,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动荡、竞相改革、制度转型、思想争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