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道德修养:通过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和不可逆的特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2.健全人格:通过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责任意识:通过了解生命的接续,明白生命接续的意义,积极担当生命接续的使命和责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及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难点:怎样理解人类生命的接续。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生命的话题 播放臧克家的诗《有的人》,设问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有何意义?生命可以永恒吗?让学生感受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而感受生命的价值,进而珍爱生命,从而导入课题。 (二)感悟真知——探究生命的规律 第一站:体悟生命的不易图片展示:石缝中的小草、小鸡出壳、地震中的难民,引导学生谈感受,体悟生命的不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组间分享师结合图片,启发引导学生总结生命的特点。第二站:感受生命的独特让学生张开手掌,同桌互相观看各自的指纹是否一样,教师介绍DNA艺术画 。(“DNAxx是通过科学的方法采集您的DNA或者指纹样本,并使用最尖端的技术进行提取、分析、制作DNA图谱或者指纹图像,最后通过艺术再创作使DNA图谱或者指纹以更加迷人的方式为您展现出来。我们的每一件作品均源于您自己的DNA或者指纹,所以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美丽的并且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启发学生得出结论:生命是独特的。第三站:探寻生命的方向探究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故事,教师设问:如果可以,你想回到以前的哪段时光?为什么?学生齐读罗曼 罗兰的名言:“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通过对比,让学生领悟到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启发学生得出结论:生命是不可逆的。第四站:体味生命的短暂出示父母的人生表格图,并让学生品读名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启发学生得出结论:生命也是短暂的。播放视频“当人生走到尽头,死亡会是什么感觉?”,出示歌手姚贝娜的资料,让学生谈谈对生命的认识,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既然我们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学生合作探究,组间交流。师点拨,引导学生认清:生命有时尽,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教育学生要向死而生,从容应对生命的不可预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引导升华: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第五站:感悟生命的真谛1.调查访谈:(1)你在父辈、祖辈那里继承了什么?(2)你的家风是什么,对家庭发展有什么影响?2.学生阅读教材P92三幅图片,思考:从下面的情境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生命的传承关系?3.教师出示材料:我国从2010年实施公民自愿捐献器官试点,捐献器官让生命得以延续,希望自愿捐献器官的人越来越多。出示图片:书的演变过程、人类的进化过程、雷锋的名言以及雷锋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校歌。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学生探究,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引导点拨:(1)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我的生命)。(2)家族生命的传承,民族的传承------(社会关系中的生命)。(3) 人类的精神文明传承------(精神信念上的生命)。(三)提炼升华——体悟生命的真谛课堂辩论:生命可以永恒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师展示知识框架结构,引导点拨:从生命有时尽的角度来说,生命不可以永恒,因此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从生命有接续的角度来说,生命可以永恒,因为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课堂小结:展示生命寄语:生命是一个优美的圆,起点与终点在最后完美相接。生命里一种轮回—日月星晨在运行,春夏秋冬在交替,江河在流动,万物在生长,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生命的过程才是美的永恒。我们无法抗拒生命由盛到衰的规律但只要我们曾经经历生命,体验生命把这份美延续到生命的终点,那么还有什么遗憾。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