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3练 伟大的改革开放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选择题。1.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 )A.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B.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C.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D.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上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②改革开放符合时代特征,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1998年,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新的水平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40年春风化雨,砥砺前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的面貌得到极大改变。下列改革开放的进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②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③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④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③-②-④-①4.高二(1)班王红同学收藏了几次党代会为主题的一组纪念邮票:①党的八大;②党的十二大;③党的十三大;④党的十四大。他想根据每一次党代会的主要内容确定几个关键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①良好开端②走自己的路③“一国两制”④“三个代表”B.①市场经济②中国特色③主要矛盾④科学发展C.①中国特色②国企改革③初级阶段④“一国两制”D.①主要矛盾②中国特色③初级阶段④市场经济5.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改革开放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6.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 )①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③组织路线④群众路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自90年代以来被广为传唱,承载了国人对改革开放共同的历史记忆。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1990年以后,我国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②改革开放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④改革开放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邓小平对现代化的设计主要体现在( )①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实践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0.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物先锋模范。有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人的者——于敏,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18位带头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许振超,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等。(1)结合改革先锋的事迹,说说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改革精神。(2)概括总结亿万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A不符合题意。B: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B符合题意。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C不符合题意。D:我国截止目前为止还未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D错误。故本题选B。2.A【详解】①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进口与出口均迅速增长,这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①②符合题意。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③错误。④:1984年,开放了包括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④错误。故本题选A。3.C【详解】C: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改革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的进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④-②-③,C正确。ABD: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ABD均不正确。故本题选C。4.D【详解】D: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BC:通过以上分析发现,ABC均是错误的。故本题选D。5.B【详解】B:根据材料时间1978—1985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B正确。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无关,A排除。C:经济特区的设立只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部分,C排除。D: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A【详解】①②③: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①②③正确。④: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涉及群众路线,④排除。故本题选A。7.B【详解】①③:“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自90年代以来被广为传唱,1990年以后,我国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说明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①③符合题意。②: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②错误。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④错误。故本题选B。8.B【详解】①③:邓小平对现代化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故①③入选。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故②不选。④: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故④不选。故本题选B。9.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③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分析】背景素材: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考点考查: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属于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出制度建设,注重改革关联性和耦合性,真枪真刀推进改革,有效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可从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角度分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得分点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得分点③: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10.(1)改革先锋身上都具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2)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取得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中国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分析】背景素材:改革先锋的事迹。考点考查:改革开放相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改革先锋”,需要调用“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分析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改革精神。回答这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如何体现”“体现了什么”。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物先锋模范。联系知识点:改革先锋身上都具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改革先锋身上都具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亿万中国人民”,需要调用“改革开放”的有关知识,分析总结亿万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巨大作用。回答这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回答“作用”“意义”。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物先锋模范→联系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有效信息②:有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人的者——于敏,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小岗村“大包干”18位带头人,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许振超,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联系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取得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中国人民的实践和创造。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①: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得分点②: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取得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中国人民的实践和创造。【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