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命题·析题---学科专项技能(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命题·析题---学科专项技能(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命题·析题技能
物理教研组
2023年12月7日
----学科专项技能
命 题
注意: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专业知识、教育测量理论、语文表达能力(设问指向明确、表达简洁规范没有歧义)、命题技巧(一道大题中各个设问之间不能株连、要求回答的编号忌用①②③……、等)
高考命题必须理解掌握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教材(多套教材的区别与联系)
3.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5.历年各省高考命题类型与试题
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
“一核”:高考的核心功能
(一)立德树人——高考的根本任务
(二)服务选才——高考的基本功能
(三)引导教学——基础教育对高考的现实要求
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一) 核心价值
(二) 学科素养
(三) 关键能力
(四) 必备知识
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一) 基础性
(二) 综合性
(三) 应用性
(四) 创新性
1、 以物理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基础性
2023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5题以2个带电小球在匀强电场中的平衡状态为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场景判断带电小球所带电荷的正负,考查内容涉及库仑定律、带电小球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分析等基本物理规律和方法,考查学生学科素养中的物理观念水平。又如,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5题以太阳内部核反应主要模式之一的“质子—质子循环”过程为背景设计试题,将核反应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反应方程、核子质量的表示方法和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等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程度。
2、 发挥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体育和劳动精神的引导
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8题利用篮球运动员原地起跳扣篮的情境,考查学生对竖直上抛运动规律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9题以冬奥会中的跳台滑雪项目为背景设计试题情境,给出运动员先后2次空中滑翔时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时间图像,要求学生分析判断2次滑翔时所受的力、位移和平均加速度的大小,从而考查学生对运动相关概念与图像中不同元素的物理意义的理解,考查内容涉及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加速度、速度-时间图像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3 、加强情境化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16题以此重大事件为背景,要求学生计算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考查学生对动量定理、牛顿第三定律等重要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全国Ⅳ卷第4题以我国发射的北斗卫星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为背景,要求学生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4、 突出图像的呈现方式,考查信息加工能力
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1题通过把物体放置在弹簧上端并给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弹簧的压缩量之间的关系图像,要求学生结合图像的斜
率、截距等关键信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定律、胡克定律、动能定理等综合分析判断2个物体的密度、质量的大小以及动能、弹簧压缩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并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要求较高。
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8题给出竖直上抛物体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和重力势能随物体离开地面高度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能从图像中寻找总能量、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变化规律,利用图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从图像中提取信息
5 、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
理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3题以微安表改装成电流表为情境,考查电流表改装实验中电阻的连接、电表的校准、问题的分析与排除等内容,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理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3题利用所给电路研究硅二极管在恒定电流条件下的正向电压与温度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电学实验比如伏安法测量电阻、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测量等实验的基础上,能够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的实验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
对题型功能的研究
(1)选择题
选择题注意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能力;
(2)填空题
填空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在理解基础上的简单运用,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和不太复杂的运算能力;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对题型功能的研究
(3)实验题
注重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在其它题型中增加了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背景设计的试题;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对题型功能的研究
(4)论述计算题
注重独立、灵活地分析解决新情境下的物理问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建立物理模型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2. 高考的能力层次要求与命题
(1)对知识的要求,用Z表示。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Z2:理解,对单一知识点。
Z3:理解,对多个知识点。
Z4:理解,要求熟练。
Z1:知道,对单一知识点。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2. 高考的能力层次要求与命题
(2)对情景的要求,用Q表示。
Q1:简单,如小球从高处落下
Q2:较复杂,如小球从高处落入泥坑
Q3:复杂,—并联
Q4:新颖题型,
Q5:新颖题型,而且复杂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2. 高考的能力层次要求与命题
(3)对数学的要求,用S表示。
S1:简单,
S2:较复杂,
S3:复杂,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2. 高考的能力层次要求与命题
能力具体表现为这三个量的函数,即E=f(Z,Q,S)。以上各元素的组合构成对能力要求的不同层次,共可以分为5个层次: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2. 高考的能力层次要求与命题
f1=f(Z1,Q1,S1)
属于简单层次,即为容易题。
f2=f(Z1,Q1,S2) 或 f2=f(Z1,Q2,S2)
f3=f(Z3,Q1,S2) 或 f3=f(Z3,Q2,S1)或f3=f(Z2,Q4,S1)
属于中等题
f4=f(Z3,Q3,S2) 属于较难层次
f5=f(Z4,Q5,S3) 属于难层次
3. 高考试题与一般习题的差异
------神似高考题
我们编制的物理习题像高考题吗?
为什么有些题在各种复习资料上常见,而高考题中却看不到?
我们编制的物理习题与高考试题之间有哪些差异?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析 题
一、试题(卷)的特色
从 必备知识 和 关键能力 等方面进行评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析题能力
学科核心知识?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学科能力是什么?
考查的能力是什么?
(一)、审题——抓关键词
1.是否考虑重力:
2.物体是在哪个面内运动:竖直平面、水平面、斜面
3.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4.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
5.临界词与形容词的把握:
常见的临界词如“恰好”“足够长”“至少”“至多”等,
要把握一些词的含义,如“缓慢地”“迅速地”“突然”“轻轻地”等。
6.注意括号里的文字:
7.抓住图象上的关键点:
①横轴、纵轴表示什么物理量及其单位;
②点:原点、起点、截距、转折点、交点;
③线:图线的形状(曲直)、变化趋势(增减)和斜率的物理意义
④面积的物理意义;
⑤图象是否具有周期性。
8.区分物体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是轻绳、轻杆还是轻弹簧;物体是在圆环的内侧、外侧还是在圆管内或是套在圆环上。
9.容易看错的地方:位移还是位置,时间还是时刻,哪个物体运动,物体是否与弹簧连接,直径还是半径,粗糙还是光滑,有无电阻等。
(二)、建物理模型(画图)
现在高考物理题情景新颖、表述抽象,要想快速找到解题突破口,就需把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这个过程就叫“建模”.
从方法和目的角度而言,建模就是将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转化为理想的物理模型.
1.解题时通常建立的模型
2.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本程序
(1)通过审题,提取题目信息.如: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情景、物理初末状态、物理过程等.
(2)弄清题给信息的诸因素中什么是主要因素.
(3)寻找与已有信息(熟悉的知识、方法、模型)的相似、相近或联系,通过类比联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或原型启发,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新情景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
(4)选择相关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四层(考什么) 四翼(怎样考) 学科素养(素养指向) 情境(题目载体) 能力要求(物理5种能力)
科学素养 综合性 科学探究 新实验情境 推理判断能力
关键能力 应用性 模型迁移应用 数学运算
必备知识 基础性
考查内容:实验结论是表述,实验数据的使用,实验误差分析。
不妥与谬误,敬请批评教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