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萨特)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在即将进入大学之际,请给你的同学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读小学时,在选择兴趣小组时犹豫起来。为此,萨特向学长学姐们请教。音乐小组的学姐告诉他:千万不要参加音乐小组,要学习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很无聊。舞蹈小组的学姐说:老师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练起,太累了。田径小组的学长说:天天风雨无阻地跑步,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每个同学都建议萨特不要选择他们所在的兴趣小组。
萨特迷惑了,说:“我干脆放弃选择吧!”外祖父笑着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对其他兴趣小组的看法呢?”于是,萨特又得到了不同的答案。音乐小组的学姐说舞蹈小组既能活动筋骨,又锻炼了形体,比枯坐着有趣多了;舞蹈小组的学姐说,音乐小组的学生每天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多好;田径小组的学长说,打篮球更酷……
萨特很迷茫,同样一个兴趣小组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外祖父说:“这就是事实呀!”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也要面临很多的选择,萨特的选择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与思考?请以“人生选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萨特清醒而又痛苦地说“如果我说它(庸常的生活)既是不能忍受的,又与它相处得不错……你会理解我的意思吗?”
我们很容易向生活妥协。妥协还是坚持,关乎经验,能力,境界……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人是在他人的目光中生活的,人无法认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人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人一生都是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的。
——萨特
材料二: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的,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叔本华
以上材料富含人生哲理,步入高二的你,对此有何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忠于自我,兼听则明
亲爱的×××:
你好!
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困惑:到底是该坚守自我,还是该满足他人期待?对此,我想和你谈谈我的看法。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个人的人生之路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我们始终应坚守的精神;但正所谓当局者迷,当个人的主观认知出现偏差时,我们也需要借助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适时听取他人的评价,帮助自己进步。(开门见山,由名言引出中心论点)
“认识你自己”,据说是希腊德尔菲神庙上刻的三句箴言之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哲学宣言。认清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道路。孔子也曾言“吾日三省吾身”,通过不断的经历和反思,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才能确定自己想要追寻的方向。陶渊明正是在见识过钩心斗角的官场之后,才更加确定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于是毅然决定辞官归乡,踏松菊之径,赏白云飞鸟,逐自在清欢,实现了心灵的自由。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坚定自我,才能不断前行。嵇康深知自己对纷繁战乱和黑暗政治的厌倦,宁愿退隐山林与青松翠竹做伴,也不肯与司马氏集团为伍,他挥笔写就绝交书信,从容奏起广陵绝响,这是卓然独立的风流名士,更是高洁傲岸的自由灵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认清自我、坚定自我的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建议,更好地帮助自己成长。萨特在剧作《禁闭》中,借主角加尔森之口道出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本质——“他人即地狱”。作为人类群体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个人与他者构筑的社会之中,总会面对别人的评价。在这样的关系中,每个人既是主动的评审者,也是被别人目光约束的被审判者。他人的期待如旭日朝阳,能够催人进步,使人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他人的目光亦如一道道利剑,使人感到压力,促使人不断进步。正如唐太宗治国,常有群臣进谏,唐太宗深知自己并非全能,因此他能够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明辨得失,最终成就“贞观之治”。(运用举例论证,强调善于倾听他人建议的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他人的批评建议,我们也应理智对待,若只是一味盲从,则会丧失自我,无法明辨是非。只有让独立思想与外在评价产生碰撞,才能达到内在与外界的统一,才能唤醒真正的自我。(辩证看待坚守自我与外在评价,再次强调论点)
我们即将开启新的成长之路,希望我的看法对你有所帮助。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
×年×月×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介绍了萨特和伍绮诗的不同观点。萨特认为对于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总是活在他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总会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伍绮诗则提倡追求自我,抛却他人的目光,遵循自己的心愿,做真正的自己。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作文可以从从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的辩证关系入手写作。比如首先可以分析忠于自我这一观点,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是世界闻名的投资家,但他的儿子彼得并未像大众所期待的那样,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位投资人,他最终成为一位音乐人,在自己热爱的音乐领域探索,在其不断努力之下,他终于成为音乐界的“沃伦 巴菲特”。巴菲特的儿子就是做好自己,活出了自我。接着从听取他人意见,满足他人期待等角度入手,比如毕加索从前很喜欢写诗,有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参加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的聚会。他本以为能得到夸奖,可没想到被斯泰因夫人泼了一盆冷水,说他根本不适合写诗。后来,他听取了斯泰因夫人的批评,决定转变职业,最后成为著名的画家。最后辩证分析二者关系,如适度听取他人意见并不妨碍坚守自我;满足他人期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自我的坚守后,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或者论证什么时候应该坚守自我,什么时候应该考虑他人的期待,二者并非绝对对立,思考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
另外,行文时要注意书信格式,尤其是称呼、问候语、结束语和落款等的位置。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既要活出自我,也要满足他人的期待。文章主体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主要写人要活出自我,可以列举活出自我的例子,比如巴菲特的儿子;第二部分主要写人要满足他人的期待,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同时也不能过于固执,应该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第三部分论述如何将二者协调起来,帮助自己成长。文章结尾可以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认清自己,做好自己。
2.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3.他人期待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小学时选择兴趣小组的经历,向我们提出了“选择”的话题。材料中,关于选择,可以找到两个思考点。一是选择的依据问题,如同样是针对舞蹈,身在局中人的舞蹈小组成员认为每天都要练基本功太累,而其他小组的人则认为舞蹈能活动筋骨、锻炼身体。同样是舞蹈,局中人和局外人所看的视角就截然不同。二是对于所选择的事物,对于实践的过程与结果的问题。不管选择哪一种兴趣小组,都要经历辛苦、枯燥的过程,但也都会有令旁人艳羡的成果。
因此,写作时可以着重针对选择前、选择后这两方面去展开思考。选择前,可以思考如何去选择,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和思想态度去做选择,又可以找到怎样的方式去更好、更合理地选择。选择后,可以思考应该怎样去对待实践方法与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以获取最终的成果。
因此,对于“选择”,写作时可以不仅仅局限于选择什么,也可以拓展思路,适当考虑选择后怎样去完成的问题。
立意:
1.多种思路去选择。
2.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3.选择前审慎,选择后坚持到底。
3.例文:
我理解了坚持
携手像雨,能帮助你洗掉烦躁,留下清凉;携手像太阳,能帮助你驱除严寒,感受温暖;携手像风,能帮助你扬起风帆,走向成功。
成功就意味着要坚持,坚持,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凡事你能做到坚持,那成功便会属于你。
以前,我是个懒惰的孩子,做事总是半途而废,很难善始善终。一些事情对于我仿佛是一座座大山,阻拦着我步入成功的殿堂。可自从那天,我终于明白了,坚持就是成功。
上了初三后,体育老师们加紧了跑步的练习。体育课时,大家都胸有成竹的站在起跑线上,这时,只听老师的一声哨响,大队人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奔出去,立马拉开了距离。心不在焉的我理所应当被落在最后,离群之鸟般在后面“悠闲地踱步”。我还想着如何华丽的扑倒并少跑几圈,唉,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思来想去,只有硬冲了。我立马加快了速度,与前面的人开始了拉力赛。猛追,可毕竟还是累呀!二人僵持了几分钟,我又退回到了“安全距离”外。
经过刚刚一通角逐,我四肢无力,大脑严重供血不足,更要命的是,我的腿有点抽筋了,汗如雨下。眼见一个个超我一圈的同学呼啸而过,对此时的我无疑是落井下石,顿时,我失去了信心,行尸走肉般颠了几步,便走了起来。我有了放弃的念头,体力透支与被人超圈的双重压力使我知难而退。突然,我看见同学们还在为我加油!霎时,泪水与汗水挥洒交织在一起,化为一股动能流入体内,也化为信心填补了心中的空虚。
我加快了脚步,一口气超过了前方的两个人。几圈后,我几乎就要一下子瘫在地上,可我还在跑。喘不上气,我坚持了;四肢无力,我坚持了;就算再大的困难,我都坚持了!最终,我顺利的完成了800米,跪倒在地,留下心中的喜悦与眼中的泪……
这次800米长跑,我虽然没有跑进3分20秒,但我坚持了下来。最重要的是我在这次长跑中懂得了坚持的含义。因为坚持,我获得了信心;因为坚持,我获得了勇气。坚持,我将与你携手到底……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注意抓住关键词来审题。
“妥协”,向什么妥协?可以是庸常的生活、困难挫折、坏人坏事坏现象。是怎样的生活会让我们妥协?为什么要妥协?又与它怎样“不错的相处”?“坚持”,坚持什么?应是“道”,具体又可以指理想、原则、正义、真情等等。又为什么要坚持,甚而要为之牺牲生命?比较来看,选择“坚持”显得更有深度、更有写作意义,当视为最佳角度。辩证地看,当然也可以,但应侧重阐明坚持的精神内涵、价值意义。
还可以多层面思考:如,能够“妥协”或“坚持”的人有怎样的品质、精神?材料中所提到“经验”“能力”是表层的因素,境界的内涵就值得深入的挖掘了。
点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用“关键把握法”来审题立意。首先弄清楚“妥协”和“坚持”的对象,然后进行比较,找出最佳角度。应该说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是学生经常思考的,也有多次的表达经验,本题所给材料是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的,能够考查出学生思维层次的深浅,构思表达水平的高下。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是萨特的名言,重点强调的是人要想认识自己,只能通过别人的评价,因此,人的一生都是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材料二是叔本华的名言,他认为,人应该活出自我,而不是活在别人的见解中。
两则名言具有相对性,萨特的话,指出人无法认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意在启示我们,要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善于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叔本华的话,意在启示我们,活出自我,要自我认同而不是依靠别人的评价。写作时,可以重点写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二者结合进行写作,找出两种观点的共性,辩证的思考问题,比如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并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要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等。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兼顾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必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杨宁,在同学都经商、从政的背景下,不惧他人的眼光与评价,毅然选择做一名光荣的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留下美名的事例,论证我们要坚定自我选择,不顾外界流言。也可以引用希腊德尔斐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以及《云图》中“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名言论证兼顾自我认同与他人评价的重要意义。
立意:
1.坚守自我,兼听他言。
2.以他人为镜,正己之身。
3.自我认同,一苇以航。
4.兼听八方,择善而从之。
5.例文:
倾听他人,看清自我
莎士比亚说:“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人生路上,有许许多多或指导我们的人、或责难我们的人。对待这些,或许我们即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起码应给予其最基本的尊重。当然,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不意味着要舍弃自我。倾听他人,看清自我,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他者的声音可以教会我们成长。父母的说教、师长的教诲、朋友的规劝,甚至是竞争对手挑衅的话语,都是滋养我们人生的养料。当我们的人生还是一张白纸时,我们应该多听;当我们长大一些,有了自己的想法,可以独立思考后,我们依然应该多听。以人为镜,多听则明。倾听每一个不同的声音,我们才能全方位地看清自我,看清自己在他人眼中及社会上的位置。因此,作为自我人生的创作者,我们也应该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尊重我们生活的“读者”,倾听他们的声音,以便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所言所行。
但我要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尊重并不等于认同,我们的人生作品应由我们自己来打造。难道他人的妄加揣测我们也要当真吗?难道尊重他人就意味着要按他们的方式去行动吗?难道以为听从他人的声音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能更加辉煌吗?当然不是。他人的声音不一定都是真理,也可能是刺穿我们人生胸膛的利刃,带给我们痛苦,对于这些声音,我们自然不必理会。因此,对于他人的声音,我们要反复斟酌地倾听,谨慎小心地执行,千万不能让其主导我们的人生。
多听,不代表我们要对他人绝对服从,坚持己见才是更重要的。因此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依附他人而存在的。纪伯伦说:“应站在一起,但不要靠的太近。因为廊柱分立才能撑起庙宇。橡树和松柏也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生长。”因此,对于他者的言论,我们可以倾听,但要学会取舍,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独立的自我,才能创作出我们自己的人生作品,而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
“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曾铿锵有力地如是说。即使尊重他人,聆听他言,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坚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人生之路上,我们要开两扇窗,一扇侧着开,可以小,但是足够让光照入,让责难和真言进来;另一扇开向天穹,要看得清头顶的星空,看清自己最后的决定。毕竟,倾听他人,是为了看清自我,书写我们自己的人生佳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话引用了哲学家萨特的话。“他者的凝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他者价值观的投射,是他人的关注、评价、期待。在“他者的凝视”中主体的思考容易被消解、被凝滞。所谓“被贴上物质的标签”,即被对象化、客体化甚至物化,失去了自我塑造个性追求的主动性。(存在主义哲学关于“凝视”的解读极其丰富,在写作中无需展开深入讨论)。
材料第二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一步理解“他者凝视”的含义,从而思考可能带来的结果。他人,尤其是师长亲友的关注与期待的确给予了年轻人爱护、鼓励和指导,但他者的价值取向,世俗社会的关注和评价也会固化年轻人的自我追求。更可怕的是这种来自他人的思想情感或价值观等的影响很可能永远存在,且常以“温情脉脉”的面貌出现,对个体产生极大的作用,使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忽视了“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妨碍了自我塑造的实现。
材料第三段话是重点。既然在成长历程中“他者的凝视”无可避免,那么如何直面值得思考。第三段话为考生如何面对“他者凝视”提供了积极的可行性。来自他者的“凝视”经过思考判断与选择,可以也应当部分内化为对自我的主动审视。个体并非为实现他人的评价与期待而被动塑造自我,而当借助他者的评价与期待审视自身的不足。相比在他人的凝视中被肯定,人生更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个体。只有建立主体自我塑造的主动性才能激励自身不断向梦想中的自己奋斗进取。
这是一道二元作文题,学生的作文应体现思辨,不能单纯只写对“他者凝视”的体验或理解,也不能只写自我审视、自我评价的意义,更不能写成梦想的重要意义,或是脱离语境单纯写如何成为梦想中的自己。而应当写出如何正确对待“他者的凝视”,怎样借助他者的凝视来建立自我的价值追求、树立更积极成熟的人生观;既要论证“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性,也要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写作时,考生可以有一定的角色身份意识,以及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敏感与关注,在解读“他者凝视”内涵时可以结合自身体验和当下的环境特点,从而使“如何看待自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立意:
1.无畏凝视,成就自我。
2.直面凝视,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3.悦纳自己,抵达梦想。
4.他者的凝视也是一种鞭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