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期末复习敲重点学习目标整合单元章节 学习目标梳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分异的四大基本规律,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及主要类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因地制宜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主要陆地自然带的类型及特点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山地垂直自然带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回顾知识重难知识易混易错核心素养对接高考地球正处在五大气候“临界点”触发边缘,或触发“级联效应”2023年12月6日,一份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地球生态系统已面临五个气候“临界点”的触发风险。这些临界点一旦被触发,将产生全球范围内无法轻易逆转的灾难性影响。这份报告也引起了正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各方的关注。该报告由90多个国际机构的专家们联合发布,20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编写,几乎汇集了科学界目前所有关于气候临界点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类或将面临的五个主要“临界点”包括:格陵兰岛冰盖的消失、南极洲西部冰盖的消亡、热带温暖水域中珊瑚礁的死亡、永久冻土层的大范围融化以及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蒂姆·莱顿(Tim Lenton)教授表示,触发一个气候临界点可能对其他临界点的触发产生影响,众多临界点还可能触发“级联效应”。临界点是指系统中的微小改变可能会导致突然的变化,由于反馈过程的放大,这种变化难以逆转或不可逆转。莱顿比喻说:“这就像人靠在椅子上:当接近临界点时,只需轻轻一推,椅子就会倒下。”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高级工程师汪君博士向澎湃新闻(www.)举例称,作为一个重要的临界点,永久冻土层的大范围融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非常严重了。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冻土层融化现象也已经十分严重。近年来,一些科学家还提出了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存在一个新的临界点。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冰川面积退缩了15%,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16%,且融化速度还在加快。汪君指出,冰川和冻土的融化,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包括冰川和多年冻土的融化,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包括青藏高原水储量净损失增加、铁路地基变形、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增加等。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与人文地理系研究员Manjana Milkoreit表示:“对于某些临界点,我们现在能采取预防行动的时间非常紧迫,最快可能在21世纪30年代就来不及了。”她认为,预防地球气候临界点应该成为现阶段气候治理工作的核心目标。通过尽快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至零来限制全球变暖,是降低触发临界点风险的主要。综合试题练习板根(见下图),也被称为板状根,是热带雨林高大乔木常见的根部形态,具有支撑、吸收营养、呼吸、改变微环境等功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板根一般生长在较浅的土层中,很少深入到土层深处。胸径(又称干径,指乔木主干离地表面胸高处的直径)被认为是板根发生的指标因子,且板根的数量和大小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加。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与其他树木根部相比,板根在高大乔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支撑 B.吸收营养 C.呼吸 D.改变微环境2.板根一般生长在较浅的土层中,很少深入到土层深处的主要原因是( )A.雨林地区土层薄,根系易在浅层发育B.便于热带雨林高大乔木种群的扩散C.深层土壤板结严重,板根难以深入D.利于发挥其呼吸和吸收养分的功能3.板根改变微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提高土壤温度 B.缩短土壤冻结期 C.拦截土壤养分 D.减少地表水下渗江西省上堡梯田兴起于秦汉时期,山上森林茂密,一代代居民在此依山建房、开山垦田,梯田规模逐渐扩大,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灌溉工程典范,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下图为上堡梯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梯田中的土壤是( )A.人工改良的水稻土 B.有机质丰富的黑土C.矿物质多的紫色土 D.透水性较强的红壤5.图中传统民居散布在田地中,主要是利于( )A.防洪 B.劳作 C.防风 D.旅游6.上堡梯田的耕作方式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是( )A.筑坝打井,增加水源 B.开垦荒山,增加耕地C.培育良种,提升技术 D.自流灌溉,蓄水保土土壤有机碳是指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下左图示意祁连山中段黑河大峡谷两岸山地垂直带谱,下右图示意峡谷南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累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峡谷北岸山地相比,南岸山地( )A.海拔较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小 B.水分较多,土壤有机碳储量大C.坡度较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小 D.气温较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大8.导致峡谷南岸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基岩风化速度 B.土质疏松程度C.枯枝落叶数量 D.物种根系分布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由材料“板根的数量和大小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加”可以推断,胸径越大,乔木越高大(提示:一般情况下,树高和胸径呈正相关),相应的板根越大、数量越多。热带雨林高大乔木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高大乔木树冠较大,易被强降雨等摧倒,故板根主要起到支撑乔木生长的作用。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2.答案:D解析: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树木生长旺盛,枯枝落叶掉落到地面后很快就会腐烂,土壤形成的过程快,土层较厚,排除A;植物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使种群扩散,板根属于根系的一部分,对乔木种群的扩散基本无影响,B错误;由于雨林地区温度高、水分充足,微生物对有机质(枯枝落叶等)的分解快,营养物质大多集中在浅层土壤中,因此板根生长在浅层土壤中更利于其充分发挥呼吸(作用:让植物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和吸收养分的功能,而不是因为深层土壤板结阻挡了根系深入,C错误,排除ABC。故选D。3.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乔木的板根很发达,可以促进地表水下渗,且对土壤养分具有拦截作用,形成板根上坡位养分的富集区,改变微环境,故C正确,D错误;板根对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不大,排除A;板根主要发育在热带雨林地区,热带地区土壤无冻结期,排除B。故选C。4.答案:A解析:梯田中的土壤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工改良的水稻土,A正确;有机质丰富的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在江西地区,B错误;矿物质多的紫色土多分布在四川,而不是在江西地区,C错误;透水性较强的红壤分布在南方的低山丘陵处,D错误。所以选A。5.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古代交通不便,传统民居散布在田地中便于劳作,B正确;传统民居散布在田地中对防洪的影响较小,A错误;防风和旅游不是传统民居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CD错误。所以选B。6.答案:D解析:上堡梯田的耕作方式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是自流灌溉,蓄水保土,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山体植被覆盖率高,能够较好的蓄水保土,为耕种提供支撑,D正确;从题干可知,上堡梯田并未筑坝打井,而是自流灌溉,A错误;一直开垦荒山,增加耕地,会造成植被破坏,蓄水保土能力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误;培育良种,提升技术为上堡梯田的耕作方式延续千年起到重要作用,而人地协调的耕种方式使得当地未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这才是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C错误。所以选D。7.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位于祁连山中段黑河大峡谷。与北岸相比,峡谷南岸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水分较充足,植被生长条件好,生物量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大,D错误,B正确;土壤有机碳储量是指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与海拔关系不大,与植被、气候关系密切,A错误;读图可知南岸坡度虽然较大,但是植被覆盖率更高,坡度对有机质的影响小于植被,C错误;故选B。8.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植被类型表层土壤有机碳比重差别较大,其中山地森林在0-20cm表层土壤中有机碳比重最小,高山草甸比重最大,两者的区别在于森林根系分布较深,导致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呈较均匀变化,而高山草甸根系较浅,土壤有机碳高度集中于地表,由此可见物种的根系分布与土壤有机碳比重的差异关系最密切,D正确;基岩风化速度对土壤有机碳比重分布影响较小,A错误;土质疏松程度、枯枝落叶数量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收支和总量,但对土壤有机碳比重垂直分布影响较小,BC错误;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