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0.1《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月相纪日法,每月初一为晦,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朔。
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名,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
2.下列对相关诗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B.《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慨叹。
C.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的象征。
D.《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描写了房舍周围和谐宁静的环境。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表现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叙事诗,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被合称为“乐府双璧”。结尾的化鸟情节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民对于婚姻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向往。
D.王羲之《兰亭集序》是一篇千古美文,作者将写景、叙事、说明、抒情结合在一起,四者有机统一。它又是一篇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混合默写
4.按要求填空。
(1)故有之以为利, 。 (《老子》四章)
(2) ,竞周容以为度。 (屈原《离骚》)
(3) 所作的《兰亭集序》中“ , ”两句,描写了兰亭集会人才汇聚的盛况。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迈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锰”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
(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牵,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
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
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
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
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
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
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
7.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
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
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
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8.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
9.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繁体作“書”)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独独宝爱晋人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临死时不能割舍,恳求他的儿子让他带进棺去。可以想见在中国艺术最高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所占的地位了。
这是怎样可能的呢?我们前面已说过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孽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而且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像中国其它许多艺术那样。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是同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看法,同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深深地浸透着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家以为什么美,什么不美,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书法家通过文字的书写而表现出他对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某种感受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表现了和这种美的感受相联系的某种思想感情。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古人说它给人的感受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美,是同东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
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还同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古人在论到唐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时说:“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颜真卿书法的那种严整的结构和刚正的用笔,的确是同颜真卿所写的那些内容严肃的碑文互相配合的,给人一种凛凛然的严正的感觉,表现了还处于兴盛时期唐代统治阶级的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就有不同的美,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不论怎样,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始终不能脱离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感受,只能通过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而表现出来。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那就无从表现,即使表现了出来,也决不会为人们所欣赏。
(摘编自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通过一定的书写方法与书写工具来表现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使汉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B.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认为,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字,而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
C.与西洋笔相比,中国毛笔具有历史悠久、用材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
D.《兰亭集序》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之美,这与王羲之受到道家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思想的影响有关。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颜真卿《中兴颂》碑的拓本,我们可以了解他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B.象形性贯穿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可与绘画媲美。
C.只要认真感受客观事物的美,普通人也能写出《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作品。
D.同一汉字在相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中的写法未必相同,就因作者具体情感不同。
12.下列关于书法的观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B.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
C.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
D.草书尤重筋节,若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
1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提出作者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14.《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书的碑,右边是一部分碑文的拓片,其内容为:“(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请结合两篇材料中的美学观点,简要分析这块拓片的书法艺术特点。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与诗文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很多书法名篇都是书写的草稿,心中吞吐珠玉,笔下挥墨成文。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国恨家仇郁结于胸,一注笔端,写至最后已无意点画,满腔愤懑倾泻而下。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这正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的同时形成于笔墨的结果。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是作者信笔拈来,盎然之意形成了流转丰美的文辞表达,书法也形成了一种灵动晓畅、节奏鲜明的特色。情势之不同,影响着文辞的表达,同时也影响了用笔的力量与笔势,这赋予书法生命的气息,使其形成了各异的书法风格。
书法创作论对于“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反对理性化的刻意安排。唐代张怀瓘的“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北宋米芾的“随意落笔,皆得自然”,都是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而张旭、怀素迷狂般的创作方式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这种推崇固然有对张扬个性的追求,其实更有对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书写方式的肯定。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非事先设计出空间模式,再随着时间的流动去完成它、修改它。因此,“不可复得”的书法乃是佳作,这种审美价值论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提出的。
书法与诗文的欣赏过程也是同时的。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远观其势,近读其文,再细赏其笔墨。未有将粗陋、不当之语悬挂厅堂之人。美文佳字,相得益彰,含英咀华之间,妙会笔墨之趣,向来是欣赏书法作品之习惯。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其文辞之美与书法之美使读者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地受到了感染。
书法与诗文的批评方式也是相通的。无论是意象、性情,还是风骨、品藻,都互文互通,相互影响。如“风骨”,是一种俊朗超拔的生命气象,最早用于品评人物。南朝齐梁间,“风骨”从对人的品格评价转向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刘勰将“风骨”用于文学批评,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专列《风骨》一篇,在实质意义上将“风骨”推向了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队列。人们对于文学批评中“风骨”的解释不一而足,而大多数人认为“风”关乎文意,“骨”关乎文辞。几乎在同时,“风骨”也运用于书法批评之中。书法批评认为,多“骨”者“善笔力”,是为“筋书”;多肉者乏力,是为“墨猪”。“风骨”成为书法批评与文学批评共通的一种批评范畴,而且在评价时可以互相借用,如以“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评价诗文,或以“意气骏爽则含风”来评价书法,也毫无违和感。
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说:“书法能使‘文以载道’的‘文’焕发出更好的光彩。”所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就是要抛弃空洞浮华,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用美的形式,弘扬正气,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摘编自石彧《也谈文学与书法的关系》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与诗文在很多方面具有密切联系,如两者运用统一的思维和情感,两者的欣赏过程是同时的,两者的批评方式是相通的。
B.王羲之在创作文章《兰亭集序》时信笔拈来,盎然之意形成了流转丰美的文辞表达,他写该文的书法也灵动晓畅,节奏鲜明。
C.文学家或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的情势不同,影响文章文辞的表达,也影响着书法用笔的力量与笔势,使书法形成不同的风格。
D.“文以载道”,就是要继承中国文化的精神,舍弃形式,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书法使“文以载道”的“文”更有光彩。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张怀瓘和北宋米芾的一些书法创作原则都注重书法的自然之趣,意会神通,充分重视无意而为的书写方式,淡化理性化的刻意安排。
B.人们追求张扬个性,更肯定任笔挥洒和“无意于佳乃佳”的书写方式,因而张旭、怀素迷狂般的书法创作方式更受人推崇。
C.“不可复得”的书法才是佳作,所以,书法时间性、过程性的书写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空间形式,而不是事先设计模式再去完成。
D.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含英咀华,妙会笔墨之趣,在文字之形与文字之音义方面,全方位受到熏陶。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辞沉郁痛切,书法润后复枯,作者的情感达于文辞的同时,形成于笔墨,这说明好的书法都是书写的草稿,不是刻意而为的。
B.“风骨”成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之一,推手是刘勰,他将原来用于评论人物的“风骨”用于文学批评,并在《文心雕龙》中专列《风骨》一篇。
C.在文学批评和书法批评的领域,对于“风骨”的理解不一样,在文学批评中,大多数人认为“风骨”与文意、文辞有关,而书法批评中的“风骨”与笔力有关。
D.用于书法批评的“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可以用来评价诗文,用于文学批评的“意气骏爽则含风”可以用来评价书法;“风骨”在评价书法和文学时可以互相借用。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B.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C.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D.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参考答案:
1.B
2.A
3.D
4. 无之以为用 背绳墨以追曲兮 王羲之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5.C 6.D 7.B 8.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
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 9. 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
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
10.C 11.A 12.C 13.①材料一由“生命体的骨、肉、筋、血”的比喻引出作者观点,这样写便于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汉字的“象形”特点。②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样写立场鲜明,简明扼要,便于展开论证。 14.①字体方正圆厚,庄严雄浑,彰显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②碑文结构严整,用笔刚正,展现了中国毛笔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③风格庄严笃实,让人能感受到颜惟贞地位的尊崇以及颜真卿对父亲的敬重之情。
15.D 16.C 17.A
18.D 19.B 2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