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从隐忍退让到苟活不成最终被逼上梁山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深刻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B.《边城》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一种令人心酸的淡淡的哀愁,如节选部分写翠翠误会并骂傩送。C.《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因家境贫穷,孩子很多,种田不能够自给,所以自己就产生了做官的念头,他对高官厚禄还存有幻想。D.《滕王阁序》用典信手拈来,用典除了能加强论证外,还能借古抒怀,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文章的联想意义,语言简练,风格典雅。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文语言朴素,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品质。B.《滕王阁序》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典故,充实了文章内容,加强了表达效果。C.《逍遥游》一文表现了庄子去除功利之心和忘怀荣辱得失的积极人生态度。D.《陈情表》一文的主旨是李密请求司马炎不要让他做官而让他奉养祖母。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归去来兮辞 并序》一文语言朴素,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思想品质。B.《滕王阁序》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典故,充实了文章内容,加强了表达效果。C.《逍遥游》表现了春秋时期思想家庄子的去除功利之心和忘怀荣辱得失的积极人生态度。D.《陈情表》一文的主旨是李密请求司马炎不要让他做官而让他奉养祖母。二、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描摹自己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愉快的神色情状的两句是“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主靠严刑来督察百姓,靠威怒来威吓百姓,那么,就会出现“ , ”的结果。(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描述,如“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达到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材料二: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已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天人相应。B.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C.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D.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B.传统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缺乏文化自信。C.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达到一最高人格。D.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7.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A.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B.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8.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做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B.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五、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跳磴河流经重庆主城的三个区,最长的一段在我们九龙坡。蓝天与云朵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仿佛漫步在天空之境。再看看周围,芦苇丛在风中飘摇,苇花像是它们刚刚换上的松软毛衣;( )。在跳磴河边,我最爱去的是草海湾公园。草海湾的芦苇丛中,有很多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穿行时需与蒲叶们“亲密接触”。初冬来临,蒲草的叶片却依然是墨绿色的,还声势浩大地形成密密的一片森林,连风也吹不进来。这些叶片千姿百态,或如做早操的孩子一般侧平举,或呈圆弧形自然垂下,或打了个慵懒的卷儿,或三五根亲密地纠缠在一起。蒲苇的穗儿则高傲地扬起脑袋,如一面面羽毛旗帜迎风招展。深呼吸,用大自然的草木芬芳过滤身体,与自然交换能量。闭上眼,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把草海湾的蒲草小路走个遍,是需要大半天的,像只麻雀似的从蒲草丛钻出来,抖一抖身上的芦苇花絮,疲惫和烦恼仿佛都落了一地。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旧矿车里盛开的是紫花满天星,那星星点点的紫色为冬天增添了一丝可爱B.旧矿车里盛开的是紫花满天星,为冬天增添了一丝可爱的是那星星点点的紫色C.紫花满天星在旧矿车里盛开,那星星点点的紫色为冬天增添了一丝可爱D.紫花满天星在旧矿车里盛开,为冬天增添了一丝可爱的是那星星点点的紫色1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B.大幕又一挑,站出戏班头儿,大声叫喊要维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个两个所谓“二杆子”人物来。C.《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序”以散体叙事,“辞”以骈体抒情,二者相得益彰。D.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1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少好经书,丧母,负土起坟。光武破王寻等,过颍阳,遵以县吏数进见,署为门下史。从征河北,为军市令。舍中儿犯法,遵格杀之。光武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贳【注】以为刺奸将军,寻拜偏将军,从平河北,以功封列侯。建武二年,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南击蛮中贼,破之。时涿郡太守张丰反,与彭宠连兵,遵与诸将引兵击之,遵兵先至,急攻丰,丰功曹孟厷执丰降遵。受诏留屯良乡拒彭宠,大破之。及宠死,遵进定其地。六年春,诏遵与耿弇等伐公孙述,遵为前行,隗嚣使王元拒垅坻,遵数破嚣。及公孙述遣兵救嚣,耿弇等悉奔还,遵独留不却。九年春,卒于军。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裤,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之尤甚,丧至河南,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博士范升上疏曰:“窃见祭遵修行积善,竭忠于国,北平渔阳,西拒垅蜀,制御士心,不越法度,所在吏人不知有军。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当世。同产兄午以遵无子,娶妾送之,遵逆而不受。自以身任于国,不敢图生虑继嗣之计。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洛阳。问以家事,终无所言。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可谓好礼悦乐,守死善道者也。”帝乃下升章以示公卿。至葬,车驾复临,赠以将军、侯印绶,谥曰成侯。后会朝,帝每叹曰:“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其见思如此。(选自《廉吏传》,有删改)【注】贳:赦免。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遵为将军A取士B皆用C儒术D对酒E设F乐G必雅歌H投壶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指不久,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的“寻”字意思相同。B.数,指多次、屡次,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字意思不同。C.衣,指穿衣,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字词类活用情况不相同。D.谥,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1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遵跟从光武帝征战河北,担任军市令一职,光武帝的奴仆犯了法,祭遵将其奴仆诛杀,光武帝下令逮捕了祭遵。B.涿郡太守张丰反叛,祭遵与彭宠联合攻打张丰,祭遵先到,遣兵火速攻打张丰,张丰的功曹孟厷抓了张丰向祭遵投降。C.光武帝非常器重祭遵,祭遵死后,他的灵柩运到河南的时候,光武帝身着素服亲临,望着灵柩哭得十分伤心。D.祭遵为人廉洁清正,所得赏赐都发给了士卒,他的兄长祭午因为祭遵没有子嗣,为他娶了一个妾,祭遵拒不接受。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公孙述遣兵救嚣,耿弇等悉奔还,遵独留不却。(2)“安得忧国奉公之臣如祭征虏者乎?”其见思如此。18.“俭,德之共也”(《左传》),意思是说节俭是最大的美德,这在祭遵身上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C2.C3.C4.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5.B 6.A 7.C8.A 9.C 10.B11.C 12.D 13.人身上沾满芦苇花絮,与麻雀的羽毛颜色及形态相似;人钻出草丛,抖落芦苇花絮,与麻雀的动作神态相似。14.ADG 15.C 16.B 17.(1)等到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耿弇等都逃奔而回,唯独祭遵坚守不退。(2)“怎样才能得到像祭征虏将军那样忧国奉公的大臣呢?”他受到皇帝的怀念到了这样的地步。 18.祭遵盖布被子,要求死后用牛车载灵柩,薄葬于洛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