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一首诗印象深刻。
(课件显示: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诗中提到的“雷塘”就在咱们扬州,“君王”指的是谁,这是讲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隋朝,隋炀帝。
教师过渡:隋炀帝。图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炀帝陵。“荒垅穷泉骨,一代帝王陵”。为什么拥有平陈伟业的隋炀帝死后只有雷塘半亩田作为葬身之地?隋朝的治乱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隋炀帝下扬州导入新课,很好地联系本土资源,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设起一座有机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教师展示: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代周自立,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示意图,利于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隋朝建立的印象。
[教师过渡]隋朝建立的时候,江南还有偏安一隅的陈朝与隋南北对峙。但北方的民族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已为统一创造了条件。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大军渡江,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一统,黎民百姓共享太平。
[提出问题1]隋是如何灭掉陈的,你知道成语“瞒天过海”吗?
[动画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记住,隋灭陈这一事件特别是隋灭陈的时间,更符合学生的特征,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提出问题2]隋完成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割据。那么,统一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生1: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时间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奠定了基础。
生2: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强化了讨论法这一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3]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的交流。隋朝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最终完成了统一,江山来之不易,守之更难。摆在隋文帝面前最迫切的一项任务,或者说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进行猜测,答案五花八门。
[教师讲解]隋文帝最关心的显然是怎么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何使隋王朝千秋万世,国祚绵长。隋文帝为此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项就是三省六部制。
这项制度的推行,使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发展到群相制,最终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并为唐宋所沿用。六部则一直沿用到清末,今天的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六部口。
[提出问题4] 隋朝开创了一套新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这时,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当官,就是选拔官吏的标准和手段是什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看门第。
[提出问题5]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只看门第,不问才华,带有明显的弊端。而隋朝创立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选择官吏的办法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读书人。
教师分析:科举制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的欢迎,有利于更大范围内的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也为国家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长达1300多年。
设计意图:教师在此讲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隋朝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创新,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隋统一南北,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隋朝经济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几段材料。
二、隋朝经济的发展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材料,分析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隋初全国户数近410万,人口约3000万。到606年(大业二年),达到890.7万多户,4600多万口。在二十六七年间,户数增加了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人口的激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劳动力,使垦田面积不断扩大。隋代仓库之丰盈,为后来封建史家所艳称。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大业初年,置洛口仓 ( http: / / www. / wiki / 洛口仓 )于巩县东南的平原上,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八千石。此外,黎阳仓(河南浚县 ( http: / / www. / wiki / 浚县 )黎阳镇)及永丰仓(陕西华阴)等,所积亦甚丰富。
[提出问题1]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那么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人口剧增,垦田增加,粮仓充实。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处理材料的能力,用具体数字说明隋朝的富庶。同时通过讲述隋朝的富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大运河的开凿上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隋朝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没有联系,从而转入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提出问题2]大家对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繁荣。
[师生活动,展示材料]我们一起来看古人怎么评价隋朝的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古人对隋朝繁荣的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过渡]这时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后世称他统治时的这种治世局面为“开皇之治”。在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统治,隋朝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
三、大运河的开通
[提出问题1]世界有哪些著名的运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苏伊士运河、巴拿巴运河等。
设计意图:联系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提出问题2]同学们可以说是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边,大运河在扬州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流淌了1400多年。那么,关于大运河,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大运河从605年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及余杭,全长二千多千米。
生2: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教师总结]大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为苏伊士运河的20倍,巴拿马运河的38倍。14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依靠智慧和双手创下如此煌煌伟业,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提出问题3]你知道隋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生2: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生3:隋朝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后由教师归纳。这样处理,强化了讨论法在学习中的运用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提出问题4]605--610年,隋炀帝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到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请同学们看课本图片回答几个问题:运河分为哪几段 沟通了几大水系 经过了今天的哪些省市 看哪一个组找得最快、最准确。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使学生在这种近乎游戏的教学方式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法指导]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把大运河的基本内容归纳为:“54321”五个阿拉伯数字,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凿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邯沟、江南河),共有三个支撑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连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动脉。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形象的记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教师总结]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即使在今天,它仍有巨大的价值,它和长城一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因此,在2007年,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协调会决定:京杭大运河将“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涉及城市从18个增加到24个;沿线城市将成立“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场景虚拟]虚拟京杭大运河遗产展览厅,将部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现场展览,看看谁能够吸引最多的游客去参观。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了解大运河的遗产特色。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从厚重的运河文化中增强运河申遗的自豪感。
[提出问题5]大运河的今生,展示图片与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运河文明在遭受破坏,通过材料,由文字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提出问题:京杭大运河申遗会面临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大运河申遗委员会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问河哪得“清如许” 问河哪得“美如画”
运河在黄河以北的许多河段,污染、坍塌甚至干涸的状况较为普遍,人们在这些河段已经很难感受到运河文明的伟大。山东济宁以北段基本断流,好多河道已经变成垃圾坑,填满垃圾,有的已经被农田蚕食……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保护大运河的生态系统不被人为破坏,增强国民的保护意识等。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文字材料、视频渲染等手段,哀运河之忧患,幸国民之善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从微观到宏观渐次推进的扬民族之魂。
[提出问题6]前两天参观时,听咱们扬州的导游对运河有这样一个评价:“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学生们没有反对意见)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我请你们说一说,运河的开通,“功”在何处呢?
虚拟场景:如果你是隋朝的民工、商人、主管经济的大臣,你会怎么看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民工:负担过重……
商人:出外经商方面……
经济大臣:财政收入多了……
[教师归纳]运河大耗民力,引起了百姓的不满,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中国的地形被形象地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平原狭小,山地、丘陵面积广大,河湖众多。从图上看,大江大河基本都是东西流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古人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跨越江河的能力不能与今天相比。所以,大运河的开通起到沟通南北,加强交流,巩固统一的积极作用。悠悠岁月中,大运河作为一条闪光的纽带,连接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摇篮。她千里波涛澎湃激荡,为推动祖国的发展做出了不懈不倦的贡献。我这次一路南下,发现毗邻运河的村镇屋宇整齐,街市繁荣,发展水平很高,我们扬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上个世纪,津浦铁路通车前,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往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我看到一则材料讲,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使我想起,今年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已经正式启动。她的起点,或者说水源就在扬州。所以说运河功在千秋。
那么,罪在当代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回到咱们的课题上来了──繁盛一时的隋朝。如此强大的一个王朝却是极其短命,只有38年,如果从统一算起则只有29年。
[提出问题7]隋朝享国日短,二世而亡。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隋炀帝的暴政。
[提出问题8]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建东都。
生2:下江都。
生3:征高丽。
虚拟场景: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朝末年,去感受那段历史。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其模拟修东都的民工、征高丽的士兵和隋炀帝下江都时拉龙舟的纤夫。发给材料,看完后,每组一个代表,把所见所闻表述出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苦不堪言。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历史。隋炀帝起于江都,死于江都。咱们扬州的同学对他可能十分了解。隋炀帝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他搞工程建设,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甚至下江都,也都有积极意义。运河就是功在千秋。但是,我们刚才亲身体会了那段历史,隋炀帝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进行大规模建设。人民急需休养生息,国力也需要恢复。他的所作所为急功近利,造成兵役、徭役沉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提出问题9]隋炀帝造成民不聊生,百姓只能揭竿而起,隋炀帝本人也身死国灭,埋骨荒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统治者要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教师总结]隋炀帝的很多建设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即使是正当措施,如果时机不当,弄得人民活不下去,也只能发生悲剧。所以,治国必须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稳定,社会才能发展。后来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治世局面。
【板书设计】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二、隋朝经济的发展
三、大运河的开通
【课堂总结】
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