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复习教案年级 八年级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序号教具 多媒体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课题 7.1关爱他人 课型 复习课课标 要求 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能够关心社会,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主动承担对自己、社会的责任;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公德,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关于责任意识的内容:关心社会,了解时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关爱的力量,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 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关爱他人、热心帮助他人 法治观念: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关爱他人的意义。 健全人格:关爱要尽己所能,讲究策略和注意事项。 责任意识:知道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了解关爱对他人、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内容 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上册第7课《积极奉献社会》的第一框题,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分别从他人,社会,自己三个方面分析关爱的意义。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和正能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其中,关爱他人对于自己的作用是本目的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的意义是双向的,关爱在给他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是自己的人格得到彰显,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理性分析使学生认同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重点 理解关爱的重要性。难点 掌握关爱他人的策略,学会关爱他人。学情 分析 八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基本认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正向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但部分学生把得到他人的关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自己陷入困境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但是,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却以“这又不关我的事”为借口一走了之。 在社会实践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关爱他人,但有的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行动力;有的学生以自我保护为由拒绝向身处困境的人提供帮助;有的学生想帮助他人,但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本节课基于以上情况设计相应问题加以突破。复习 目标 1. 通过知识梳理,构建知识框架图,巩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2.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并通过限时记忆、教师抽查、同学互查,扎实掌握、深度理解和领会运用核心知识点,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典例剖析,学以致用,能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读情景与联系教材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答案的能力。教学方法 归纳法、总结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 学习任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要关爱他人?如何做到关爱他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进行7.1关爱他人的相关内容复习。 学生思考回顾本课内容 通过本课内容引言过渡到本节课的议题。一 梳理知识脉络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责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掌握基本知识点。二 熟记重要知识点, 抽查互查 1.关爱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 2.为什么要关爱他人? 3.如何关爱他人? 师生共同完善,限时记忆。 诵读夯实, 高效记忆。 学生通过熟记重点内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三 迁移运用,能力过关 迁移运用、能力提升 1.对图中女孩的行为最贴切的评价是( ) A.平等待人,增进信任 B.关爱他人,温暖社会 C.礼貌待人,语言文明 D.尊重他人,消除隔阂 2.从小学到高中.10年间安徽广德渐冻症男孩程东东身边始终有一群同学,抱他下轮椅,翻书、打饭……2020年,程东东进入大学,爱心接力继续在大学校园延续。这说明( ) ①关爱传递美好感情,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②生活中的点滴善行,汇聚成爱的海洋 ③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④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义务植树、捐款捐物、做志愿者等都是我们服务社会的方式。服务社会有利于( ) ①拓展我们的视野 ②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③实现我们的自身价值 ④提高我们的道德境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学生进行知识学练对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并学会运用。 典例剖析,总结规律,践行素养,提高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知道了关爱他人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关爱他人。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学会体贴他人,同时关爱他人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最为重要的是要懂得关爱的策略。 学生聆听(或共同总结) 总结归纳,达到提升课程核心素养。板书设计 学生思考并掌握复习内容 体现直观性,复习思路清晰课后反思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 第七课 积极奉献社会 复习教案八年级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序号教具 多媒体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课题 7.2服务社会 课型 复习课课标 要求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弘扬感恩他人、奉献社会的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体味奉献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 法治观念:增强劳动观念,爱岗敬业。 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和奉献社会。内容 分析 本框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第二框,也是全书的重点章节。教材围绕为什么热心公益和如何奉献,服务社会展开设计,列举身边的公益活动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感。重点 服务社会的意义;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难点 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学情 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已经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是他们对于关爱他人、服务和奉献社会的问题仍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和理解,仍有部分同学面对事情会意气用事,不能认识到做到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导致同学们缺少奉献精神,本节课在让学生知道服务社会的意义和如何服务社会的同时,也非常的注重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复习 目标 1. 通过知识梳理,构建知识框架图,巩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2.通过分析案例,归纳出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并通过限时记忆、教师抽查、同学互查,扎实掌握、深度理解和领会运用核心知识点,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典例剖析,学以致用,能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读情景与联系教材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答案的能力。教学方法 归纳法、总结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 学习任务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服务和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今天就让我们来复习 7.2服务社会 的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回顾本课内容 通过本课内容引言过渡到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一 梳理知识脉络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框架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代价回报”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掌握基本知识点。二 熟记重要知识点, 抽查互查 1.服务和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 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和作用? 4.参加公益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师生共同完善,限时记忆。 诵读夯实, 高效记忆。 学生通过熟记重点内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三 迁移运用,能力过关 迁移运用、能力提升 1.2022年5月31日,在赧水河洞口县黄桥镇永发村段某村民修建的8个防溺水安全屋安装完成,沿河村民都为他的义举伸出大拇指。他的行为是( ) ①预防溺水,关爱生命 ②爱出风头,标新立异 ③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④服务社会,获取名利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2022年4月中旬,邵阳市城区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为战胜疫情,许多人加人志愿者行列,和社区居民团结一致,协力同心,守护着共同的家园。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启示我们( ) ①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②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④只有参加志愿者活动,才能成就自己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3.在竞赛与非竞赛场馆,一抹抹明亮的天霁蓝在其中穿梭,那是冬奥会志愿者服装的颜色。翻译沟通、管理信息、激活证件、防疫核验……志愿者青春洋溢的脸庞,是温暖冬奥的阳光,冬奥志愿者用行动说明了( ) ①要倾力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②要在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 ③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锤炼自己、完善自我 ④让个人青春梦在新时代志愿服务中完美绽放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学生进行知识学练对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掌握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并学会运用。 典例剖析,总结规律,践行素养,提高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我们掌握了服务社会意义和做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习题训练,掌握基本技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以致用。 学生聆听(或共同总结) 总结归纳,达到提升课程核心素养。板书设计 学生思考并掌握复习内容 体现直观性,复习思路清晰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