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春萌动》教学设计程基本信息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课题 《青春萌动》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2016)《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的第二课《青春的心弦》的第二框题《青春萌动》。由“异性朋友”“异性情感”两目组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优势互补,引导学生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与尺度。学情分析1.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对异性同学产生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希望与异性交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具有激励作用,有利于学习进步,增强进取意识,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愉悦情绪,激励并强化良好行为,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2.障碍:对于身处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爱情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妨碍身心健康成长。如对异性的故意疏远或排斥;又如一些学生中存在的“纸条恋爱”和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实际上是带有很大好奇和模仿成分的一种性心理幼稚的表现。 3.应知: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异性交往,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友谊,促进青春期的健康成长。课标要求新课标在第四学段的课程内容的学业要求中有如下内容:“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掌握青春期性心理知识,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提高预防性骚扰和性侵害的能力。”本节课的议题式教学,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青春萌动》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1.道德修养:通过观看《校园记事》系列视频,引导学生自觉规范言行,提高文明素养。在互动回答呈现的美好品质中,同学们对照自我形象,提高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健全人格: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心理,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初步形成有关男女友谊的正确价值观,养成自尊自爱自信的人生态度。 3.责任意识:通过分析玲玲和瑞瑞的行为、观看爱情访谈视频,区分青春萌动和爱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性骚扰和性侵害的可能方式以及预防方法,做对自己、对父母负责的人。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理解与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及言行要求。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对异性的朦胧情感。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校园记事之传纸条》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初步感受青春期情感。 出示课题(总议题):青春萌动 (二)新课探究: 子议题1:析心理萌动 议学任务:探究青春期心理萌动的含义和表现;了解与异性相处的意义;知道与异性相处的方法。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校园记事之青春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1)玲玲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面对异性,你们有什么变化吗? 小结:青春期心理萌动的含义和表现。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校园记事之周末游玩》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1)你认同妈妈的做法吗?为什么? (2)玲玲的做法合适吗?你能为玲玲提供合适的异性交往方法吗? 小结:与异性交往的意义和方法。 子议题2:明朦胧情感 议学任务:正确认识青春期对异性的朦胧情感,学会自我保护。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校园记事之信件》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1)他们的感情可以进一步发展吗? (2)玲玲要应邀去瑞瑞家里吗? 小结:慎重对待、理智处理青春期对异性的朦胧情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子议题3:悟爱情真谛 议学任务:正确认识爱情。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爱情访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什么是爱情?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三)课堂小结: 青春萌动是美好的心理体验,但我们拒绝早恋,因为早恋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让我们拥有青春,歌唱青春,让青春带着梦想一起飞扬! 在课堂的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欣赏诗歌《致橡树》。教学设计意图本节课基于课程标准把握教材主旨,在课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充分的学情调查,精准分析了七年级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和需求,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设置情景并分解议题,通过具有思辨性和开放性的议题设计,引导学生合理面对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促使学生质疑、批判、辨析、发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本课以青春萌动为主题,通过三个子议题:析心理萌动、明朦胧情感、悟爱情真谛,设置中学生瑞瑞和玲玲在青春期的交往故事,并将情境拍成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情境,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堂的开始引用语文课本里的《关雎》,课堂的最后引用《致橡树》,将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爱情诗歌融入思政课程,首尾呼应,形成闭环逻辑。通过三个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出现的朦胧情感、掌握与异性相处的方法和界限,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