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章
村落的产生
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
1.居住形式的演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系辞下》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居住形式演变:穴居、巢居——半穴居——筑屋;
2.村落
(1)原因: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生产力进步)
(2)表现: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防御壕沟
窖穴
住宅
公共广场
姜寨村落遗址
安全
居住
生存
集体活动
2、村落
(3)特点: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功能: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第二章
集镇的出现
集镇是指人口比村落多但比城市少的居民区,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多为商业、手工业中心。
社会生产力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
商人的出现
地域内经济中心
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1.集镇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集镇逐渐形成
元代,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万户张瑄手握海运重权,便“造船运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为了表明忠心,张瑄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家湾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嘉靖皇帝担心他们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家湾,便开始修建城墙。
城垣建起来之后,便有从江南、山东和山西等地来的一些人在此设店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也就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家湾的商税数目达税银二千余两,钱二千八百余贯,可见商贸之繁盛。
——《京郊重镇张家湾的前世今生》
阅读材料,思考集镇形成、发展的条件?
交通枢纽
军事防卫
商业繁荣
集镇主要的作用?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密切城乡经济联系
阶段 表现
古代 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两宋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
元朝 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明清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四大名镇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1.中国古代的城市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政治、军事功能
经济功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
市场
宫城
太庙
社稷坛
1.中国古代的城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2013年山东高考)据《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王畿,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朝天法祖 D.君权神授
战国
宋元
明清
隋唐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1.中国古代的城市
内容
城市的 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归纳总结)
2.西方古代的城市——希腊
防御
行政机构
宗教
商业
居民点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西方古代的城市——罗马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马克西姆下水道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雨果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城墙
竞技场和剧场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市场、宗庙或神庙;有军事、政治、经济、生活娱乐等功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代罗马城市布局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政治的需要
安全的保障
文化的需求
经济的发展
生活的便利 ······
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村落到城市的变迁,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认识: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文明不断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第四章
世界各地的民居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
尝试以中国民居为例,分析民居的特点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巢居
中国北方干燥少雨——穴居
1.受自然环境影响
中国古建筑木架构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史》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从元朝起开始用砖拱建造地面上的房屋......明朝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中国古代建筑史》
2.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住的方面,自春秋以来,史籍上就载有等级限制......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屋顶形式上,庑殿顶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歇山顶在唐代王及贵官、寺观都可用,宋以后只限王及寺观用,公侯贵官下至庶民只能用两坡的悬山或硬山屋顶;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拱也只限于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公侯以下仍不许用;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3.受文化习俗影响
中国民居的特点是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宗教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那么世界其它地区的民居是否也是如此呢?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和木材。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两河流域的民居
1.两河流域的民居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保温。
(2)特点: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2.古埃及的民居
(1)远古: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3.古代中国的民居----远古时期
中国早期民居的特点: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古代中国的民居----先秦以来
(3)明朝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3.古代中国的民居----明朝
(4)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4.古希腊罗马的民居
(1)民居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印第安人的民居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傣族干栏式竹楼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尖顶利于散水。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
一个特点是特点造型大,大的土楼可住七八十户人家,四五百人。第二是聚族而居。第三是防御功能。
体现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明显。
总结:中国古代民居的特点
链接高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