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红星乡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10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红星乡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10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红星乡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10题每题1分,11~15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这句话告诉我们(  )
A.生命是短暂的 B.生命是神奇的
C.生命是珍贵的 D.生命是独特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提醒我们(  )
A.要关心天下事,以天下事为己任
B.只需要好好读书
C.要天天看报、看电视
D.关注社会的习惯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3.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关系属于(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4.(2019八上·绿园期中)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 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D.遵守社会公德
5.(2019八上·德惠期中)网络改变生活。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在线购物、网上股票交易……这表明(  )
A.互联网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B.网络可以完成我们的一切愿望
C.互联网是人们生活唯一的交流工具
D.离开了互联网,人们将无法生存
6.(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小杰被评为某校“最美少年”。他阳光开朗,朝气蓬勃;他乐学好问,成绩优秀,关爱同学;他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小杰成为“最美少年”,使我们认识到(  )
A.小杰兴趣爱好广泛
B.当选“最美少年”必须文化课成绩优秀
C.专心学习,就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D.青少年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
7.八年级学生小明十分调皮,他经常给同学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小明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  )
A.姓名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生命权
8.如图漫画《获刑》中乘客的行为会受到(  )
A.行政处罚 B.刑事处罚 C.行政处分 D.民事处罚
9.(2020八上·宽城期中)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的附加刑是(  )
A.罚金 B.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 D.驱逐出境
10.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不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这是因为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  )
A.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B.自我保护、身心健康
C.网络无限、绝对自由 D.抵制诱惑、享受生活
11.2021年9月7日,连云港市区出现一群穿着日本军装的男子,高举广告牌招摇过市,这竟然是一个公司的营销手段,根据警方透露,组织策划者已经被刑事拘留;网红主播“抖音一姐”莉哥因在直播过程中篡改国歌被依法行政拘留五日。据此回答 。上述材料中莉哥篡改国歌的行为属于(  )
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 ③严重违法行为 ④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1八上·朝阳期中)在某省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有近50%的未成年犯存在网络依赖问题,有60%多的未成年犯受到过网络、手机中不良信息的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网络是一把杀人的软刀,谁碰谁犯罪
②网络是青少年问题产生的根源,要远离
③要提高自我辨别、觉察、抗诱惑的能力
④上网要学会信息节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3.对如图漫画《哪里逃》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②互联网拓宽了民主渠道
③网络的应用能杜绝一切腐败行为
④通过网络形式进行监督,是行使监督权的唯一有效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2019八上·嘉陵期中)文明有礼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在就业竞争中,学历只占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得体的言行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这告诉我们(  )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③文明有礼比学历更重要 ④做到文明有礼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对如表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判决书(摘选) 本院认为、被告人郑某在送交快递过程中、多次窃取他人物品﹣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郑某犯盗窃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①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②多次窃取他人物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被告人郑某某已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④拘役和罚金既是主刑,又属于附加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40分)
16.(2022八上·德惠期中)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什么?
(2)承上题,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什么?
(3)请回答青少年应该养成亲社会的行为的意义.
17.(2022八上·朝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2022年8月31日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同比增长 35.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经济指数同比增长48. 4%。
材料二
(1)材料一说明了网络的哪方面作用?
(2)除了材料一中提到的,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还有哪些方面表现?
(3)从危害和启示两个角度对材料二加以分析
18.依据下列生活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生活片段 问题
村民张某在邻居李某那里借了1万元钱,并立字据于2022年1月30日归还本息。到期后,张某没有按合同归还本息,李某一再催要,张某拒不履行合同义务。 (1)张某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刘某因买卖合同纠纷将违约方告上法庭,法院依法保护了刘某的合法利益,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 (2)刘某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
小芳放学途中,遇到有人正在实施抢劫,她躲到街道拐角,记住了歹徒的生理特征并拨打了报警电话,为破案提供了准确的线索。 (3)未成年人遇到不法侵害时,要以什么为前提,机智灵活的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022年6月,长春某大学举行了一场以《预防诈骗,护航青春》为主题的宣讲会,400余名师生一起上了一堂生动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课。现场,长春反诈中心宣讲团讲述了遇到校园贷等电信诈骗的应对措施。 (4)如果遇到了电信诈骗,你知道哪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19.2018年9月初,某校组织同学们召开了一次以法律知识大讲堂活动。假如你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讲堂内容之一:剖析案例解决问题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令计划案进行一审宣判,决定对其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令计划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讲堂内容之二: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材料说明什么是犯罪?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三种?
(3)对令计划的判决结果属于附加刑的是什么?我国刑法规定还有哪些附加刑?(答出两点即可)
(4)材料中提到的人民法院是什么机关?
(5)青少年应该怎样预防犯罪?
(6)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个宣传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敬畏生命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这说明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告诉我们生命是独特的。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BC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敬畏生命。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2.【答案】A
【知识点】服务社会及相关行为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这启示我们,要积极了解和关心社会,以天下事为己任,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青少年不仅要好好读书,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全面发展自己;
C说法错误,曲解材料,天天看报、看电视,不一定是关心国家大事;
D说法错误,关注社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青少年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3.【答案】B
【知识点】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其中,地缘关系是指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老乡关系属于地缘关系。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C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D说法错误,不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答案】C
【知识点】社会秩序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题干中C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符合题意。
A属于家庭范畴,不属于公共秩序;
BD是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这个知识点,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对选项进行比较和分析,排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答案】A
【知识点】网络的利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描述,充分体现了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过于绝对;
D说法错误,夸大了互联网的影响,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媒体及其作用。理解网络对我们生活的积极作用,结合选项排查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亲社会行为
【解析】【分析】 小杰成为“最美少年”,启示我们要乐观向上,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所以D正确;
A错误,材料未体现 小杰兴趣爱好广泛;
B错误“最美少年”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课成绩优秀;
C错误,“就能”一词太绝对,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认识,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7.【答案】C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侵犯名誉权的表现有侮辱行为和诽谤行为。材料中小明经常给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破坏他人影响,给他人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誉权。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8.【答案】B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乘客抢夺公交车司机的方向盘,严重威胁车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最终被判刑。这说明其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CD与题意不符,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民事处罚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材料中乘客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不适用以上处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受到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受到民事处罚;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罚处罚。
9.【答案】D
【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知识,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的附加刑是驱逐出境,D符合题意;
ABC内容也属于附加刑,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刑罚的种类的有关知识。把握刑罚的种类,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10.【答案】A
【知识点】合理利用网络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公民必须遵守的网络生活基本准则,我们要自觉遵守,正确利用网络,做合格的网络参与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D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C说法错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没有绝对的自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合理使用网络。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青少年要自觉遵守,合理利用网络,做负责任的网络建设者。
11.【答案】C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分析材料可知,莉哥在直播过程中篡改国歌,破坏了社会治安秩序,完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其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12.【答案】A
【知识点】网络的利;网络的弊端;合理利用网络
【解析】【分析】③④符合题意,题文中的案例说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青少年要提高自我辨别、觉察、抗诱惑的能力,学会信息节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做到文明健康上网,利用网络,广交朋友;
①夸大了网络的消极作用;
②错误,没有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不良诱惑:不良诱惑对个人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危害个人的健康和发展,纪律涣散、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极易诱发各种犯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战胜诱惑的方法: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法、联想后果法、请人监督法。
13.【答案】A
【知识点】网络的利
【解析】【分析】分析漫画可知,人们通过网络举报腐败行为,让贪官污吏无所遁形,净化国家政治环境。这说明互联网拓宽了民主渠道,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网络的作用;
④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通过网络形式进行监督是行使监督权的有效途径之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无限的资源,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使人民更加便捷地参与民主生活。
14.【答案】A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题文材料中说明的文明有礼在我们将来的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这告诉我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①②符合题意,正确。
③④观点错误,选项中的观点夸大了文明有礼的意义和作用,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15.【答案】A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郑某多次窃取他人物品,侵害他人的财产权,被判处盗窃罪。这说明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对其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被告人郑某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已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④说法错误,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6.【答案】(1)社会
(2)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的他人和的接纳与认可。
【知识点】人与社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
【解析】【分析】(1)漫画说明的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根据所学,每个人都要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根据所学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可以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17.【答案】(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等。
(3)危害: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等
启示: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
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应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等。
【知识点】网络的利;网络的弊端;合理利用网络
【解析】【分析】(1)网络经济指数同比增长48. 4%。表明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根据所学,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对民主政治的进步,文化传播,科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具体展开回答即可。
(3)材料二反映的是沉迷网络的问题,危害可以从影响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 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回答即可。启示可以从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18.【答案】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诉讼。
③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
④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依法求助;敢于、善于应对犯罪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材料中张某借钱后,没有按合同归还本息,触犯了民事法律规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2)本题考查依法维权。由材料信息“刘某因买卖合同纠纷将违约方告上法庭”可知,刘某维权的方式是诉讼。
(3)本题考查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解答时,联系教材知识点,答出保全自己、减少伤害即可。
本题考查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解答时,联系教材知识点,答出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即可。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有违法行为的种类、依法维权、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等。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学会依法维权,我国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
19.【答案】(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驱逐出境。
(4)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5)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③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④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6)预防违法犯罪从我做起。
【知识点】人民法院;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的含义,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分析材料可知,人民法院判处令计划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说明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联系教材知识,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本题考查刑罚的种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教材知识可知,令计划案中的附加刑包括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还包括罚金、驱逐出境。
(4)本题考查人民法院的性质。联系教材知识,答出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即可。
(5)本题考查预防犯罪,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联系教材知识,从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等方面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拟订宣传语。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注意宣传语要具有警示作用,符合题意即可,例如:预防违法犯罪从我做起。
【点评】本题借助材料,考查学生对犯罪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刑罚、人民法院、预防犯罪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作答。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我们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1 / 1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红星乡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10题每题1分,11~15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这句话告诉我们(  )
A.生命是短暂的 B.生命是神奇的
C.生命是珍贵的 D.生命是独特的
【答案】D
【知识点】敬畏生命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这说明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告诉我们生命是独特的。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BC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敬畏生命。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提醒我们(  )
A.要关心天下事,以天下事为己任
B.只需要好好读书
C.要天天看报、看电视
D.关注社会的习惯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答案】A
【知识点】服务社会及相关行为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这启示我们,要积极了解和关心社会,以天下事为己任,树立责任意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青少年不仅要好好读书,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全面发展自己;
C说法错误,曲解材料,天天看报、看电视,不一定是关心国家大事;
D说法错误,关注社会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青少年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3.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关系属于(  )
A.血缘关系 B.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 D.趣缘关系
【答案】B
【知识点】人与社会的关系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其中,地缘关系是指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老乡关系属于地缘关系。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C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D说法错误,不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4.(2019八上·绿园期中)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 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D.遵守社会公德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秩序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题干中C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符合题意。
A属于家庭范畴,不属于公共秩序;
BD是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这个知识点,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对选项进行比较和分析,排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2019八上·德惠期中)网络改变生活。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在线购物、网上股票交易……这表明(  )
A.互联网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B.网络可以完成我们的一切愿望
C.互联网是人们生活唯一的交流工具
D.离开了互联网,人们将无法生存
【答案】A
【知识点】网络的利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描述,充分体现了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C说法错误,过于绝对;
D说法错误,夸大了互联网的影响,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媒体及其作用。理解网络对我们生活的积极作用,结合选项排查即可。
6.(2023八上·榆树开学考)小杰被评为某校“最美少年”。他阳光开朗,朝气蓬勃;他乐学好问,成绩优秀,关爱同学;他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小杰成为“最美少年”,使我们认识到(  )
A.小杰兴趣爱好广泛
B.当选“最美少年”必须文化课成绩优秀
C.专心学习,就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D.青少年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
【答案】D
【知识点】亲社会行为
【解析】【分析】 小杰成为“最美少年”,启示我们要乐观向上,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应该培养公民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所以D正确;
A错误,材料未体现 小杰兴趣爱好广泛;
B错误“最美少年”不仅仅体现在文化课成绩优秀;
C错误,“就能”一词太绝对,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认识,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7.八年级学生小明十分调皮,他经常给同学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小明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  )
A.姓名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生命权
【答案】C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侵犯名誉权的表现有侮辱行为和诽谤行为。材料中小明经常给同学起侮辱性的外号,破坏他人影响,给他人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誉权。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8.如图漫画《获刑》中乘客的行为会受到(  )
A.行政处罚 B.刑事处罚 C.行政处分 D.民事处罚
【答案】B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乘客抢夺公交车司机的方向盘,严重威胁车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最终被判刑。这说明其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ACD与题意不符,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民事处罚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材料中乘客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不适用以上处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责任,受到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受到民事处罚;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受到刑罚处罚。
9.(2020八上·宽城期中)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的附加刑是(  )
A.罚金 B.没收财产
C.剥夺政治权利 D.驱逐出境
【答案】D
【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知识,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的附加刑是驱逐出境,D符合题意;
ABC内容也属于附加刑,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刑罚的种类的有关知识。把握刑罚的种类,依据题文信息,对照选项分析选择即可。
10.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造、不传播谣言,不泄露他人隐私。这是因为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  )
A.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B.自我保护、身心健康
C.网络无限、绝对自由 D.抵制诱惑、享受生活
【答案】A
【知识点】合理利用网络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公民必须遵守的网络生活基本准则,我们要自觉遵守,正确利用网络,做合格的网络参与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D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C说法错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没有绝对的自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合理使用网络。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青少年要自觉遵守,合理利用网络,做负责任的网络建设者。
11.2021年9月7日,连云港市区出现一群穿着日本军装的男子,高举广告牌招摇过市,这竟然是一个公司的营销手段,根据警方透露,组织策划者已经被刑事拘留;网红主播“抖音一姐”莉哥因在直播过程中篡改国歌被依法行政拘留五日。据此回答 。上述材料中莉哥篡改国歌的行为属于(  )
①一般违法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 ③严重违法行为 ④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联系教材知识,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分析材料可知,莉哥在直播过程中篡改国歌,破坏了社会治安秩序,完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其行为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12.(2021八上·朝阳期中)在某省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有近50%的未成年犯存在网络依赖问题,有60%多的未成年犯受到过网络、手机中不良信息的影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网络是一把杀人的软刀,谁碰谁犯罪
②网络是青少年问题产生的根源,要远离
③要提高自我辨别、觉察、抗诱惑的能力
④上网要学会信息节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网络的利;网络的弊端;合理利用网络
【解析】【分析】③④符合题意,题文中的案例说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青少年要提高自我辨别、觉察、抗诱惑的能力,学会信息节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做到文明健康上网,利用网络,广交朋友;
①夸大了网络的消极作用;
②错误,没有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不良诱惑:不良诱惑对个人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危害个人的健康和发展,纪律涣散、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投机取巧,极易诱发各种犯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战胜诱惑的方法: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法、联想后果法、请人监督法。
13.对如图漫画《哪里逃》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②互联网拓宽了民主渠道
③网络的应用能杜绝一切腐败行为
④通过网络形式进行监督,是行使监督权的唯一有效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网络的利
【解析】【分析】分析漫画可知,人们通过网络举报腐败行为,让贪官污吏无所遁形,净化国家政治环境。这说明互联网拓宽了民主渠道,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夸大了网络的作用;
④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通过网络形式进行监督是行使监督权的有效途径之一;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无限的资源,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使人民更加便捷地参与民主生活。
14.(2019八上·嘉陵期中)文明有礼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在就业竞争中,学历只占部分,而大部分归属于你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得体的言行举止会使你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这告诉我们(  )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③文明有礼比学历更重要 ④做到文明有礼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题文材料中说明的文明有礼在我们将来的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这告诉我们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①②符合题意,正确。
③④观点错误,选项中的观点夸大了文明有礼的意义和作用,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15.对如表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
判决书(摘选) 本院认为、被告人郑某在送交快递过程中、多次窃取他人物品﹣据此,依照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人郑某犯盗窃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①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②多次窃取他人物品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被告人郑某某已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④拘役和罚金既是主刑,又属于附加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郑某多次窃取他人物品,侵害他人的财产权,被判处盗窃罪。这说明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对其判决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①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被告人郑某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已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④说法错误,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非选择题(40分)
16.(2022八上·德惠期中)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什么?
(2)承上题,每个人都从中获得什么?
(3)请回答青少年应该养成亲社会的行为的意义.
【答案】(1)社会
(2)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的他人和的接纳与认可。
【知识点】人与社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
【解析】【分析】(1)漫画说明的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根据所学,每个人都要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根据所学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可以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17.(2022八上·朝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2022年8月31日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同比增长 35.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经济指数同比增长48. 4%。
材料二
(1)材料一说明了网络的哪方面作用?
(2)除了材料一中提到的,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还有哪些方面表现?
(3)从危害和启示两个角度对材料二加以分析
【答案】(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等。
(3)危害: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等
启示: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
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应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等。
【知识点】网络的利;网络的弊端;合理利用网络
【解析】【分析】(1)网络经济指数同比增长48. 4%。表明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根据所学,网络推动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对民主政治的进步,文化传播,科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具体展开回答即可。
(3)材料二反映的是沉迷网络的问题,危害可以从影响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 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回答即可。启示可以从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值一般。
18.依据下列生活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生活片段 问题
村民张某在邻居李某那里借了1万元钱,并立字据于2022年1月30日归还本息。到期后,张某没有按合同归还本息,李某一再催要,张某拒不履行合同义务。 (1)张某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刘某因买卖合同纠纷将违约方告上法庭,法院依法保护了刘某的合法利益,要求违约方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 (2)刘某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
小芳放学途中,遇到有人正在实施抢劫,她躲到街道拐角,记住了歹徒的生理特征并拨打了报警电话,为破案提供了准确的线索。 (3)未成年人遇到不法侵害时,要以什么为前提,机智灵活的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2022年6月,长春某大学举行了一场以《预防诈骗,护航青春》为主题的宣讲会,400余名师生一起上了一堂生动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课。现场,长春反诈中心宣讲团讲述了遇到校园贷等电信诈骗的应对措施。 (4)如果遇到了电信诈骗,你知道哪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答案】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诉讼。
③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
④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依法求助;敢于、善于应对犯罪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材料中张某借钱后,没有按合同归还本息,触犯了民事法律规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2)本题考查依法维权。由材料信息“刘某因买卖合同纠纷将违约方告上法庭”可知,刘某维权的方式是诉讼。
(3)本题考查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解答时,联系教材知识点,答出保全自己、减少伤害即可。
本题考查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解答时,联系教材知识点,答出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即可。
【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有违法行为的种类、依法维权、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等。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要学会依法维权,我国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
19.2018年9月初,某校组织同学们召开了一次以法律知识大讲堂活动。假如你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讲堂内容之一:剖析案例解决问题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令计划案进行一审宣判,决定对其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令计划当庭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讲堂内容之二: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材料说明什么是犯罪?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三种?
(3)对令计划的判决结果属于附加刑的是什么?我国刑法规定还有哪些附加刑?(答出两点即可)
(4)材料中提到的人民法院是什么机关?
(5)青少年应该怎样预防犯罪?
(6)请你为本次主题活动设计一个宣传语。
【答案】(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罚金、驱逐出境。
(4)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5)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③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④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6)预防违法犯罪从我做起。
【知识点】人民法院;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的做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的含义,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分析材料可知,人民法院判处令计划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说明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种类,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联系教材知识,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3)本题考查刑罚的种类,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联系教材知识可知,令计划案中的附加刑包括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附加刑还包括罚金、驱逐出境。
(4)本题考查人民法院的性质。联系教材知识,答出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即可。
(5)本题考查预防犯罪,属于基础知识识记题。联系教材知识,从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等方面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拟订宣传语。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注意宣传语要具有警示作用,符合题意即可,例如:预防违法犯罪从我做起。
【点评】本题借助材料,考查学生对犯罪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刑罚、人民法院、预防犯罪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分析作答。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我们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