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 课时 了解我们的住房一 知识解读1. 住房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根据需求不同,住房的结构也会存在差异。2. 住房的结构分类(多个分类标准):(1) 根据功能分类: 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2) 根据高度分类: 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超高层等。(3) 根据楼体结构分类: 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混框架结构、钢结构等。3. 住房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户型等。4. 住房具有的系统有给水、排水、电路、燃气、供暖、通风、网络、采光等。5. 住房建造的过程一般经历选址、设计、建造、评估、改进等,其中设计是核心。6. 住房需要经历一定的建造过程,每个过程都非常重要,需要协同发挥作用。二 活动重现活动: 指出住房必须具有的系统1.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住房的透视图,寻找住房中的系统,感受住房系统的复杂性。2. 活动器材: 住房透视图、记录单、记号笔等。3. 活动步骤:(1) 观察住房透视图,寻找住房中的设施,并记录。(2) 通过观察这些设施,指出住房中的系统。(3) 感受住房系统的复杂性。4. 活动记录:5. 活动结论:住房的每个系统都非常复杂,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第 2 课时 认识工程知识解读1. 认识港珠澳大桥:(1)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千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2) 港珠澳大桥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以及解决办法:限制和挑战 解决办法保证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 修建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相结合桥梁和隧道缺少岛屿连接 修建人工岛海底淤泥问题与环境保护 用圆钢筒围岛(3) 限制条件包括时间、费用、可用材料、环境、抵抗自然界的破坏能力等。2.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似步骤:3.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4. 宏大工程与科技进步:中国“天眼” 高铁 国家体育场“鸟巢” “神舟”系列飞船5. 工程项目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利用了大量的科学发现,不断推动技术的发展,工程的实施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工程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第 3 课时 建造塔台一 知识解读1. 工程在实施前需要征集不同的设计方案,最终通过竞标的方式来获得资格。2. 建造塔台需要考虑的因素:(1) 足球教练训练塔台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2) 塔高、承重、安全是工程项目的核心与重点,美观、成本等属于在重点基础上的综合点。(3) 对一 项工程进行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3. 制订标书:(1) 从建塔位置、使用材料、塔的设计、成本预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方面来制订标书。(2) 竞标要点是项目成本和项目安全性。(3) 制订标书时,要综合小组内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4. 投标发布会:(1) 各小组依次进行投标讲解,介绍本组塔台设计的优势。(2) 可以利用文字、绘图的方式表达自己小组的创意与构想。(3) 召集其他小组进行有理由的质疑与评议。5. 工程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二 活动重现活动: 设计足球场塔台竞标标书1. 活动目的: 通过设计塔台竞标标书,感受工程中设计的重要性。2. 活动器材: 塔台竞标标书、记号笔等。3. 活动步骤:(1) 小组讨论设计塔台时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并记录。(2) 阅读竞标标书项目,研讨具体内容,完成标书的制订。(3) 召开投标发布会,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标书。(4) 改进自己小组的塔台设计方案。塔台竞标标书(样式) 日期: 建塔位置: 使用材料: 塔的设计: (塔高、塔型、实用性、安全性,假如考虑楼梯、栏杆等细节,会有助于获得好评) 成本预算: 人员分工: 时间分配:塔台竞标标书(样例) 日期: 202×年×月×日 ①建塔位置: 学校操场的跑道边上。 ②使用材料: A. 承重: 空钢管、实钢管、钢筋等。 B. 外表: 塑料皮、栅栏、木头、钉子等。 C. 移动: 滑轮、固定架、焊接器等。 ③塔的设计: ④成本预算: 材料费3000元,人工费800元。 ⑤ 人员分工: 甲组绘制设计图,乙组购买材料,丙组进行建造,丁组进行测试、评估及改进。 ⑥时间分配: 1周设计,3天购买材料,3天施工,2天测试、改进等。4. 活动结论: 工程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实现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的和谐统一。指点迷津问题1: 建造塔台时怎样使它更稳固 采用三角形框架结构,并遵循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原则,可以使塔台更加稳固。问题2: 如何计算成本预算 先参考市场价格,统计好所需材料和工种的单价,再依次计算各材料需要的用量,各工种需要的时间,最后得出总成本。第 4 课时 设计塔台模型一 知识解读1. 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联。2. 建立模型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师常通过建立模型来测试他们的设计。3.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且承重能力好。4. 设计塔台模型要考虑的要点:(1) 增加塔台的稳定性: 多用三角形结构,接口处固定牢固,塔身上小下大、上轻下重。(2) 防止塔台倾斜: 立柱的高度相同,结构对称。(3) 抗风的方法: 塔身采用框架结构,减小受到的风力。(4) 抗震的方法:①耐震: 加入大量三角形结构。②制震: 加大底部面积或加大底部质量。③免震: 塔台底部装滚球。(5) 控制成本: 塔台不能太大、太高,以防材料不够用。二 实验重现实验: 设计塔台模型1. 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塔台模型,感受工程设计的复杂性,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强的特点,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克服工程设计中的难题。2. 实验器材: 塔台设计要求及评价表、塔台设计方案表、三角形和正方形模型等。3. 实验步骤:(1) 仔细阅读塔台设计要求及评价表。(2) 用食指分别按压三角形和正方形模型顶部的中心位置,感受它们的承重力,观察它们形状的变化。(3) 小组讨论如何克服塔台倾斜和抗震、抗风等问题。(4) 总结前面讨论的结果,开始设计塔台模型, 用画图、文字、数字等方式记录在设计表内。(5) 展示小组的设计方案,调整改进方案。4. 实验记录:例如:5. 实验结论:(1)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且承重能力好。(2) 设计的塔台必须保证站立,且能承受一定的重量和风力,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还要尽量节省材料,能达到稳固、美观、价廉的平衡。指点迷津问题: 如何保证塔台的倾斜角最小 设计图上需要将塔台拆分成面,计算每个面的大小并标注,以此控制塔台倾斜角的大小,从而保证限定条件的落实。第 5 课时 制作塔台模型一 知识解读1. 模型的制作要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模型的成品为测试与评估提供了可能。模型是改进设计完成工程任务的重要依据。2. 制作塔台模型的过程:(1) 制作活动的核心: 制作的塔台模型要与设计方案相一致。(2) 搭建顺序: 底座搭建→侧面搭建→整体搭建。(3) 成本控制: 塔台的接口处要固定牢固,同时也要考虑节省胶带。(4) 保证塔台模型的稳固性: ①控制好立柱的高度,尽量等高,可以防止塔台倾斜;②使用三角形结构可以使塔台稳固。(5) 基本搭建完成: ①检查接口处是否牢固,是否还有地方需要修补;②为建造的塔台模型起个名称,如: 围栏防护型、脚手架型、底托抗震型、金字塔型。(6) 注意事项: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要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如果对塔台模型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要经过小组研讨后,先修改图纸,再进行制作。二 实验重现实验: 制作塔台模型1. 实验目的: 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塔台模型。2. 实验器材: 胶带、70根20厘米长的吸管、尺子、剪刀、红笔、滚球、弹簧、钩码等。3. 实验步骤:(1) 仔细观察并分析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2) 按照“底座搭建→侧面搭建→整体搭建”的顺序,开始塔台的制作活动。(3) 搭立柱时要控制好立柱的高度,尽量等高。(4) 在框架中多使用三角形结构。(5) 搭建完成后要及时检查接口处是否牢固,是否还有地方需要修补。(6)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要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7) 为自己小组的塔台模型取一个名称。4.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2) 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发现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可以进行修改,但要经过小组研讨交流后,先用红笔在图纸上做好修改标记,再进行制作。5. 模型评价:塔台设计成上小下大的结构,保证了整体的稳固性;侧面采用镂空结构,可以提高抗风能力;整体框架多采用三角形结构,能够提高承重、抗震能力;底部增加4个钩码能够满足抗风抗震的要求。6. 模型展示:模型 名称 模型图片 简要介绍围栏 防护型 上、下面均为正方形,顶部带防护栏,底部四角配重用来增强抗风抗震能力脚手架型 底部四方形,顶部三角形,在实现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材料底托 抗震型 虽然整体结构没有呈现出上小下大的形状,但是底部设计了四个三角形组合结构,在保证稳固的基础上融入了抗震设计金字塔型 大量三角形结构保证了塔台的稳固性,底部加重保证抗风抗震能力,各个接口处用大量胶带固定保证塔台坚固指点迷津问题: 以上几种模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包含了大量的三角形结构。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和抗压性,能够使塔台更加稳固。第 6 课时 测试塔台模型一 知识解读1. 在一项工程中,测试是重要环节。它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2. 明确测试标准,以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为依据,从设计图及文字说明、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材料成本统计、分工合作、美观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3. 完成一项测试任务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为保证测试的公平,测试塔台模型时,测试的方法、标准、工具都需要统一。(1) 测试高度,需要使用米尺等工具。(2) 测试顶端承重,需要使用书本或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做重物。(3) 测试抗风能力,需要使用电风扇。(4) 测试抗震能力,需要使用专业仪器进行地震模拟。4. 自我评估(举例) :(1) 吸管、胶带用量过多导致成本过高,影响美观。(2) 制作过程中测量有误差,导致模型顶部倾斜。(3) 模型底部面积较小,对抗风能力有一定影响。二 实验重现实验: 测试塔台模型1. 实验目的: 利用各种工具来测试塔台模型。2. 实验器材: 米尺、多本教科书、电风扇、地震模拟仪、记录仪、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等。3. 实验步骤:(1) 根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明确测试标准。(2) 分析塔台模型测试记录表。(3) 制订科学合理的测试计划。(4) 利用特定的工具测试塔台模型:① 用米尺测试塔台的高度: 将塔台模型放置于平稳的桌面上,将米尺竖直放在塔台模型旁边,测量塔台的高度,平视读出数值。② 用重物测试塔台的顶端承重能力: 将教科书放在塔台顶端的中心位置,然后一本叠一本地增加,直到塔台不能承受为止,记录本数。测试高度 测试顶端承重③ 用电风扇测试塔台的抗风能力: 将塔台放在电风扇前,先用1挡小风量测试,再用2挡中风量测试,最后用3挡大风量测试,记录塔台能够承受的风量等级。④ 用地震模拟仪测试塔台的抗震能力: 将塔台放在地震模拟仪上方,先用1级震动测试,再用2级震动测试,最后用3级震动测试,记录塔台能够承受的抗震等级。测试抗风能力 测试抗震能力(5) 按照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计算材料成本。(6) “分工合作”项目先由各小组自行介绍,再由其他小组评分。(7) 各小组根据塔台模型是否合理,对美观方面进行评分。(8) 师生汇总各小组成绩,并分析各小组塔台的优点和不足。4. 实验结论: 不同小组制作的塔台模型的高度、顶端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各不相同。5. 评估塔台模型建造中存在的问题:(1) 塔台模型高度太高,对抗风能力有一定影响。(2) 塔台模型承重结构不多,顶端承重能力较差。(3) 塔台模型制作不够精细,角度不正对抗震能力有一定影响。(4) 吸管用量过多导致成本过高,浪费材料。(5) 塔台模型底端重量较轻,不利于抗震。(6) 塔台模型制作过程中测量有误差,成品有倾斜的问题。指点迷津问题: 哪些项目属于塔台模型制作一定要达到的要求 哪些是相对次要的 哪些是加分项目 塔高、顶端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是一定要达到的要求。材料成本统计是相对次要的。设计图及文字说明、组内分工合作情况和模型美观度是加分项目。第 7 课时 评估改进塔台模型一 知识解读1. 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到最终的工程要求。2. 根据评估标准,针对每一组模型开展小组自我评估与组间评估。3. 根据评估结果,梳理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4. 针对已梳理的问题,根据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再次进行改进。5. 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二 实验重现实验: 评估改进塔台模型1. 实验目的: 分析塔台模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2. 实验器材: 塔台模型、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记号笔等。3. 实验步骤:(1) 小组交流评估: 每组针对本组和其他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进行交流评估。(2) 明确问题: 各小组根据交流评估的情况,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 小组: 日期: 1. 重新调整塔台模型主体结构的吸管,降低高度,提高承重能力。 2. 底部需要加重,并重新调整结构,让底部更大,使塔台模型在抗 风抗震中更稳固。 3. 减少多余的吸管与胶带,减少材料的损失,降低塔台模型的成本。 4. 制作过程随时进行准确测量,避免误差。 5. 加强塔台模型中间吸管的稳定性,多制作三角形结构,全面提高 稳定性。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 小组: 日期: 1. 底部增加重量,使塔台模型更稳定。 2. 减少多余的吸管,减少胶带缠裹次数,提高连接的有效牢固度。 3. 增加底部重量的同时提高底部吸管的强度,增强抗风抗震的效 果。 4. 减少不必要的吸管结构,使外形更加美观。 5. 重新调整角度,并将各个吸管连接处重新加固。(3) 改进设计: 各小组根据塔台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重新设计改进方案。(4) 优化塔台模型制作: 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4. 实验结论:塔台模型经过改进后,它的承重能力、抗风能力、抗震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指点迷津问题: 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需要重新加工吗 需要。我们应该继续完成本工程的全部活动内容,体验工程师工作的特点。我们要让塔台模型更符合建造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