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讲座:言文并重,情意共振——基于文体特质的初中古诗文教学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讲座:言文并重,情意共振——基于文体特质的初中古诗文教学 素材

资源简介

言文并重 情意共振
——基于文体特质的初中古诗文教学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11月30日,也是我入职教师行的第10000天,作为一名教育的老兵,一名忠诚教育的战士,很荣幸在今天能和你们——咱们兰山教育的未来,共同分享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我感觉到非常有意义。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是用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虽然文言文已经不是我们今天表达的话语系统,但是,文言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诗词,起源于六经之首的《诗经》,它代表着性情与文化,具有感发人心、熏陶性情的功能,承载着教育化俗为雅的文化育人功能。
由此观之,古诗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透彻《语文课程标准》
我认为扎实搞好古诗文教学,我们要从语文教学的“宪法”《语文课程目标》开始追溯,研究透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部分第七条目明确写道: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在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阅读部分第九条明确写道: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在第三部分评价建议中,关于阅读评价说道: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我也摘录了《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些条目对我们古诗文教学极有指导意义: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于诗歌阅读)。
3.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
二、梳理清楚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文本系统
研读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规定和指导,我们再来梳理下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文本的系统构建。
1.文本系统——文言文
综上观之,文言文文本系统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其中文言文选文类型广泛:既有《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学经典的节选篇目,也有《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传经典的节选篇目,既有写景抒情言志类的小品文,又有人物形象刻画为主的史传散文,既有古代的“记”“说”“序”“铭”“表”“书”等不同文体的经典,也有寓言、小说、说明类文本等文质兼美的文本。选文种类繁多,也为我们实施教学带来的一定的难度。我想我们的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因体而教、因文而教,从文言文的文体特质入手实施教学。
针对文言文、古诗词也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单元阅读指导系统、文本预习系统、练习系统、知识补白系统,为我们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撑。
2.文本系统——诗歌
在部编版教材中,课内古诗词35篇,课外古诗词48篇,在所有文本篇目中占比34.9%,是占比最大的部分。古诗词涉及爱国、送别、边塞、闺怨、怀古、咏史、抒怀、言志、写景、爱情等多种题材。古至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至民国鉴湖女侠秋瑾,诗人云集,覆盖面广,分别以诗歌、词、曲三类呈现。即使如此,我们进行古代诗歌阅读的基本指导思想仍然是:因体而教、因文而教,从文言文的文体特质入手实施教学。
三、解读古诗文的文体特质
老子有云,道法自然,何为语文阅读的教学之道的“自然”呢?那就是文本的文体特征。我们语文老师就是要形成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进行教学。
1.文言文的“一体五面”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文人”,一体五面,相辅相成。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二者的差别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词汇角度,除了部分词语古今相同外,多数字词和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不同,就是语法有些两样,同时在语法运用方面也有差别,如古今语序表达的差异。我们学习文言文要重点关注这种词汇与语法方面有差异的语汇。“文言”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前提。
“文章”是指文言文的功能。文言文有实用功能的,如《出师表》,有载道功能的,如《马说》《鱼我所欲也》,有言志功能的,如《爱莲说》,有抒情功能的,如《与朱元思书》等,而其中言志载道的游记散文和抒情小品在初中阶段可算是文言文的主旋律,学习文言文,我们要重点关注指向他们所言志,所载道、所抒情等。
“文学”指的是文言文的表现形式。诗歌和散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我们学习文言文要关注的文本语言锤炼和行文结构、选材剪裁之类的章法,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特殊之处在于用各种方法使普通使用的语言变形,成为一种陌生化的语言,引起我们读者的关注,而作者又能达到通过对普通语言的偏离,作者又重新将注意力吸引于语言表达上,使文学语言前景化。这些陌生化的语言、前景化的语言是我们教学的着力点。(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夕日欲颓(落),晓雾将歇(散)拟人化写法,有动态感;“剪不断,理还乱”中的“离愁”比喻成丝布,丝布本可剪短,作者恰是为了强调离愁与丝布不同,丝布可剪可理,而离愁我们却无法施加作用、无可奈何,无形纠结于心,无法排解,我们没有办法;《木兰诗》中为什么大量着墨于战前准备、去战场途中、归来团聚的场面?这也是作者着力表现木兰的儿女情态,无意于着力刻画她的英雄形象。)
文言文多层面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及其表达,本身就是民族语言、民族精神的传承,不仅传递着思想观念,也展示着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还表达着古代仁人的思想和情意。更广地来看,如边塞诗,真正描写的边塞的特征往往并不明显,也很少能看到对外征服世界的快感、开拓边疆的狂喜,和兴奋,反而往往是饱含思归之苦呢?这其实投射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眷恋乡土的意识形态。正如朱自清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的终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文人,是文言文所言之志和所载之道的主观承载体,我们学习文言文,不能忽视文人的存在价值。除了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之外,我们还要全面了解文人写作时的背景资料,助读我们对于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所抒之情的深刻理解。
2.古代诗歌的“一体五韵”
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是主体(具有主观感情的作者)与客体(客观自然或生活)的统一融合产物,而诗歌的主体性最强,这种主观思想感情是通过创造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的意象,以及诗人通过意象创造的意境传达出来的,而这三者都外显于含蓄凝练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中。
古典诗歌本身是因为其可以配乐而歌,具有音乐美,这种音乐之美可以从诗歌保留下来的句式、平仄、押韵等多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格律诗讲究句式整齐或参差变化、节奏与对偶、平仄与押韵,形成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与文情(由文词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感情)和谐一致的特点。她是富有音韵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思”与“情”寄于“象”,丰富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元,既能创造意境,又能寄托情感,她是富有意韵的。
诗歌的语言和思维具有跳跃性很强的特点,而正是这种跳跃性,让读者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补充其形成的句间和文间形成的空白,再加上丰富的诗歌意象,形成富有画韵的言语。
诗歌用词堪称所有文体中最为凝练的,但是言简义丰,意蕴深厚,手法多样,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是对其语言的韵味进行品赏玩味。
诗人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表现是情感式的表达,这种种丰富的情感世界、思想凝聚蕴藏在诗歌的艺术形象里,充满着情韵。
基于文言文和古代诗歌以上的文体特质,下面我们以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两篇文章做例子来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策略。
四、基于文体特质的七年级文言文《狼》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策略。
1.《狼》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我们要基于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自然而然,我们的文本解读也要基于文体特征进行解读。
对于文言文《狼》,文言角度,我们借助于注释和句子的翻译,积累并识记文言实词“止”“缀”“敌”“顾”“意”“股”“顷刻”“几何”,掌握“前”“犬”“洞”“隧”这类词类活用的特点,翻译“两狼之并驱如故”等重点句,积累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文学角度,本文语言的锤炼,可以重点关注对于屠户和狼的描写语句,探究人和狼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描写人和动物的较量斗争的意义或者说落脚点。同时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可以去学习在故事高潮阶段的快节奏描写的叙事技巧,
文章角度,借助于课后练习勾画文章的中心句,探究故事背后的意义,提炼主题思想,感受作者所传递出的古人智慧,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文化角度,可以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从蒲松龄通过自然状态下的现实的人和动物的生命状态叙述描写中,进一步感知作者对官虎吏狼的形象揭露,对科举制度的悲情控诉,对人们精神崩溃的冷静观察。
文人角度,除了积累文学常识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基本常识外,可以拓展阅读《狼三则》,深度解读蒲松龄,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落魄于社会底层。他从二十来岁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到40岁初步完成,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融进了这本书中。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序言中说:“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可见,他在书中寄托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之情。作者在奇异趣事中寄寓了爱恨悲喜,就《狼三则》而言,作者把自己视作如屠夫一样的弱势群体,而把狼视作强势的权贵。无法改变现状的他,只好把“不示弱”寄托在他的作品中,让屠夫来实现他美好的愿望。对于文人的深度探究,也有助于多层面解读文本主题,形成思维能力。
2.对于古代诗歌《次北固山下》老师们都已经进行了教学,对于诗歌内含的“五韵”都有了自己解读。我不再做过多赘述。
3.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文,他们有共性:相对短小,讲究语言的韵律和文质兼美,适合于诵读,读懂文本,通过古今汉语的语言系统编码转换,需要在语汇理解的基础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品析文本精彩的语言,借助于文本内容,探究文本的所言志、所载道、所抒情。我们可以按照“诵读——译读——品读——悟读”的教学策略完成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阅读。
五、基于文本文体特质的教学设计。
在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文本特质、合理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我们要对教材单元系统中的单元阅读提示、文本预习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等进行比对和关联,梳理教学要素和教学重点。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们先以《狼》这一课为例说明如何设计文言文阅读教学。
《狼》
1.教材文本阅读系统分析:
2.学情分析: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学生对于字音和词义的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不大,刚入初中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这种查阅习惯,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比较到位;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是对人和狼,谁是故事的主角的问题认知不清、理解不全面,对于故事给予自己的启发不能多角度思考;学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困难有对于词句的特殊用法及意义理解不准确,与狼相关的古代和现代文本阅读有些欠缺,不能全面认知狼的形象。
3.依据上述各个层面的解读,结合我们对于学生学情的调查,我们把诵读贯穿课堂,设计四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梳理文学常识
导入要求:以语言为核心,激发阅读兴趣
导入形式:1.题目视角导入,探究题目所含的信息。2.语言视角导入,从关于狼的成语或者关于蒲松龄的对联等文化因子导入,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学生的语汇。3.作者视角导入,从对于作者的介绍开始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对于文本的阅读教学,最好要从语言文字本身设置导入,慎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文学常识:借助于注释、资料整理,借助于文学常识整理方法(如名、时、地、评、作等方面)自主完成。
二、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语汇
诵读正音:借助注释中注音,借助工具书注音,对于多音字的读音,引导学生因义定音。
诵读节奏:借助于基本语法常识明确句内诵读停顿,借助于标点明确文章句子诵读停顿,以培养学生语感。
三、译读课文,梳理情节思路
译读课文:梳理重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分类不同的古代汉语语汇;通译文本语句,把握重点句、关键句;这其中可以运用的方法: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借助于翻译方法技巧, 运用猜读法,合作探究学习等等。
整体感知:感知文章内容——一句话概括内容、整体阅读感受等。借助习题一梳理故事脉络,使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情节内容。
四、品读课文,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结合文章语句品析人物形象。可以通过竞合学习的组织形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
探究主角:探究屠户和狼谁是故事的主角,训练学生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辩论中明确文章主题指向。
五、悟读课文,概括辨观主题
分享启示:分享从狼、屠户等不同视角给予自己的阅读启示。
概括主旨:勾画能够概括中心的语句,思考文本的落脚点是什么融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用自己的话多层面概括文章的主旨。
思辨形象:作为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
方案一:结合文本拓展阅读,思辨对狼的形象的多维认识。
方案二:拓展阅读《狼三则》,深入探究《聊斋志异》和蒲松龄总结板书升华课堂:师生共同总结,精彩板书画龙点睛。
《次北固山下》
1.教材文本阅读系统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对于诗歌意象意境、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诗歌阅读经验、常识有所欠缺,所以要适当补充与诗歌相关的知识,由小学进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深层次理解文本,指导相应的诗歌阅读的欣赏方法,补充适当的术语常识。
3.依据上述各个层面的解读,结合我们对于学生学情的调查,我们把诵读贯穿课堂,设计四个层次的教学环节,
一、朗读诗歌,音韵和谐,背诵、积累诗句
字正腔圆地诵读: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有激情。
节奏铿锵地诵读:把握古代诗、词、曲的停顿特点,正确朗诵古诗词的节奏、平仄音韵及句子的押韵。
抑扬顿挫地诵读:在一定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知、重读句子表意关键字词,读出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
二、译读诗歌,捕捉意象,想象、描绘画面
古今对译地诵读:借助于注释的理解,勾连古诗词的意象,补充个人的想象,译读诗歌描绘的画面,完成课后习题三的前半部分问题: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画面(以文译诗、以诗译诗,直至高中的诗词素描)。对于本诗的意象,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前四句重点从空间角度写,后四句重点从时间角度写,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连贯了前后,使诗歌前后浑然一体,即成为文章结构连接的前景化语言,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教学着力点。
因象化境地诵读:借助于古诗词意象的特点及组合,感受古诗词描绘的意境,并诵读。(初中诗歌阅读的初级阶段可以少涉及或者不涉及此方面问题)
三、品读诗歌,把握手法,品味、鉴赏语言
细嚼慢咽地诵读:品味、鉴赏语言(平、阔、正、悬),感受象与意的统一性。寻、评诗句写法(对偶),理解作者表达形式,体会形式对于内容的表达作用。关注特殊的文本表达。
四、悟读诗歌,融合背景,体味情感、意蕴
声情并茂地诵读: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读,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元素,感知诗人表达的情感、哲理等多元意蕴。
各位老师,以上拙见仅为自我教学的一个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如有可用之处,幸甚至哉。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