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以礼待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以礼待人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以礼待人
【设计依据】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荀子更是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到西汉时,戴圣在《礼记·曲礼》中告诫:“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正因为如此,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24个字,把“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国家的文明需要以每个人的文明为基础,人的文明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坚持不懈地培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有句话用来说“文明”非常合适,那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文明其实就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细节上。
中小学校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自然也成为培养文明中国人的重要场所。不乱扔乱吐,不制造“脏、乱、差”,保持整洁的环境,礼貌待人,宽以待客,以亲人重逢般的热情、端庄得体的举止、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对方、沟通彼此。只要我们遵守社会公德,不逾越规矩,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友爱互助,一点一滴地讲文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同样可以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增添绚丽的色彩。所以,培养文明的中国人,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礼待人从小抓起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要懂得文明有礼的意义,掌握交往的礼仪与技能,知行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在“心理小测试”和“文明礼仪知识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明确礼是什么、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探讨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从语言、仪表、举止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并能在实践中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培养文明有礼的意识,鼓励学生检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仪表,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养。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2.突破策略:通过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感受文明礼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1.难点: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2.突破策略:通过一些优秀历史人物的榜样引领和课上“文明礼仪知识大比拼”,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的素质。【过程描述】
一、课堂导入
【活动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资料或者引领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第37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问题。
问题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如何改进?
问题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如何做?
问题3: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讲给同学们听。
【操作建议】
1.角色体验。学生阅读材料,教师课前可以找几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将晚餐上的行为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小岩把脚放到茶几上、没有与客人主动打招呼等不文明行为,获得初步感受。此处教师要对角色表演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只看热闹而忽略了表演的初衷。
2.趣味找碴。在学生看完表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合适之处应该如何改进,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情境中的信息,不能以偏概全,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发表看法。教师继续采访扮演“客人”的学生: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面对小岩的行为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对于小岩的行为,学生容易作出判断,当面对小岩的不文明行为时,客人的反应也能体现他们的素养。客人可能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反感,或者表现出宽容,或者表现出不在意等。哪些表现是恰当的?为什么?双方的表现都需要教师给予点拨。4.价值澄清。让学生再完整谈谈对材料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并告知用餐礼仪。不管是就餐的客人还是小岩同学都应该认识到文明有礼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交际能力,文明有礼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以一个中学生在一顿普通晚餐上的不文明行为作素材,意在引导学生意识到文明有礼看似小事,实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文明有礼应该从小事做起,所以日常生活是检验人们文明素养的最好途径。教师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的事件探讨,让学生参与度更高,也更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而得出正确的做法。
二、讲授新课
(一)环节一:待人礼为先
活动一
【活动内容】
教师出示餐桌礼仪素材:
应该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应该等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坐。
入坐姿势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不得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用餐时须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女宾。
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须小口进食,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者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
-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问题1:做个小组调查,这些餐桌礼仪,自己了解多少?
问题2:对照自己的行为,这些餐桌礼仪,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还不到位?
问题3:遵循餐桌礼仪对就餐有什么影响?
【操作建议】
1.角色再体验。教师可以让之前表演的几位同学继续进行角色扮演,将晚餐上合乎礼仪的行为表现出来。教师进行角色分配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只看热闹,而忽略了表演的初衷。
2.感受再次谈。将前后表演进行对比,谈谈哪些行为才是合乎礼仪的表现,再说说理由。
3.价值澄清。引导学生得出合乎规范的用餐礼仪,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文明有礼不仅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交际能力,而且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承接之前小岩用餐的不文明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用餐的正确礼仪的理解,同时师生一起归纳出讲礼仪的主要表现。采用行为对照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文明有礼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切实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所在。
活动二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37页“相关链接”中的两则名言,思考问题。
问题1:请你分享这两则名言的典故或出处。
问题2:结合你的生活实例,说说对两则名言的理解。
【操作建议】
1.品味经典,适当扩充。此处着眼于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两句名言后,可以在班级进行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同时教师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进行诠释;此外,教师课前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补充其他的“礼”;还可以和语文、历史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到学生学到的“礼”的相关内容。
2.拓展延伸,交代背景。“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情境是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是否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伯鱼说:“他曾经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另一次他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伯鱼说只听到这两次教诲。陈亢回去很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关于诗和礼的道理,又知道了君子对儿子的态度。”由此,我们知道,礼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和践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这个背景知识,既
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又使学生学习了礼的重要性。
3.深度解读,挖掘内涵。“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是,不学习和践行礼节、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其意在突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历程。
4.总结提升,古为今用。教师总结: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内在素养和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能够给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提升人的各种能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反之,就可能遇到不必要的困难,妨碍自身的进步和成长。
【设计意图】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礼的论述浩如烟海,且观点纷繁复杂。关于礼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教材选取了《论语》中的名句“不学礼,无以立”、汉代扬雄《法言·问道》中的“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本活动设计的意图在于,对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古代名人的论述中说明文明有礼对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作用。
活动三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38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问题1:大家为什么对小区建设有这么多的期待?
问题2: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在小区建设上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A: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把垃圾分类后放入垃圾桶。(环境卫生问题)
B:小区内,机动车要低速行驶,不鸣笛。(噪音污染问题)
C:邻里之间应该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纠纷解决方式问题)
问题3:你生活的小区是否有类似不文明行为?
问题4:这些行为会给小区居民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问题5:要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作为居民的你应该如何做?
【操作建议】
1.角色体验。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3到4人在全班表演,内容为“我们小组所期望的小区的样子”。学生对话的内容可以包括“小区居民应该互帮互助”“小区内应该尊老爱幼”等。教师也可以将全班进行分组,组成“专家团队”,为小区出现的问题出谋
划策。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交流分享情境扮演的体验和收获,并就“如何建设文明有礼的小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小区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3.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在情境扮演和交流分享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能够把小区文明有礼的建设与社会道德规范关联起来等。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生活氛围。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以“对文明小区的期望”为话题,设计了几个同学的对话,呈现了三种观点:垃圾要分类,机动车在小区内不鸣笛,邻里矛盾、冲突合理合法解决。文明小区除了有这些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征,一个社区是社会的映射,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持?文明有礼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有哪些?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教师需要在课前做一些调查,了解班级中的不文明行为。老师用幻灯片出示“班里的那些事”,例如有些同学出口成“脏”、破坏公物、在食堂吃饭大喊大叫等。
问题1:反思自我,这些不文明行为,我自己是否存在?
问题2:这些不文明行为会对我们班级建设、我们自身的成长带来哪些影响?
问题3:要改变这些现象,建设文明班级,我们该如何做?
【操作建议】
1.角色体验。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3到4人在全班表演,内容为:你所在的班级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你对文明班级的期望有哪些?教师可以将全班进行分组,组成“班级智囊团”,为班级出现的问题出谋划策。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交流分享情境扮演的体验和收获,并就“如何建设文明有礼的班级”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班级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3.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在情境扮演和交流分享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能够把班级文明有礼的建设与社会道德规范关联起来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明有礼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促进人们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发现的班级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提高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持?文明有礼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有哪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讲究文明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人人都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那么整个社会将是一个祥和、融洽的美好世界;反之则将出现混乱、战争、灾难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应该是文明礼仪重要意义的最好诠释。
活动四
设计1 文明观赛体现国家形象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38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幻灯片,采用分段呈现资源的方式,在过程中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问题1:在外国选手第一次掉杠后,请你猜想,她会怎么做?现场的观众会怎么做?
问题2:当她第二次掉杠后,在场的观众、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什么都鼓掌?
问题3:如果你置身比赛现场,你会鼓掌吗?为什么?
【操作建议】
1.分段呈现资源。课上教师可以用视频或幻灯片分段呈现当时的场景,结合同学们的两次猜想,引导学生从运动员自身和观众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2.学生分组展开研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中国人的素养,每一个出国的公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时刻表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素养。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民族尊严和国家意识。
3.归纳总结。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不论什么场合、背景,我们参加各种仪式都要体现出敬重、严肃和热情。日常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把文明有礼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养。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意在启发学生在各种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体现“礼仪之邦”公民的形象。在体育观赛中,体现中国人民积极热情的精神面貌,这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体现。由此引
导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
情境一 2016年8月21日,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颁奖仪式上,当女排姑娘们登上领奖台时,来自世界各国的现场观众为她们热烈鼓掌,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中华儿女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
情境二泰国皇宫洗手间有一句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珍珠港景区美国人特意在垃圾桶前写下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巴黎圣母院有一则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据说,这是他们专门写给中国人看的,而其他国家的游客没有这种“礼遇”。
问题1:两个情境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为什么?
问题2:针对“情境二”中个别国人的行为,请你给出警示或劝告。
【操作建议】
1.小组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材料,体悟现场的氛围,并分小组讨论阅读感想。
2.交流分享。小组代表发言。“情境一”中观众的鼓掌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各国对我们国家的尊重,也是在为运动员的拼搏和公平竞争精神鼓掌。“情境二”中我们感受到国人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都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3.总结提升。教师进行总结:不论在何时何地,我们参加各种仪式、参观各种场所都要体现出敬重、严肃和热情。日常生活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把文明有礼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养。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中前后两则正反材料的对比给学生感官上以巨大的冲击,引发学生深省: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此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恰当的行为,并进行改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环节二:做文明有礼的人
活动一
【活动内容】
教师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相关故事,或者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39页的“探究与分享”。
问题1:你如何评价杨时和游酢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
问题2:请你与同学分享一个守礼节的故事。
问题3:从古人重礼仪、守礼节的故事中,你有何收获?
【操作建议】
1.阅读故事。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初步感受教材提供的情境,感知杨时是个懂礼、守礼之人。教师可以展示相应的视频、绘图等教学资源,教师要营造文明有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核心素养。
2.交流分享。请学生交流阅读材料后的感触和收获。杨时拜见程颐的过程,体现了他对程颐尊敬、有礼的态度,也展现了古人守礼制的传统。教师也要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介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总结提升。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实着手。教材从“时值隆冬”“朔风凛冽”“脚冻僵了”“冷得发抖”“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了”等方面表现了杨时守礼节的意志和态度。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通过杨时拜见程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此活动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意识到:做文明有礼的人,待人接物要态度谦和。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39页“相关链接”,思考问题。
问题1:有人说,用这些礼貌用语同人交往,显得彼此陌生,不应该要。你对此观点有何
看法?
问题2:尝试用这些礼貌用语与同学交流,看看自己哪些做得好,请与同学们分享。
【操作建议】
1.阅读经典,多种呈现。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学生情境表演的方式,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使用这些礼貌用语进行交流;还可以提供使用传统礼貌用语交流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还可以适当扩充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文明用语。
2.价值引领,自觉学习。请学生结合经验,谈谈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这些文明用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经典的自觉性;或者引导学生推选出班级文明有礼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看看他们经常说哪些文明用语。
3.经典延伸,古今对比。请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查阅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相关的文明用语,可以用归类列表的方式呈现,并采取对比的方式,思考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期使用、积累和发展,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学习这些有代表性的礼貌用语,学生既可以学做文明有礼的人,又能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本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懂得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注意语言文明:在人际交往中说话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粗话,也没有油腔滑调、强词夺理、恶语伤人等现象;多用“您好”“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活动二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40页“方法与技能”,开展反思交流活动。
问题1:参加社交活动要注意有礼,是否一定要化妆、穿名牌?
问题2:结合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反思自己,具体说一说中学生如何体现文明有礼。
【操作建议】
1.经验分享。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开展小组讨论。讨论时,要求学生根据经验,谈谈日常社会交往中在文明有礼方面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也可以找几位同学进行
表演,大家共同寻找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或者欠缺的地方。
2.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体会如何做到文明有礼;有些教材没有提到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度扩充。
3.拓展提升。做文明有礼的人,容貌、服装、举止等都是外在的表现,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包括对他人所持有的平等、尊重等态度。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在一般社交场合下,在容貌、衣着、举止等方面个人需要注意的礼节。这些礼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教师和家长的教诲和指导,但是,具体到如何做的细节,学生是欠缺的。因此,本活动能给学生交往提供基本的方法与技能指导,这是对做文明有礼的人的具体做法的补充,所以要与上一个环节衔接。
活动三
设计 和我一起学礼仪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请每个小组从下列情境中选择一个,简单拟定剧本,将本组最能体现以礼待人的表现通过表演呈现出来。
情境一 妈妈兴致勃勃地尝试了一道新菜,让我品尝,老实说真的很难吃。看着妈妈期待的眼神,我该怎么说?
情境二 发现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想请同学帮忙讲解时,你应该怎么做呢?
问题1:请对同学们的表演进行评价。
问题2:有同学说,平时不用太拘谨,只要我们在重要场合展现文明有礼就行了。对此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操作建议】
1.教师将以上内容进行幻灯片展示,引发学生思考。
2.现场模拟。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同学进行现场模拟表演,更具有直观性,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更强。
3.拓展提升。做文明有礼的人,容貌、服装、举止等都是外在的表现,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包括对他人所持有的平等、尊重等态度,所以文明有礼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滴养成,需要慢慢积累,慢慢学习。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情境的选取建议结合自己班的具体问题,这样教学更具实效。
三、课堂总结
在这一框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礼,知道了礼的表现,懂得了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明白了做文明有礼的人就应从语言、举止、仪表等多个方面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并与身边的人一起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