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022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张骞通西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目标】1.识记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时间、结果)。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及发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邮政9月7日发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1枚,全套邮票面值1.20元,计划发行数量705万套。邮票图案名称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图案以花卉、和平鸽,以及代表基础设施合作和互联互通概念的公铁运输车辆、货轮、起重机等元素共同组成的数字“10”为主体,并结合“丝路金桥”元素。邮票由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影写工艺印制,另与香港邮政、澳门邮电共同印制同题材小本票1本。今天咱们的学习丝绸之路与今天倡导的“一带一路”又有怎样的渊源呢?二、新课讲授展示本课的结构。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方面。(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位置教师引导: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那么西域在哪里呢?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并通过古诗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感受西域的自然环境。(2)教师引导:播放视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将答案写在讲学稿上。问题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二:屡遭坎坷、受尽磨难的张骞从匈奴逃脱后,为何坚持前往大月氏?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出示“西域地图”,描述西汉、匈奴、大月氏之间的关系。引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相关知识点:背景:对西域知之甚少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结果: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结合视频和西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过程的了解,感受翦伯赞对张骞的评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引导学生体会张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4)小组合作探究一:张骞出使西域的价值。教师引导:张骞受尽磨难,但却未能完成使命,那么张骞此行是不是徒劳无功?给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所在。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材料二:张骞通西域后,武帝经营西域的兴趣日浓,逐渐演变成有计划的扩张运动,是汉族突破地理限制而与广大的西方世界交流汇合。自黄河沿岸伸张到河西地域,又推广到西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逐步开发了这块原属于匈奴与其他沙漠绿洲民族的广大土地。——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秦汉史》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5)设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是什么,对促进西域各国与西汉的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西汉王朝对抗匈奴的高潮。经此一役,匈奴受到了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在这样的的背景下,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庞大的使团,再次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途。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二)丝绸之路1.重走丝绸之路2013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了一次“重走丝绸之路”的活动,本活动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以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为载体,一缕丝绸,串起千年历史,一条商路,承载千年文化,千年交往,凝结世代友好。教师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学生分组做好本次活动的攻略:(1)确定路线。写出丝绸之行从哪里出发,先后经过哪些地方,最远到达哪里?(2)你选择什么交通工具?请阐明理由。(3)模拟旅行。①你会经过哪些重要的城市?②途中你会看到哪些自然风光、古城址(或文物)、吃到哪些美食?2.感受丝绸之路材料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此外,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设问1:如果你遇到了中国的一位使节(即政府派出的外交大使),根据材料三,他要完成什么任务?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设问2:如果你遇到了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做生意,你看到他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他可能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外国的商人?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材料四: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金刚经》发现于敦煌,人们已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另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西域的乐器、歌舞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设问3:如果你遇到了一位文化使者,他可能会把哪些知识教给西域人?他又可能从西域各国学习到哪些文化或艺术成就呢?由此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和你的这次丝路之行,请你谈谈丝绸之路有着什么历史意义?在这条路上体现着哪些今天依然崇尚的理念(或行为、态度)?引导学生得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小结: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得出丝绸之路是一条国家友好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从而深刻理解这条丝路上传承的是一种友好、开放、交流的精神。3.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了解概况。4.丝绸之路的传承材料五: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开始被简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材料六:“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设问1:根据以上资料说说,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价值和作用?设问2: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还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哪些精神或理念?教师总结:丝绸之路在今天依旧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一条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道路。今天我们建设“一带一路”还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三)对西域的管理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1)时间:公元前60年;(2)职能:总管西域事务;(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1)时间:东汉明帝时;(2)原因: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3)结果: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三、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为中西方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