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练习(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练习(解析版)

资源简介

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B.微量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比大量元素重要
C.N参与构成生物体内的多种化合物,如磷脂、RNA、脂肪等
D.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百分比)中,C最多,O次之
2.能将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的试剂是( )
A.碘液 B.双缩脲试剂 C.苏丹Ⅲ染液 D.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鉴定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且必须要现配现用
C.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剂中
D.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4.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化合物元素组成也完全不相同
B.细胞中微量元素含量很少,作用也很微小
C.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含量和种类差异很大
D.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会随着细胞的生活状态改变而改变
5.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B.细胞鲜重和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
C.缺钙会影响血红素的合成,从而影响人体内O2的运输
D.糖类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所有糖类都能提供能量
6.如图为细胞的组成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该图表示组成生活状态细胞内的元素组成相对比例示意图,则A表示O元素
B.如果该图表示组成生活状态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比例示意图,则A表示水
C.如果该图表示完全脱水处理后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比例示意图,则A表示蛋白质
D.如该图表示一个肥胖人脂肪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比例示意图,则A表示脂肪
7.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应使用苏丹Ⅲ染液
B.在切片上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是为了加快染色
C.观察装片时需先用低倍物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
D.选取最薄的切片,染色和观察效果会更好
8.以下关于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中,要先加入NaOH溶液,制造碱性环境
B.西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C.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
D.在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橙黄色,于是滴1 2滴质量分数为50%的盐酸洗去多余的染料
9.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鉴定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对该野果的组织样液检测后出现较深的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
B.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备用
C.若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则该野果的组织样液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
D.可使用苏丹Ⅲ对该野果进行脂肪鉴定
10.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要进行50-65℃水浴加热
1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脂质中都只含C、H、O三种元素
B.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
C.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种类与组成DNA的元素种类相同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极少但是作用不可缺少
12.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
A.甘蔗汁无色透明,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生成砖红色沉淀
B.豆浆中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入CuSO4溶液,出现紫色反应
C.花生种子富含脂肪,可以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
D.玉米油中滴加苏丹Ⅲ染液,可被染成橘黄色
二、多选题
13.如图所示,先在1~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相应的溶液(1号和2号为花生子叶匀浆,3号为麦芽糖溶液,4号为蔗糖溶液,5号和6号为豆浆);然后在1号和2号试管中再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苏丹Ⅲ和蒸馏水后摇匀,3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2min,5号和6号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双缩脲试剂和蒸馏水后摇匀;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则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1号的颜色变为橘黄色
B.3和4号的颜色分别为砖红色和无色,说明蔗糖属于非还原糖
C.5和6号的颜色分别为紫色和无色,说明豆浆中含有蛋白质
D.三组实验中均有对照组,分别是:1号、4号和6号
14.“巨型稻”平均株高2米左右,茎秆粗壮、穗大粒多、产量高,富含K、Ca、Zn、Mg等营养元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K、Ca是组成“巨型稻”细胞的大量元素
B.Mg是构成“巨型稻”叶肉细胞叶绿素的微量元素
C.“巨型稻”和普通稻的细胞中元素种类差别很大
D.构成“巨型稻”细胞的化合物中糖类的含量最高
15.某同学考试前在餐饮店食用了如下早餐∶一碗稀饭、一个煮鸡蛋、一个肉包子、一份炒肝和一碟凉拌蔬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早餐中包括糖原、淀粉、纤维素等糖类物质
B.该早餐中包括的脂质有磷脂、胆固醇、脂肪等
C.若某食物中含有脂肪,则其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食物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变性会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16.黄杨和松鼠体内细胞的某些元素含量(占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百分比)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元素 C H O N P Ca S
黄杨 43.57 6.24 44.43 1.46 0.20 0.23 0.17
松鼠 55.99 7.46 14.62 9.33 3.11 4.67 0.78
A.依据表中N的含量可推知,松鼠细胞的核酸含量比黄杨多
B.依据表中O的含量可推知,黄杨的含水量比松鼠多
C.依据表中C的含量可推知,干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D.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均很大
三、综合题
17.下表是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O Si C N H
地壳 48.60 26.30 0.087 0.03 0.76
细胞 65.0 极少 18.0 3.0 10.0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地壳中都普遍存在,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
(2)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元素在细胞和地壳中的含量相差甚远,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
(3)在组成活细胞的化学元素中, 的含量最多。
(4)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几十种,其中最基本元素是 。
(5)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种类和含量上的关系是 。
18.某商场所卖脱脂奶粉被怀疑为假冒伪劣产品。生物研究学习小组想把调查脱脂奶粉的合格率作为研究课题,假如你是课题组成员交给你的任务是鉴定真假脱脂奶粉。请完成以下实验:
搜集资料:全脂奶粉含有蛋白质(25%)、脂肪(26%)和蔗糖等成分,脱脂奶粉含有高蛋白质(36%)、低脂肪(1%)等成分。假冒脱脂奶粉一般是用全脂奶粉冒充。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奶粉中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物质的含量成正比。
(1)实验步骤:
①选取10支试管分成等量的两组,并且分别编号甲和乙。
②在甲乙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正品脱脂奶粉样品溶液和待鉴定同品牌脱脂奶粉溶液,然后再向两组试管内都滴加3滴 染液,摇匀。
③观察并比较两组试管的 。
(2)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甲组试管和乙组试管的颜色 ,说明不是用全脂奶粉冒充。
②如果 ,说明是用全脂奶粉冒充。
(3)通过以上鉴定,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是正宗的脱脂奶粉,还需对其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检测,蛋白质可用 试剂鉴定。若要鉴定全脂奶粉是否含有蔗糖,能否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原因是 。
19.韭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如图是同学们画出的韭菜细胞中部分元素及其构成化合物关系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和②都是生物大分子,则①的合成场所是 ,已知②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②可能是 。
(2)若③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则它是 。若④存在于叶肉细胞,则其功能是 。
(3)为检测韭菜根细胞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同学们将根切成薄片进行实验。甲同学将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苏丹Ⅲ染色液染色3分钟后,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有橘黄色脂肪滴;乙同学将韭菜根切成的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新配制的斐林试剂,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直接观察颜色变化。乙同学的目的是检测根细胞中是否存在 ,可通过 来判断细胞中是否存在该物质及含量的多少。
20.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 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 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 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比较 。
(2)淀粉的作用是作为植物体内的 ,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 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 ,进行观察。结果显示, 胚乳呈蓝 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 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在1~4号试管 中分别加入相应的提取液和溶液(如图所示),40℃温育30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 60℃水浴加热,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设置试管 1 作为对照,其主要目的是 。
②试管 2 中应加入的X是 的提取液。
③预测试管 3 中的颜色变化是 。
21.完成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相关问题
(1)①检测还原糖 ②检测蛋白质 ③检测脂肪 ④检测淀粉 ⑤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
上述实验中需要水浴加热或保温的实验有 (序号)上述实验中可以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有 (序号)
(2)高中生物中常见的还原糖有麦芽糖、葡萄糖及
(3)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中常用口腔上皮细胞或 细胞,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制片—— ——冲洗——染色——观察
参考答案:
1.A
【分析】1、不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具有较大差异;2、组成人体的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占细胞干重含量最多,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详解】A、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这体现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A正确;
B、细胞内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都非常重要,都具有不可替代性,B错误;
C、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无N元素,C错误;
D、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百分比)中,O最多,C次之,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BCD、碘液能鉴定淀粉的存在;双缩脲试剂能鉴定蛋白质的存在;苏丹Ⅲ染液能鉴定脂肪的存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能鉴定酒精的存在。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D
【分析】(1)鉴定还原性糖使用的斐林试剂,需要现用现配;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由于乙液的浓度较高,所以不能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
B、鉴定还原糖时,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必须要现配现用,B错误;
C、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不能混合,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到含样品的试管中,创造碱性环境,振荡均匀后,再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C错误;
D、脂肪的鉴定实验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D正确。
故选D。
4.D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不同化合物组成元素有些相同,例如核酸、蛋白质、糖类和脂质都含C、H、O,A错误;
B、微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少,但作用很大,B错误;
C、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不大,C错误;
D、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会随着细胞的生活状态改变而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A
【分析】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大分子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有些糖类是细胞的结构物质,不能提供能量。
【详解】A、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正确;
B、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B错误;
C、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有运输O2的作用,因此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人体O2的运输,C错误;
D、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但糖类不一定都提供能量,如组成细胞壁的纤维素,D错误。
故选A。
6.D
【分析】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在生物体内,占细胞鲜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因此占细胞干重比例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详解】A、如该图表示组成生活状态细胞内的元素组成相对比例示意图,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则A表示O元素,A正确;
B、如果该图表示组成生活状态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比例示意图,细胞鲜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所以A表示水,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完全脱水处理后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比例示意图,细胞干重最多的是蛋白质,则A表示蛋白质,C正确;
D、如该图表示一个肥胖人脂肪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比例示意图,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则A表示水,D错误。
故选D。
7.B
【分析】脂肪鉴定实验成功的要点: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滴苏丹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详解】A、苏丹Ⅲ染液使组织中的脂肪颗粒呈橘黄色,故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应使用苏丹Ⅲ染液,A正确;
B、在切片上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是为了洗去浮色,因为苏丹Ⅲ染液溶于酒精,B错误;
C、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需先用低倍物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再换用高倍镜观察,C正确;
D、观察脂肪需要将花生子叶制成临时装片,用毛笔蘸起最薄的花生子叶,选取最薄的切片,染色和观察效果会更好,D正确。
故选B。
【点睛】
8.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中,NaOH和CuSO4溶液需要混合使用,A错误;
B.西瓜汁有颜色,不能用来鉴定还原糖,B错误;
C.蛋清含蛋白质,在稀释的蛋清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摇匀,可看到溶液变为紫色,C正确;
D.在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可以用50%的酒精洗去多余的染料,D错误。
故选C。
9.D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若对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等),A错误;
B、斐林试剂需要现配现用,混合使用,B错误;
C、若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则该野果的组织样液检测时,不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
D、脂肪可以用苏丹Ⅲ或者苏丹Ⅳ进行检测呈现橘黄色或者红色,D正确;
故选D。
10.B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的成分及浓度都相同,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的成分相同但浓度不同,因此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能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
B、脂肪的鉴定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正确;
C、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应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组织样液,C错误;
D、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B。
11.D
【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脂质中的磷脂除了含C、H、O三种元素外,还含有N、P,A错误;
B、细胞中的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一种元素的作用不能被其他元素替代,B错误;
C、组成蛋白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C、H、O、N,有的含S,组成DNA的元素是C、H、O、N、P,C错误;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都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D正确。
故选D。
12.A
【分析】1.还原糖的鉴定:
①取材:含还原糖的无色或白色的组织。
②鉴定试剂: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现用现配。
③原理:还原糖+斐林试剂→ 50-65℃水浴加热 → 砖红色沉淀。
④过程:组织样液2mL → 斐林试剂混合液1mL (蓝色)→ 50-65℃水浴加热 → 观察现象(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
①取材:富含蛋白质的组织(如:豆浆、鸡蛋清稀释液)。
②鉴定试剂:先加双缩脲试剂 A液再加少量双缩脲试剂 B液。
③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④过程:组织样液2mL → 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 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 观察现象
3.脂肪的鉴定:
①取材:富含脂肪的组织(如:花生)。
②鉴定试剂:苏丹Ⅲ染液。
③原理: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④过程:取材并切片 → 制片→ 显微镜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A、甘蔗汁中富含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不生成砖红色沉淀,A错误;
B、豆浆中富含蛋白质,在豆浆中先加入NaOH溶液,再滴入CuSO4溶液,会出现紫色反应,B正确;
C、花生种子富含脂肪,可以切取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能用显微镜观察到被染成颜色脂肪颗粒,C正确;
D、玉米油富含脂肪,滴加苏丹Ⅲ染液后,可被染成橘黄色,D正确。
故选A。
13.AC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1号试管的颜色为橘黄色,A正确;
B、4号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2min,不可能无色,应该是蓝色,B错误;
C、5和6号的颜色分别为紫色和无色,说明豆浆中含有蛋白质,C正确;
D、三组均有对照,分别是2号、4号和6号,D错误。
故选AC。
【点睛】
14.BCD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K、Ca是大量元素,A正确;
B、Mg参与构成叶肉细胞叶绿素分子,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C、组成“巨型稻”和普通稻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可能有差异,C错误;
D、构成“巨型稻”细胞的化合物中水的含量最高,D错误。
故选BCD。
15.ABC
【分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2、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①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②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③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该同学的早餐中炒肝含有肝糖原,稀饭含有淀粉,蔬菜含有纤维素,A正确;
B、鸡蛋中含有丰富的磷脂和胆固醇,还有脂肪,B正确;
C、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正确;
D、蛋白质在高温、pH过高或过低时会变性,煮鸡蛋、肉包子和炒肝中的蛋白质都经过了高温处理,蛋白质会发生变性,蛋白质变性只是空间结构改变,不改变氨基酸的组成,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D错误。
故选ABC。
16.ABD
【分析】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详解】A、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磷脂等都含有N,故根据N的含量无法得出两种细胞中核酸含量的多少,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为某些元素含量占为细胞干重的质量分数百分比,故无法判断含水量的多少,B错误;
C、表格为细胞干重数据,所以依据表中C的含量可推知,干物质主要是有机物,C正确;
D、这两种生物体内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很大,D错误。
故选ABD。
17. 统一性 差异性 O(氧) C (碳) 在种类上大体相同,但在含量上差别很大
【分析】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表中的化学元素,既存在于细胞中,也存在于地壳中,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 表中数据显示,同一化学元素在细胞和地壳中的含量相差甚远,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3)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水约占85~90%,因此在组成活细胞的化学元素中,O(氧)的含量最多。
(4) 在细胞干重中,C的含量达到55.99%,这表明C(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5)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种类上大体相同,但在含量上差别很大。
【点睛】疑难辨析——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8. 苏丹Ⅲ 颜色(变化或深浅) 相同(相似) 甲组试管的橘黄色(或颜色)比乙组的浅 双缩脲 不能(或否)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而蔗糖不是还原糖
【分析】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详解】(1)全脂奶粉分和脱脂奶粉的区别是全脂奶粉脂肪含量高,所以用苏丹Ⅲ染液鉴定;
②在甲乙两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正品脱脂奶粉样品溶液和待鉴定同品牌脱脂奶粉溶液,然后再向两组试管内都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摇匀。
③观察并比较两组试管的颜色变化。
(2)①如果不是用全脂奶粉冒充,则甲组奶粉中脂肪含量比乙组低,所以甲组试管颜色比乙组浅。
②如果是用全脂奶粉冒充,则甲组和乙组的脂肪含量基本相同,则两支试管颜色相同。
(3)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
【点睛】本题重点是脂肪、蛋白质和还原糖的鉴定,识记其原理,同时结合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解答。
19.(1) 核糖体 纤维素
(2) 磷脂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3) 洗去浮色 还原糖 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以及砖红色(颜色)的深浅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详解】(1)①是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则①最可能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②是由C、H、O组成,且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因此②可能是纤维素。
(2)若③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且由C、H、O、N、P组成,因此③可能是磷脂。④是由C、H、O、N、Mg组成,若④存在于叶肉细胞,则其可能是叶绿素,其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3)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50%酒精洗去浮色,然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有红色脂肪滴,用斐林试剂的目的是检测韭菜根细胞中是否存在还原性糖,可通过是否出现砖红色及颜色的深浅来判断细胞中是否存在该物质及含量的多少。
【点睛】本题结合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图,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0.(1)颜色变化(或紫色深浅)
(2) 储能物质 碘液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3)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发芽前玉米 蓝色→砖红色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题主要探究玉米籽粒萌发过程中蛋白质、淀粉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1)
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出现紫色,所以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比较紫色深浅。
(2)
淀粉的作用是作为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4号实验组分别加了发芽玉米提取液、淀粉酶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
③3号试管发芽玉米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因此其颜色由蓝色变成了砖红色。
【点睛】本题以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为背景,考查细胞内有机物的鉴定的原理和实验设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和淀粉的鉴定原理和方法以及颜色变化,把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题意补充和完善实验步骤,并正确预测实验结果。
21. ①⑤ ③⑤ 果糖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水解
【分析】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详解】(1)①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⑤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需要酒精灯烘干玻片及水解步骤需要保温;可以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有③检测脂肪、⑤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
(2)常见的还原糖有麦芽糖、葡萄糖及果糖。
(3)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中常用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具体步骤包括:①制片: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漱口后,用消毒牙签刮口腔内壁后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烘干;②水解:载玻片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8%的HCl的小烧杯中;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保温5min;③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④染色:吸水纸吸去载玻片的水分;滴两滴混合染液,染色5min;吸去多余的染液,盖上盖玻片;⑤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相关原理、选材和步骤等细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