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3.6《探访古代文明》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下册3.6《探访古代文明》 说课稿

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六下第三单元第6课
《探访古代文明》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道德与法治》六下第三单元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包含“早期文明发祥地”和“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两个话题。第一课时“早期文明发祥地”的内容从认识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分布和成因开始,引导学生探究以半坡和河姆渡为代表的中华早期文明成就。并指导学生用探究中华早期文明的方式去探究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帮助学生了解早期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其对人类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影响。
二、学情分析:
课前,我们通过调查采访,发现学情有以下特点:
距离生活遥远 “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对于身处现代的学生来讲有很遥远的时空距离,只是在博物馆或书籍中略有涉猎。
2.知识储备有限 学生对人类文明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但在内容上并不系统也不深入,思想观念上也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判断。
3.资源能力不强 关于这一学习主题的教学资源数量很多,有大量纪录片、文献、书籍,但面对庞杂的资料,学生缺少梳理和内化的能力。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预学交流,了解世界早期文明所处区域的的共同之处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2.在项目化学习中,习得资源整合的能力,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
3.通过对比拓展,感受早期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世界早期文明发祥地形成的原因,探究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教学难点是,感受先民的智慧以及早期文明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和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我执教的第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如图所示:
接下来讲讲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进入第一板块:
(一)预学交流,感知早期文明成因
1.视频导入,感古代文明兴衰之变
上课伊始,我通过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早期文明区域的灿烂成就、兴衰变迁,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知古代文明发祥之因
借助教材P44活动园的“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图“,引导学生发现:人类早期文明发祥地都分布在大河流域,且集中分布在北纬20°—北纬40°之间。
在这个环节中,我借助思维导图等支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知道大河流域拥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运便利等优势,而北纬20°—北纬40°之间则刚好都属于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正因为汇聚了如此多的有利条件,所以人类的早期文明才会都不约而同地发源在这一区域。
3.史籍验证,悟文明分布之妙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知后,引用历史学家斯塔夫利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对早期文明的经典论述验证同学们的推断,肯定学生信息整合思考的价值。
第二个板块:(二)项目学习,探究中华先民智慧
1.借考古沙盘 探文物奥秘
这一环节,我从世界早期文明历史画卷中聚焦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通过微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创设模拟考古沙盘挖掘这一情境,请学生合作完成“考古挖掘报告”,拉近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
2.借互动交流 知设计精妙
基于学生小组合作的微项目探究,我们进行项目成果交流,聚焦古代先民的住、用、食等方面,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思维碰撞,建构起学生对古代先民智慧的感知。
3.拓文物内涵,悟文明发展
学生项目交流之余,我随机加入了补充材料,利用猪纹陶钵的视频及“河姆渡遗址挖掘现场曾出土了120吨碳化稻”这一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先民们正在完成“从渔猎到蓄养”“从采集到农耕”的伟大转变。
第三板块:(三)对比拓展,感受世界灿烂文化
1.参观“博物馆”,体验个性学习
这一板块教学时,我们把视角从中华早期文明发祥地,拓展到了世界早期文明发祥地,且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将教室变身为世界早期文明博物馆。请学生自主参观,拥有了个性化学习的体验感。
2.创设“对话场”,感受灿烂文化
用漫画形式呈现古代先民们聊天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早期文明区域所创造的各种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重要影响。
设计亮点
回顾整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亮点:
1.精准设计,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课前学习、探究学习指导、考古挖掘、微项目探究、个性化参观……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准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合作学习、深度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习得考古研究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增量。
2.项目研学,习得严谨历史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完成考古挖掘报告”为驱动性问题,创设考古沙盘挖掘、多媒体实景博物馆等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实现人人参与,帮助学生习得“挖掘—观察—推断—验证”这一的严谨的历史思维。
3.精选资源,激发持久探究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精选各类教学资源:让“文物会说话”的视频、漫画呈现的先民聊天场景,蕴含实证思维的骨耜模型等,通过各种典型且有吸引力的资源,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把探究历史的热情一直延续到课后。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聆听,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