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上4.3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2)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欲望。教学重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增进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欲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本环节以刘谦魔术引入课题:两支相同的蜡烛分别置于玻璃板的前后两侧,然后假装同时点燃两支蜡烛,(但实际上只是点燃了前面那一支),然后将玻璃板前的蜡烛熄灭学生会看见玻璃板后的蜡烛也熄灭了,为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题。(二)新课讲授环节一: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拿起手中的镜子体验一下我们在镜中的像与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在这里要说明“像距”和“物距”;我们把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称为“物距”,把像到镜面的距离称为“像距”。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提出猜想:1、像是不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3、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情况。环节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器材的介绍:玻璃板(一块厚的、一块透明薄的和一块茶色薄的)、平面镜、大小相同和不同的蜡烛若干、刻度尺、坐标纸、白纸、支架、量角器,让学生自己讨论挑选实验器材。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回到最初的魔术,揭晓玻璃板后的蜡烛实际上并没有被点燃,进而让学生明白选择两个大小完全一样蜡烛的原因。(2)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平面镜的原因。为什么选择薄的茶色玻璃板?(3)实验过程中玻璃板应该如何放置?(4)如何鉴别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具体的实验步骤:(1)用支架将平板玻璃架起,将平板玻璃按要求放到画好的纸上,要确保玻璃与纸面垂直,同时让学生自己探究如果不垂直会有什么结果。(2)按要求把蜡烛点燃放好,并从点燃蜡烛所在的一侧透过平板玻璃找它的像,然后拿起另外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将它放到我们所找到的像的位置,看它们能不能完全重合。(3)在两个蜡烛对应点做好标记,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4)改变物体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5)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环节三:验证猜想像是“近大远小”的,还是像与物体大小相同。1.设计实验:学生利用高度不同的蜡烛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2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学生方案1: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学生方案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较高的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学生方案3: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点燃其中一支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蜡烛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较像与后面蜡烛的大小关系。(出示课件:展示梳理后的设计方案)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所成像的虚实情况1.设计实验:选用白纸充当光屏,看光屏上是否能承接到像,能承接到则成实像,承接不到成虚像。2.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小结:(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3)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虚像。板书设计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大、等距、对称、虚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