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框架图】
哲学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的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价值观(6课)
辩证的唯物论(2课)
文化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7课)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本P2-16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一、哲学的起源
1.从字义层面
哲学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从起源来看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从作用来看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老子
P4相关链接
时代
(政治、经济)
躺平观和内卷

决定
反映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的精华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主体 自发形成,人人都有 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
特点 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 系统化、理论化的
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错误倾向 ①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②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特别提醒 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联系 ①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③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在实践中
形成了许多
具体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 化学 生物)
社会科学知识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 逻辑学)
概括
升华
最一般的本质
最普遍的规律
哲学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钱学森带研究生,一开始不上专业课,而是让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经考核合格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这表明(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学习哲学就不用学习具体科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C
练一练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P8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如思想、理论、感觉、计划、目标、设想、方针政策、上帝、精神等。
思维
意识
存在
物质
客观存在的事物,属于客观范畴。
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时代等,
“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能混淆使用。
注意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何者是本原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决定谁、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我在故我思
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休 谟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马克思
不可知论
可知论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P10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哲学派别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P10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10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五行说、阴阳说、形神说、气理说等
元素、原子、虚空等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明)王守仁
“心外无物”
练一练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科学的揭示了世界的本源
B.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C.认为意识能正确的反映物质
D.认为物质是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D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
直接理论来源 (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基础)
社会科学前提 (社会科学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
(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阐释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科学性:正确揭示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理论来自实践,并经实践反复检验
②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这段话表明(  )
①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
②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独特的理论品质
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④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练一练
练一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一 有一次,哲学家贝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散步,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他说,因为他踢到了石头,石头才存在,因而他提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材料二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要选拔接班人,就命弟子们每人作一首诗,以考查对佛家教义的理解。神秀写下了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有一个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很不满意,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认为,世界上本来什么也没有,所以也没有什么尘埃。禅宗五祖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于是把衣钵传给了他。这个和尚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慧能和尚的诗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观点?(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答案】
(1)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原。(2)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