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在社会中成长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框 在社会中成长
【设计依据】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如安慰、同情、关心、合作、分享等行为。“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鼓励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鼓励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框教学要引导学生看到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等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勇于、善于面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不断增进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责任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亲人、师长、朋友、同学和社会组织的帮助,我们受到的雨露滋润要传承下去,这就是回馈社会。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健康的、充满爱心的社会人文关系。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这是肯定和确定个人的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能力、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的需要,是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获得个人对社会的归属感、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自我体验的需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框,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愿望和意识,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通过本框,引导学生提高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通过本框,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重点:亲社会行为。
2.突破策略:本框教学将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落实到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落实目标。通过具体的情境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是什么,认同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践行亲社会行为。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一点点进步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而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实现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教学难点
1.难点:社会化。
2.突破策略;对学生而言,理解“社会化”有难度。教师可尝试从含义着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说明,可以举出一些典型的反例,如“狼孩”,来印证一个人如果被剥夺成长所需的必要的社会条件,就无法顺利实现社会化,难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化是成长的必修课,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通过本框学习,让学生全方位认同社会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课堂,教师可以借助归纳法或演绎法来展开教学。
【过程描述】
一、课堂导入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6页“运用你的经验”: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在社区组织教小学生学习书法和国画的活动。思考问题。
问题1:小东和伙伴们在活动中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是什么?
问题2: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
问题3: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教师引导学生在分享自己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参与社会生活的收获,体验自身的变化与成长。
【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案例,并请学生简单讲述案例中小东和伙伴们的付出与收获。
2.交流分享。在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活动。在学生交流之前,教师要给出充分的引导和启发。农村学生帮助家里从事田间劳作,城市学生做实习记者记录城市生活······这些都可以成为分享交流的素材。所以课前教师要对学情有足够的了解,知晓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状况,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3.引导点拨。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点评、总结要到位,要让学生回答时围绕着“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展开,引导学生着眼于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体验。
4.小结提升。教师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者、答案的归纳者,还应当能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恰当反思,让学生从平凡的社会生活经验中认识到自己的收获,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在社区组织教小学生学习书法和国画的活动这一材料。在实践活动中,小东和他的伙伴们不但获得了小朋友的认可,而且提高了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本环节设计以同龄人的经历和收获为例,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类似经历,关注自身的付出与收获,为接下来“在社会课堂中成长”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一)环节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一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7页“相关链接”,理解“社会化”的内涵,思考问题。
问题1:你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内涵?
问题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个人是如何实现社会化的?
将理论概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化”的内涵与意义。
【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相关链接”部分,在阅读的基础上提炼出什么是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社会化”的含义,帮助学生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思考交流。如何将理论概念内化为学生的认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自己是怎样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名中学生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成长条件,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社会技能?教师在课前还需要查阅关于“社会化”的一些相关文献,了解关于“社会化”的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做拓展介绍。
3.点拨提升。本环节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化”的含义,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化经验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营养基”,社会是个人健康成长的课堂。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要落实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化的定义以及社会化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提供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自然人,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才能成长为社会人。最终要让学生从社会学角度认识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后来,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人们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阿玛拉和卡玛拉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熟食,只吃生肉;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不遮挡身体,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卡玛拉在孤儿院用了两年才学会站立,用了九年才学会四十五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但她还是害怕黑暗。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卡玛拉死时大约十六岁左右,但她当时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问题1:你知道类似的典型事例吗?
问题2:在与“狼孩”成长经历的比较中,你有什么感悟?
通过鲜明的对比与分析,帮助学生体验“社会化”的作用与意义。
【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先请学生阅读材料,再分享感受,同时请大家补充列举类似的典型事件。
2.素材解读。引导学生拿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狼孩”的成长经历进行比较,加深对社会化过程及内容的理解,切实认识到社会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3.回归生活。请学生立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自己是怎样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名中学生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提供了哪些条件,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社会属性?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以经典案例作为素材,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内容。我们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逐渐养成,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活动二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问题1:解读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并补充列举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用品。
问题2:说说我们生活中必需的食物、学习用品、衣服都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个人依赖社会,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除了物质上的依赖外,还有精神上的依赖。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社会交往取得的,我们的文化素质是受社会影响形成的。
【操作建议】
1.观察生活。教师首先借助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启发学生围绕不同主题来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用品,比如图书、电脑、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工具等等。
2.交流分享。教师及时捕捉、归纳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炼出学生回答中的关键内容;再进一步提问,说说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自哪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引导点拨。本活动不能停留在简单列举、简单归因,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在经验列举的基础上理解认识: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大都来自他人的创造。通过情境与设问还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个人必须借助社会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本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这一个层面,可以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探讨其来源。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设计意图】
对于社会个体而言,物质条件是生存前提,而精神滋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那我们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滋养是由谁提供的呢?本活动设计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的来源进行探究,并最终明确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
6:50 被闹钟叫醒,穿衣服,洗漱。
7:00 吃早餐。
7:30 骑自行车上学。
8:00 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17:00 放学路上去超市买零食,到文具店买签字笔。
20:00和家人看新闻节目,完成作业。
22:00 睡觉。
问题1:结合情境,列举出“我自己的一天”。
问题2:说说我们的一天中与社会中的哪些行业产生了联系?
观察我们的一天,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中,我们会接触到农业、建筑业、纺织业等行业,我们依靠它们获取日常生活所需。
【操作建议】
1.聚焦情境。请学生关注情境内容,也列举出“我自己的一天”。
2.探究分享。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我自己的一天”,说说自己在一天中与社会中的哪些行业产生了联系。
3.总结提升。在对情境的分析过程当中,归纳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教师在实施本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列举层面,要借助问题追问,带领学生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将“我”融入到整个社会当中,理解社会对于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以最生活化的情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的来源进行探究,理解认同个人是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的。在物质层面上,我们依赖于他人,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同时,在精神层面上,我们离不开社会。我们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社会中习得的,我们的文化素质也是在社会中积累形成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二)环节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一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2015年,“共享单车”这一新兴事物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是一种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它能缓解交通拥堵,能辅助地铁、公交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还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体现的是“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模式,是积极的创新探索。我们需要共享单车。但在社会生活里,在共享单车的使用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现象。有人为了能够独享单车,私自给单车装上自己的锁具,恶意损坏二维码,把共享单车当作肆意发泄情绪的工具,拆解单车;有人为了自己方便,随意停放共享单车,妨碍交通,影响市容,甚至将共享单车恶意丢弃到荒郊野外······
问题1:你使用过共享单车吗?
问题2:共享单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问题3:你关注到了哪些关于使用共享单车的不文明现象?
问题4:你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现象呢?
问题5:如果你发现了私锁共享单车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问题6:什么也不做,或向共享单车平台举报,这两种行为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影响?
通过情境铺垫与思考追问,学生一步步地深入情境,在教师的引领下认同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反思自身的行为选择,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意识。
【操作建议】
1.聚焦问题。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共享单车。通过一组问题,创设师生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这一步骤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一环节的问题思考作好铺垫。
2.思考追问。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新一轮的追问,把问题聚焦在学生的行为选择上。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要有效引导,及时归纳,准确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思索,最终确信、认同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践行亲社会行为的自觉意识。
3.小结提升。教师应启发学生就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行动自觉,唤起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当热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亲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
共享单车现在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学生作为城市交通的参与者,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本活动设计中,教师通过背景材料的展开和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交通出行者的角度关注问题,并反观自身行为。在反思的过程中理解、认同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激发践行亲社会行为的信心和勇气。
活动二
【活动内容】
阅读教材第8页“探究与分享”,分享学生的劳动体验、研学旅行,思考问题。
问题1:结合材料说一说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问题2:你认为该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探究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广泛收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素材,如学雷锋活动、植树活动、学农活动、游学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将收集上来的素材整理分类,如图片类、视频类、文字材料类······选择其中的典型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呈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历创设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感触。
2.交流分享。让学生回看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素材,然后说一说自己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具体的、描述性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探究成果归类、总结提升,并引导他们从中总结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引导点拨。教师可以从多样化的角度来肯定学生的成长和收获,比如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等等。所有的这些评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亲社会行为”这个主题上来。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亲社会的意识,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设计意图】
本活动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情境素材,要立足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教师要借助素材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要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参与社会实践活
动的体验与收获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思考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活动内容】
呈现素材:2010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相当于1250万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而且城镇生活垃圾每年还在以5%-8%的速度递增。全国约2/3的城市正在被垃圾“大军”包围,累计占用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据统计,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多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据调查,居民家庭丢弃的生活垃圾中,约20%-30%是可回收物,50%-60%是厨余垃圾,10%-20%是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只有1%左右。由于厨余垃圾中有机质含水量较高,如果不分类、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混合垃圾在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中容易发酵,产生渗沥液,污染环境。与日俱增的垃圾产生量,在侵占了大量土地的同时,极易形成二次污染。
垃圾,放对地方是“宝”,放错地方是“大麻烦”。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包括填埋和焚烧,造成了填埋垃圾的土地的浪费,焚烧过程投入资源的浪费,还会产生大量危害健康的有毒气体和灰尘。在所有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需要填埋,也不需要焚烧的。如果我们不做垃圾分类,还是延续混合垃圾治理的话,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对于资源的消耗是无限制的;而把废弃物中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纸类、塑料、玻璃、金属、织物以及电器分离出来,加以回收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
问题1:关于垃圾分类,你知道哪些相关信息?
问题2: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
问题3:实施垃圾分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贴合社会热点,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启发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践行亲社会行为。
【操作建议】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展示数据、图片等相关资料,引领学生关注垃圾分类这一热点社会问题。关于垃圾分类这一社会热点,学生知道哪些相关信息?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实施垃圾分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请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以《垃圾分类》为题的时事作业。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手抄报、调研报告、演示文稿皆可。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
三、课堂总结
本框通过“生活情境设置”“理论案例相结合”“热点问题调研分析”等活动环节解决了“在社会中成长”的几个核心问题。第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第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第三,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第四,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一方面,个体接受社会的影响,接受社会群体的信仰与价值观,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和行为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个体作用于社会,用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去影响他人、社会,改造旧文化,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