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课件(共20张PPT)《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同步教学(铁道出版·20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讲 课件(共20张PPT)《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同步教学(铁道出版·2021)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 7 讲
保护贸易理论
(三)
超保护贸易理论
代表人物
□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 20世纪30年代以前,凯恩斯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经历了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转而批判自由贸易学说,提出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由于凯恩斯的理论的追随者众多,影响深远,故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背 景
□ 超保护贸易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 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 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资本的高度积聚和集中;
□ 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又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
主要特点
□ 不仅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发达的或出现衰落的工业;
□ 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 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扩张;
□ 不是保护代表先进势力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而是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 保护政策的措施不仅有关税和贸易条约,还有其他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
进 攻 性
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 大量失业存在,使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复在;
□忽略了国际贸易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
基本观点
投资乘数原理
每增加一笔投资,不仅可以增加本部门的生产和投入,使失业率降低,还可以引起连锁反应,带动许多其他部门增加投资和就业,带动人们收入的增加,这又会引起消费与投资的扩大,如此反复,结果使增加的国民收入总量是原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
一国投资量的增加或减少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客观存在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投资乘数或倍数。
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行政干预,鼓励消费,利用货币与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来扩大社会总有效需求。
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一国出口增加先是使出口部门收入增加,消费增加,而后导致其他相关部门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如此反复,最终国民收入的增加往往几倍于出口的增加。
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一国出口与进口的波动将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将几倍于出口与进口的变动量。
一国出口与进口的波动将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将几倍于出口与进口的变动量。
一国出口与进口的波动将会对国民收入的变动产生倍数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将几倍于出口与进口的变动量。
对外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增加了一国的有效需求,有助于提高该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这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增加、就业增加、投资增加、收入增加和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或乘数倍。
贸易顺差所带来的黄金可以扩大国内外的支付手段,一方面引起物价的上升,另一方面压低了利率,两者都将刺激投资的增长和扩大就业。
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应通过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实行奖出限入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其他观点
□ 国内市场扭曲;
□ 改善贸易条件;
□ 维持高水平工资;
□ 增加国内就业;
□ 公平贸易;
□ 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
□ 经济目标。
这些非主流的超贸易保护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论述了实施贸易保护的合理性,但是它们都忽略了其理论政策效果得以发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超保护贸易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 纠正了以往经济学中关于供给自身创造需求的错误假设,引入了总量分析方法,并指出了自由放任的缺陷,强调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提醒人们要关注一国经济内外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体现的是一种超贸易保护理论,其目的就是为发达国家摆脱滞胀、转嫁危机开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
“中心-外围”理论
代表人物
□ 劳尔·普雷维什(1901-1986)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20世纪拉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而且被公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代表"。
□ 普雷维什还是拉美发展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是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1981 年他荣获第三世界经济和社会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三世界基金奖”。
□ 先后担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第一任秘书长
(1964-1969),联合国特别顾问及经济和社会事务
副秘书长(1973-1976)等国际要职。
普雷维什命题
□ 整个国际经济体系在结构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少数工业化国家,处在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工业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地带。
□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中心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外围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中心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且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交换比价一般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普雷维什命题
□ 中心-外围体系反映出工业中心的主动作用和外围的被动作用。
□ 中心国家依靠着自己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部分好处;
□ 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效率低下,又缺乏资本,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只能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来与中心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并成为它们的附庸,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
“中心-外围”结构形成的原因
□ 得到投资大部分利益的是资本输出国家而不是资本输入国家;
□ 出口生产的专业化(比如只出口初级产品)阻碍了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 经济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并不是国际分工所造成的,而是由于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不合理所产生的。
广大发展中国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调整,可以通过保护性贸易措施维护民族经济的利益,但仍要保持适当的进出口量,以此来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发展本国工业。待本国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后,便可使发展中国家摆脱旧国际分工格局下只出口农矿产品的被动地位。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 科技进步的利益得不到平均分配
□ 制成品价格的垄断性
□ 工业工会组织的作用不同
□ 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
□ 技术革新使原料的耗费降低
改善外围国家被动处境的政策措施
□ 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需求弹性;
□ 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变“外围”的地位;
□ 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以利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 主张“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开放市场;
“中心-外围”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中心—外围”理论的提出是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基础的,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存在的发达国家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交换关系,指责了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虚伪性。
□ 旧的国际分工格局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它只不过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发展中国家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主要应从自身内部找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