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讲 物质构成的奥秘——划重点初三期中期末之复习讲义知识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的构成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1)金属、稀有气体以及一些固态非金属的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2)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等。(3)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例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2.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1)分子的基本性质基本性质 实例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得更快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和液态氧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都具有助燃性;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2)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溶液变红 烧杯A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的溶液无明显变化实验解释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烧杯A 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结论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2)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压强有关。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压强越大,分子间的间隔越小。(3)物体热胀冷缩,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其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造成的,一般对于同种物质:气态分子间的间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固态分子间的间隔。即物质的热胀冷缩和三态变化,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的间隔,分子本身的体积和数目不变。知识点2: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分子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1)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等都是宏观的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属性,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角度看,分子改变,其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分子不变,其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所以称"构成物质的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1)分子的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所示)。(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例如,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如图所示)。(3)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4)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即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如果没有"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 原子概念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②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③粒子之间有间隔;④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⑤同种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粒子化学性质不同联系 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其关系如图所示∶【针对练习1】1.下列各种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NaCl(氯化钠) B.H2O(水)C.Fe(铁) D.CO2(二氧化碳)【针对练习2】2.化学教会我们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春天公园里柳絮纷飞,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氮气不如氯气活泼,说明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D.一滴水大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针对练习3】3.下列对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酒和醋的酿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C.水变成水蒸气——分子体积变大D.物质的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针对练习4】4.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针对练习5】5.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C.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针对练习6】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C.该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D.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针对练习7】7.已知: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该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分子构成的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D.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针对练习8】8.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有下列物质:①氦气②洁净的空气③氯酸钾④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固体⑤液态氧⑥五氧化二磷⑦澄清石灰水⑧冰水混合物。请用序号填空,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2)如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用序号填空)。A. B. C. D.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填空)。(4)金属汞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5)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针对练习9】9.某兴趣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微粒的性质。 (1)如甲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可得出分子的性质是 。(2)如乙图是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比较A、B图能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 有关;请举一个生活事例说明此结论 。(3)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丁烷气体能被压缩成液体装在打火机中的原因 。【针对练习10】10.下图是氢气(H2)和氯气(Cl2)在密闭容器中物质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图中的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或“原子”)构成的;(2)变化①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由该图示可知: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 。(3)变化②是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其微观实质是分子的间隔 (填“变大”或“变小”),可以采用增大压强、 (填“升高”或“降低”)温度的方法。变化③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针对练习11】11.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体现分子的主要特征是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针对练习12】12.实验分析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动手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小连同学做了图I的对比实验,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注射器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发觉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不容易被压缩,该实验从微观角度证明了相比较而言,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 (选填“大”或者“小”)。(2)小江同学用图Ⅱ实验探究分子的知识,观察到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实验无法说明的有 (填字母)。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B.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氨分子质量很小(3)小组同学讨论后,共同设计了如图Ⅲ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到a处的棉花团先变成红色,据此现象推测氨气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于空气的密度。(4)针对图Ⅱ实验进行改进后如图IV,改进后的优点 (答出一点即可),为了更快速观察到无色酚酞遇氨水变红的实验现象,可进行的操作是 。(5)小组同学对氨水的制取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获悉,氨气溶于水可制得氨水,而氨气的一种合成方法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其中氮气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氮气约占空气 (选填“体积”或“质量”)的78%。 知识点3: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1)原子中,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核外相对较大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2.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关系(1)核电荷数是指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即质子数=核电荷数。(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种类的区分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 8 8 8钠 11 12 11氯 17 18 17由上表可以看出:(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2)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核外电子数。(3)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上表中的氢原子)。(1)原子不显电性,但原子内存在带电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不显电性,分子也不显电性。(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识点4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核很小,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这种运动不像火车一样有自己的运动路线,但电子经常出现在一定区域。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①分层依据: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有的电子能量较低,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高;②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做分层排布。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3)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离核较近的电子层上,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依次类推;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电子层并不是在原子中真实存在的,是科学家为研究方便而划分出的。2.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各部分的意义如图所示(以氯原子为例)。书写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时需注意:核内(圆圈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各层(各弧线上)电子数的总和。3.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原子分类 最外层电子 结构的稳定性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举例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不稳定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 钠、镁等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氧、硫等稀有气体原子 8个(He为2个) 相对稳定 不易得失电子 相对稳定 氦、氖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如果只有一层,电子数是2)时,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结构,该类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是8(只有一层时不是2)时,则原子的结构不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1)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是8(如果只有一层,电子数是2)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2)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但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原子,如氢原子、氦原子等。(3)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知识点5:离子1.离子的定义及分类(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原子团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子按照一定的个数比组成的原子集团。一些带电的原子团在很多反应中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团又叫做根。常见带电的原子团有铵根离子(NH4+)、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硫酸根离子(SO42-)和碳酸根离子(CO32-)等。(2)离子的分类2.离子的形成(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2)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3.离子符号(1)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如Mg2+、O2-、SO42-等。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Na+、NH4+、Cl-等。(2)离子符号的意义①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离子、一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数量及电性。②数字的意义(3)常见的离子①阳离子:H+(氢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Fe3+(铁离子)、Fe2+(亚铁离子)、NH4+(铵根离子)等。②阴离子:Cl-(氯离子)、S2-(硫离子)、OH-(氢氧根离子)、CO32-(碳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等。4.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结构特点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带正电 带负电表示方法 如Na、Cl 如Na+、Mg2+ 如Cl-、S2-相互联系5、离子构成物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具体过程如下:由此可知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可直接构成物质。6.分子、原子、离子均可构成物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非金属原子构成的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如氮气、氧气等)和由不同种非金属原子构成的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等)。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属和某些固态非金属(如碳、硫等)的单质。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阳离子与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等)。对于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阴、阳离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知识点6:相对原子质量1.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质量 1.6726×10-27kg 1.6749×10-27kg 质子质量的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2)计算公式(3)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4)近似计算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2)碳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是6,但中子数有6、7、8等。这里说的“碳12原子”是指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简称碳12。【针对练习13】13.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B.铕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63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9D.铕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3【针对练习14】14.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①质子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质量几乎相等;④Na+比Na稳定。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针对练习15】15.下列关于S、S2-两种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核电荷数相同 B.质量几乎相等C.S2-比S更稳定 D.核外电子数相同【针对练习16】16.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硒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硒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外电子数为34 B.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C.相对原子质量为79g D.中子数为45【针对练习17】17.微观粒子虽然肉眼无法观察,但是他们确实存在,下列关于微观粒子说法正确的是A.不带电的微粒只有分子和原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不可再分C.在离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一定不相等 D.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针对练习18】18.原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死亡,被怀疑是“钋”中毒,钋是居里夫人发现的一种元素,钋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4,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10,下列有关钋元素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4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26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4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94【针对练习19】19.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B.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针对练习20】20.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它是氧分子获得1个或1个以上电子后形成的微粒。下列关于负氧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负氧离子停止运动 B.负氧离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C.负氧离子的化学性质与O2的不同 D.负氧离子与氧离子属于同种微粒【针对练习21】21.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8B.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C.钛原子易得 2 个电子形成阴离子D.第二层电子数为 8,故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针对练习22】22.下列认识和描述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离子、元素都能构成物质B.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针对练习23】23.请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可作确定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的质量为b克,一个X原子的质量为m克,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中子数比质子数多5个,则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为 ,该原子中的微粒总数为 个。核外电子数为 个。【针对练习24】24.在以下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将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原子 ② 原子核③质子 ④中子 ⑤电子(1)质量最小的粒子: ;(2)带正电荷的粒子: ;(3)带负电荷的粒子: ;(4)不显电性的粒子: ;(5)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针对练习25】25.请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化学符号或指定数字表示的意义:(1)5个氯离子: 。(2)2个铝离子: 。(3)Ca2+中数字“2”的意义: 。(4)画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 。(5)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针对练习26】26.用锶(Sr)等材料制成的原子钟精准度极高,常被用于卫星的精准计时。结合下图回答问题。已知:图2是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 。(2)图2中x= 。(3)图3中与锶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下同),A~D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的是 ,B和D形成的物质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离子”)。(4)若E中X=8,写出该粒子的符号 。(5)若某元素的阴离子X-核外有36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80,则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针对练习27】27.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图为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图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序号);②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 (填“阴”或“阳”)离子;③C中x的值是 ;(2)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针对练习28】28.计算(1)标准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核电荷数为11,其中子数是 ,其电子数是 。(2)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5.146×10-26kg。求: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写出对应的计算过程,结果保留整数)知识点7:元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分子和氧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的种类(1)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不同。(2)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有的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如氧气(O2)、氮气(N2)等,有的物质组成中有多种元素,如高锰酸钾(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3)同种元素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物质中,如水和二氧化碳中都含有氧元素;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如氧气和臭氧(O3)均是由氧元素组成的。(1)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其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如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2)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水分子(H2O)和氖原子(Ne)都有10个质子,但二者不属于同种元素。3.元素的分类4.元素的性质(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通常,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有6个电子,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5.元素的存在(1)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2)生物细胞中含量(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3)空气中含量(体积分数)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4)海水中含量(质量分数)居前四位的元素:氧、氢、氯、钠。知识点8:元素与原子、物质组成的关系1.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 原子概念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 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适用范围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联系 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个体(即最小单位)元素用于宏观上描述物质的组成,一般用“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来描述;分子、原子和离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一般用“某物质是由什么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或“1个某分子由多少个某原子构成”来描述。即元素与物质宏观组成匹配,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微观构成匹配。知识点9: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规定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如Ca表示钙元素。2.元素符号的写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O、N等。(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Na、Cl、He等。3.元素符号的意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可表示这种物质。(2)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3)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4)举例①Cu:表示铜元素,铜这种物质,1个铜原子;②N: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③3N表示3个氮原子。知识点10: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已知的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数值上等于核电荷数)从小至大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所得的表叫元素周期表。(2)原子序数: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每一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一格,每一格均包含如图所示内容:横行(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纵行(族)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元素周期表上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分区,并标上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如半导体材料、农药、催化剂等)。(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2)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具体体现。【针对练习29】29.下列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是A.氯气 B.氯化钠 C.二氧化碳 D.水银【针对练习30】30.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这里的“锌”是指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针对练习31】31.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近十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关于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B.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gC.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1 D.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针对练习32】32.已知X和Y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7和18,下列关于X和Y的说法正确的是A.X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C.Y原子可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D.X是氮元素,Y是氖元素【针对练习33】33.下图为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原子不带电荷,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B.钠原子与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相等C.钠原子与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D.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数形成阳离子,而钠离子已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针对练习34】34.下列符号,既有微观含义又有宏观含义的是A.2N B.F C.Zn D.6Mg【针对练习35】35.请用化学符号填空。(1)三个氢原子 。(2)+2价的镁元素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4)三个铁离子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 。(6)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由 构成。(7)“嫦娥五号”发动机的推进剂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针对练习36】36.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如图是几种常见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氧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其相对原子质量 ;(2)在A、B、C、D四种粒子中,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3)C、D粒子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填字母序号) ,D粒子中X= 。(4)B粒子所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5)若A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则该粒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为 。【针对练习37】3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图1是铈元素的身份信息;图2是元素周期表前18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围形,图中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图3为2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由图1可知,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思考,图2中3号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圈的原因是 。(3)图3中A为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为 。(4)图3中B为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与11~18号元素中 (填元素符号)化学性质相似。【针对练习38】38.如图是一部分的元素周期表,图1、图2是某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2)图1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在周期表①②③序号中的位置 。(3)图2是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在周期表与氟元素同一纵列,两者原子结构相似,由此推断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周期表中由原子序数为6,8,11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详解】A、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C、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2.A【详解】A、春天公园里柳絮纷飞,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解释错误。B、氮气不如氯气活泼,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解释正确。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气体的体积增大,解释正确。D、一滴水大约有1.6×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解释正确。故选:A。3.C【详解】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墙内的花开后具有花香味的物质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到墙外人的鼻孔处,使人闻到香味,此选项正确;B.酒和醋的酿造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此选项正确;C.水变为水蒸气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此选项错误;D.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此选项正确;故选C。4.B【详解】A、人们能闻到茶香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A错误;B、分子在不断运动,茶叶中含有的香气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叶的香味。故B正确;C、人们能够闻到茶香,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C错误;D、人们能够闻到茶香,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关。故D错误。故选B。5.C【详解】A、由图可知,该反应是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选项正确;B、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则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选项正确;C、水由水分子构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选项错误;D、由图可知,该反应中水分子被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两两自相组合构成氢分子,同时氧原子两两自相组合构成氧分子,即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选项正确,故选C。6.B【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可知,该反应为甲烷和水在催化剂催化作用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详解】A、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由分析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看出,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B、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故B正确;C、由分析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看出,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反应前是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反应后是一氧化碳分子和氢分子)、原子种类不变,故C错误;D、由分析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看出,该反应生成物中的一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个数比为1:3,故D错误。故选B。7.B【详解】A、据图可知,水是水分子构成的。A不正确;B、据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水是水分子构成的,生成物氢气是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氧分子构成的。即该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由分子构成的。B正确;C、据图可知,该反应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没有改变,所以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没有改变。C不正确;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不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8.(1)①③⑤⑥⑧(2)C(3)H2(4)原子(5)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详解】(1)纯净物是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①氦气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②洁净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组成,属于混合物;③氯酸钾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④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固体由锰酸钾、二氧化锰这2种物质,属于混合物;⑤液态氧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⑥五氧化二磷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⑦澄清石灰水由水和氢氧化钙组成,属于混合物;⑧冰水混合物由水这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填:①③⑤⑥⑧;(2)混合物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指只有一种分子构成;A.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A不符合题意;B. 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B不符合题意;C.有3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C符合题意;D.只含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填:C;(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H2O和大部分气体;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固体。氢气H2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H2,故填:H2;(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H2O和大部分气体;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非金属固体。金属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填:原子;(5)在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9.(1) 酚酞溶液变红色 不断运动的(2) 温度 湿衣服在阳光下会很快变干(3)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实验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比较A、B图,在127℃时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27℃,故得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生活事例:如湿衣服在阳光下会很快变干等;(3)丁烷气体的分子间间隔大,容易被压缩,则填: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10.(1) A 分子(2) 化合反应原子(3) 变小降低物理【详解】(1)由图可知,A中含有多种分子,B、C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则A属于混合物;由图可知,图中所有的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2)变化①为多种分子变成一种分子的过程,属于化合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则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为原子。(3)由图可知,由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均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由图可知,变化③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属于物理变化。11. 滤纸变红 A烧杯内溶液变为红色,B烧杯中没有变化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对照实验,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详解】(1)浓氨水呈弱碱性,易挥发,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会变红。实验中,浓氨水挥发,遇到浸泡过酚酞溶液的滤纸后,滤纸变红;(2)浓氨水挥发后,分子在大烧杯中不断运动,遇到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后,酚酞溶液变红,而分子仅在大烧杯下的密闭环境中运动,所以B烧杯中没有明显变化,实验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在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进行对照实验,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12.(1)大(2)C(3)小(4) 节约药品或利于环境保护 加热浓氨水的试管(5)体积【详解】(1)微粒之间存在间隔,而气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比较大,而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微粒之间的间隔则较小,所以气态物质较易被压缩,而液态和固态物质较难被压缩,通过对水和空气的挤压,可以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不容易被压缩,从而证明了气体分子间隔比液体分子间隔大;(2)根据图Ⅱ中的实验,观察到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浓氨水的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综上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但不能说明氨分子质量很小,故选C;(3)氨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实验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先运动到a处,所以先看到a处的棉花团变为红色,据此推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4)针对图Ⅱ实验进行改进后如图IV,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进入空气造成污染,改进后使用密闭装置进行实验,避免造成污染,同时采用试管盛装药品,节约药品用量;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可对浓氨水加热,提高温度,利于快速观察实验现象;(5)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其中氮气可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13.D【详解】A、铕元素原子的质量是指实际质量,其单位一般是克,在该题中无法判断,不符合题意;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52-63=89,不符合题意;C、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其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也为63,不符合题意;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铕元素的核电荷数为63,其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也为63,符合题意。故选D。14.C【详解】①Na失去一个电子变为Na+,质子数没有改变,故①正确;②Na失去一个电子变为Na+,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核外电子数均发生改变,故②错误;③由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失去一个电子对质量影响很小,质量几乎相等,故③正确;④Na+具有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比Na稳定,故④正确;因此①③④正确,故选C。15.D【详解】A、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但是S、S2-两种粒子的质子数不发生改变,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说法正确;B、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忽略不计,因此S、S2-两种粒子的质量几乎相等,说法正确;C、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形成稳定结构,S2-比S更稳定,说法正确;D、硫原子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16,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也为16;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核外电子数为18个,说法错误;故选:D。16.C【详解】A、由图可知,核外电子数为:2+8+18+6=34,不符合题意;B、硒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不符合题意;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硒的质子数为34,则中子数=79-34=45,不符合题意。故选C。17.C【详解】A、不带电的微粒可以有分子、原子、中子等,故A说法错误;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也没有化学变化的限制,原子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B说法错误;C、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变为离子,因此在离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一定不相等,故C说法正确;D、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D说法错误;故选C。18.C【详解】A、钋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4,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10,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该原子的中子数=210-84=126,错误;B、钋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4,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84,错误;C、钋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4,根据原子中:电子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4,正确;D、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4,错误;故选C。19.D【详解】A、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错误;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但在其他条件下原子还可以再分,如核裂变,故错误;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错误;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正确。故选D。20.C【详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在不断运动,负氧离子不会停止运动,错误;B、负氧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负氧离子核内质子数<电子数,二者不相等,错误;C、负氧离子是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O2是不带电的分子,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正确;D、负氧离子为、氧离子为O2-,二者属于不同微粒,错误。故选C。21.B【详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n=22-2-8-2=1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则钛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该选项说法正确;C、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为8,则原子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22.C【详解】A、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错误;B、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有一个质子,所以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错误;C、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不带电,得到或失去电子后,一定会变成带电的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正确;D、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错误。故选C。23.(1)(2) 55 80 23【详解】(1)相对原子质量== ,故填:。(2)锰原子的质子数为25,中子数比质子数多5个,故中子数25+5=30,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5+30=55;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核外电子25,该原子中的微粒总数为25+25+30=80;故锰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变成了锰离子,核外电子数 ,则核外电子数为23。24.(1)⑤(2)②③##③②(3)⑤(4)①④##④①(5)①(6)①【详解】(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电子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所以质量最小的粒子是⑤电子;(2)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由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则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带电,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② 原子核和③质子;(3)根据上述分析,带负电荷的粒子是⑤电子;(4)根据上述分析,不显电性的粒子有①原子和④中子;(5)原子、分子、离子可构成物质,所以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①原子;(6)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所以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25.(1)5Cl-(2)2Al3+(3)1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4) (5)H2O【详解】(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氯离子表示为:Cl-,5个氯离子即5Cl-。故填:5Cl-。(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铝离子表示为:Al3+,2个铝离子即2Al3+。故填:2Al3+。(3)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因此Ca2+中“2”的意义: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4)硫是16号元素,硫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填: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水分子用H2O表示。故填:H2O。26.(1)原子(2)18(3) C BC 离子(4)O2-(5)10【详解】(1)原子结合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填:原子;(2)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38=2+8+x+8+2,x=18;(3)一般情况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与C均易失两个电子;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分析图示,则填:BC;B是钠原子、D是氯原子,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离子,形成氯化钠,则BD形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4)E中X=8,则核电荷数8小于核外电子数10,该微粒为带负电的阴离子,为氧离子,符号是O2-;(5)阴离子X-核外有36个电子,则X原子核外电子数是36-1=35,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中质子数=35,相对原子质量为80,中子数=80-35=45,则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45-35=10。27.(1) A 失去 阳 6(2)【详解】(1)①图中A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③在原子中,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C中的值是;(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8.(1) 12 11(2)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答: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详解】(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Na的中子数=23-11=12;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Na的核外电子数为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为:一个原子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详细计算过程见答案。29.B【分析】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详解】A、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水银是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30.A【详解】物质由元素组成,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这里的“锌”是指元素,而不是该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故选A。31.C【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锑,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1 ,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有51=2+8+18+18+x,则x=5,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32.A【详解】A、在原子中,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的核外电子数为7,核外电子排布为2、5,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B、结合前面分析,可知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Y的核外电子数为18,核外电子排布为2、8、8,不易得失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7号元素为氮元素,18号元素为氩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33.C【详解】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所带电荷与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故钠原子不带电荷,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后形成的,故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符合题意;B、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1=11,钠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8=10,故钠原子与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不相等,不符合题意;C、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均是11,故钠原子与钠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符合题意;D、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已经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不符合题意。故选C。34.BC【详解】元素符号: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一个原子,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有微观意义,表示几个原子。A、2N表示2个氮原子,只具有微观含义,故A不符合题意;B、F表示氟元素、1个氟原子,既有微观含义又有宏观含义,故B符合题意;C、Zn表示锌元素、1个锌原子,锌这种物质,既有微观含义又有宏观含义,故C符合题意;D、6Mg表示6个镁原子,只具有微观含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35.(1)3H(2)(3)H2O(4)3Fe3+(5)Al2O3(6)Na+、Cl-(7)【详解】(1)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故三个氢原子表示为:3H;(2)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在前,数字在后,+2价的镁元素表示为:;(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表示为:H2O;(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方标注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三个铁离子表示为:3Fe3+;(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氧化铝,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依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氧化铝表示为:Al2O3;(6)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填:Na+、Cl-;(7)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C2H8N2和N2O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2、H2O、CO2,符号表达式为:。36.(1) 8 16.00(2) B A、B(3) D 12(4)三(5)14【详解】(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序数,由元素周期表信息图可知氧原子的原子序数是8,则其核内质子数也为:8;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就是相对原子质量,故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2)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层就是最外层的为2)的结构为稳定结构,故在A、B、C、D四种粒子中,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是:B;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只有一个原子核,不包括原子团)属于同种元素。在A、B、C、D四种粒子中,A和B核内质子数都是13,故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和B;(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D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2+8+2=12,是镁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属于金属元素。故属于金属元素的是:D;X数值为质子数,故X=12;(4)判断粒子所属元素的周期,要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B粒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不是原子是阳离子,其所对应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3(A即是B粒子所对应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故B粒子所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5)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A粒子质子数为13,若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则中子数=27-13=14。37.(1) 140.1金属(2)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3)8(4)Mg【详解】(1)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1可知,铈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铈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140.1;金属。(2)图2中的信息分析可知第一圈的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层,第二圈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即位置的圈数与核外电子层数相等,所以图2中3号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圈的原因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故填: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3)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氧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变,则X的数值为8。故填:8。(4)由图2可知,元素位于的圈数与其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相等,20号元素是钙元素,由图3中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因此其位于第4圈,紧挨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钙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因此与12号元素镁紧挨;镁的元素符号为Mg,故填:Mg 。38.(1)二##2(2)①(3) 得到 Na2CO3【详解】(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氧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故填二;(2)图1中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6,根据原子结构中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可知,该元素原子序数为6,是碳元素,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ⅣA族,根据①②③的位置可知,碳元素位于①,故填①;(3)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氟元素原子结构与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最外层都只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容易得电子,由此可知,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故填得到;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6、8、11的三种元素分别是C、O、Na,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Na2CO3。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