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06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一、概念之间的关系
外延关系 类别 图示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 或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一般形式
特殊形式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二、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判断类型 结构式 主项(S) 谓项(P)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S是P 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S不是P 周延 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 有的S是P 不周延 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 有的S不是P 不周延 周延
单称肯定判断 这个S是P 周延 不周延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S不是P 周延 周延
提示:主项看量项,“全”“单”周,“特”不周;谓项看联项,“肯”不用,“否”后周。
三、复合判断的类型与真假
 项目类别    常用联结项 真 假 提示
联言判断 “并且”“既…… 又……”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等 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 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 全真则真,有假则假
相容选言判断 “或者……或者……” 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有真则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要么……要么……” 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独真为真,全真全假皆为假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如果……那么……”等 其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有前必有后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只有……才……”等 无前必无后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当且仅当……”等 “前”“后”“肯”“否”皆有效
一、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含义 推理规则 举例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换质法)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所以,所有金属都不是不导电的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换位法)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有些书法家是画家,所以,有些画家是书法家
2.三段论推理
含义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一般性规则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否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二、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推理方法 示例
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农村需要改革,城市也需要改革,所以,农村和城市都需要改革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既要防止“左”,也要防止“右”,主要是防止“左”
2.选言推理的及其方法
推理方法 示例
相容的选言推理 否定肯定式: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一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语法,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这个语句是合语法的,所以,这个语句错误,或是不合实际,或是不合逻辑(否定肯定式)
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①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一个哲学家要么是唯物主义者,要么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所以,黑格尔不是唯物主义者(肯定否定式)
3.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推理方法 示例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情况一: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天下雨了,地湿了。(前件真,后件一定真)情况二: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天没有下雨,地不湿。(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假)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情况一: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不满18周岁,所以,他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前件假,后件一定假)情况二: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以,他年满18周岁了(后件真,前件一定真)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某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2整除。这个数是偶数,所以,这个数能被2整除
三、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两个条件
(1)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2)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四、类比推理
1.类比推理的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2.提高类比推理可靠程度的要求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一、单选题
1.设A、B、D为任意三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D共同的属概念,四者关系如下图所示。E的属概念可能是A,可能是B,也可能是D,那么E( )

①是C,但不是图1中的A和B,违背排中律
②是C,同时又是图1中A和B,违背矛盾律
③是C,不是图2中的A和B,违背排中律
④是C,同时是图2中A和B,不违背矛盾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定义时,应避免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循环定义、否定形式、比喻定义、定义过宽或过窄。对以上各种错误定义举例正确的是( )
①循环定义: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
②比喻定义:教师职业是神圣的
③否定定义: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
④定义过宽: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下列判断中,属于关系判断的是( )
①中国与俄罗斯坚持不结盟、不对抗
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③中国在高铁以及超级计算机、“中国天眼”望远镜、量子技术等领域领先世界
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全称判断,断定一类事物全部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其形式是:"所有S是(不是)P"。下列属于全称判断的一组是( )
①一切客观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一些人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后没有症状
③所有宗教人物都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
④钱海军是新时代劳动模范的优秀代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3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时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对此判断推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
②运用该推理,人们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
③实现新年良好开局必须坚定信心、顽强拼搏
④以此为前提进行推理属于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考古学家发现的证据表明,(前提)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便怀有灵魂不死的信念。在旧石器墓地遗址中发现的衣服、工具和武器等随葬品,是有关灵魂不死信念的最早证据。据此,有学者认为,(结论)随葬衣服、工具、武器等物品,是为死者死后的灵魂准备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推理正确的是( )
①结论是否为真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假
②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结论的理由
③结论是否为真取决于思维的形式结构
④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的真假决定内容的真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下列属于正确的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是( )
①有些中国人吃西餐,所以,有些吃西餐的是中国人
②党外人士不是共产党员,所以,党外人士是非共产党员
③所有的动物都不是植物,所以,所有的植物都不是动物
④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所以,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下,青少年处于信息浪潮中,生活和思维方式呈现新特征,接受大量碎片化、浅表化的信息,这对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不利。这就需要通过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列判断与马克思观点意思表述一致的是( )
①只有能说服人,理论才彻底
②只有理论彻底,才能说服人
③只要不能说服人,理论就不彻底
④如果理论不彻底,那么就不能说服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当我们去爬山时,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往上爬,就觉得越冷。如果我们拿出温度计,就可以发现海拔往上升高100米,温度就能够下降0.6度。由此,人们得出结论:温度会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登山做好准备。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相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中能寻找不同之处
②两个互动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④这种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英国医生詹纳发现“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是受到挤牛奶的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启发。这一事例表明( )
①类比推理是必然推理
②事物属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③类比推理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前锋作用
④类比推理的科学性取决于推理结构的正确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二学生小明在学习《明确概念的方法》这一课程时,对明确内涵的方法没有弄明白,于是向同班同学小红请教。小红解释,定义就是通过下定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比如:人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小明听了小红的解释后更加糊涂了。
你知道为什么小明听了小红的讲解后,更加糊涂了吗?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辛、不懈探索开辟出的新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
西方近代化历程伴随着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近几十年来,又通过把重污染、高消耗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和资源压力。我国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将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结合起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向世界郑重承诺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彰显了大国的担当与胸怀。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努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得出“只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三段论推理时,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踊跃发言。下面是三位同学列举的三段论推理。
甲同学: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人民,所以,政府是为我服务的。
乙同学:审判员需要守法,张亮不是审判员,因此,张亮不需要守法。
丙同学: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李明是青年人,因此,李明是共青团员。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位同学列举的三段论推理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将下列判断分别进行换质、换位推理。
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②有些专家不是知识分子出身。
14.在鲁迅著的《华盖集》中,收录有《论辩的灵魂》一文。文中摘录的诡辩式言论中有这样一条:“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
(1)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从“甲生疮”和“你既然也生疮”,推出“你和甲一样”所犯的逻辑错误。
20世纪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2)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因此,“是C,但不是图1中的A和B”,违背了排中律,①正确。
②: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因此,“是C,同时又是图1中A和B”,违背了矛盾律,②正确。
③:图2为反对命题,不适用于排中律。“是C,不是图2中的A和B”,可以是图2中的D,因此该项没有犯逻辑错误,③错误。
④: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命题和反对命题。在图2中,A和B是反对关系,不能同时肯定A又肯定B,因此,“是C,同时是图2中A和B”,违背了矛盾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A
【详解】①:下定义时,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用被定义概念来说明,违反这条规则,就犯了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迷信的人就是相信鬼神的人,符合循环定义,①正确。
③: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没有揭示它是什么,鹅不是被称为鸡的家禽,符合否定定义,③正确。
②:“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这句话描述了教师职业的特征,并未给出定义,②错误。
④:“作家是指写诗歌的一类人”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B
【详解】①:中国与俄罗斯坚持不结盟、不对抗,断定的是中俄两国的关系,是关系判断,①正确。
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性质判断,②错误。
③:中国在高铁以及超级计算机、“中国天眼”望远镜、量子技术等领域领先世界,断定的是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关系判断,③正确。
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假言判断,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B
【详解】①③: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①3均属于全称判断,符合题意。
②:属于特称判断,不符合题意。
④:属于单称判断,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5.C
【详解】①: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①错误。
②:运用假言推理,人们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②正确。
③: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的基本规则,可以推出:实现新年良好开局必须坚定信心、顽强拼搏,③正确。
④:“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是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④错误。
故本题选C。
6.C
【详解】①:结论是否为真不仅受推理判断前提是否真实的影响,而且还受推理结构是否正确的影响,①错误。
②:推理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结论的理由,②正确。
③: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形式结构,③正确。
④:由前提推导结论,内容的真假决定前提的真假,④错误。
故本题选C。
7.B
【详解】①:主项“中国人”和谓项“吃西餐”在前提中都没有断定其全部的认识对象,是不周延的,换位后主项“吃西餐”和谓项“中国人”也没有断定其全部的认识对象,也都是不周延的,故①正确。
②:主项“党外人士”和谓项“共产党员”没有进行位置的互换,而是改变了联项和谓项,这属于性质判断换质推理,而不是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故②不选。
③:前提中主项“动物”和谓项“植物”都断定了其全部的认识对象,是周延的,换位后主项“植物”和谓项“动物”也都断定了全部的认识对象,是周延的,故③正确。
④:前提中主项“商品”断定了全部的认识对象,是周延的,前提中的谓项“劳动产品”没有断定其全部的认识对象,是不周延的,而换位置之后,主项“劳动产品”断定了全部的认识对象,是周延的,结论中的谓项“商品”没有断定其全部的认识对象,是不周延的,位置互换之后周延性发生了变化,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B。
8.B
【详解】材料中马克思的论述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其可以推知,“理论彻底,能说服人”,或者“不能说服人,理论一定不彻底”。
①:只有能说服人,理论才彻底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可以推知,“不能说服人,理论不彻底”,或者“理论彻底,能说服人”,①符合题意。
②:只有理论彻底,才能说服人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可以推知,“理论不彻底,不能说服人”,或者“能说服人,理论彻底”,②不合题意。
③:只要不能说服人,理论就不彻底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推知,“不能说服人,理论不彻底”,或者“理论彻底,能说服人”,③符合题意。
④:如果理论不彻底,那么就不能说服人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可以推知,“理论不彻底,不能说服人”,或者“能说服人,理论彻底”,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9.C
【详解】②③:材料列举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共变法的事例,两个互动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故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反映寻找相同之处,没有涉及从相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中能寻找不同之处,故①不选。
④:不完全归纳属于或然联系,而不一定是必然的,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0.C
【详解】②③:受到挤牛奶的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启发,这表明事物属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类比推理在科技创新中具有前锋作用,②③说法正确。
①: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①说法错误。
④:类比推理科学性不取决于推理结构的正确性,可以获取更多的类比根据等方法来提高其可靠程度,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1.①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明确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小红的解释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没有讲明如何明确内涵。
②明确外延我们可以通过划分法,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划分为若干小类。小红的举例“人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属于划分,是对人外延的一种划分,不是在解读定义。
【分析】背景素材:某校课堂实录
考点考查:明确概念的方法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从明确概念的方法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定义就是通过下定义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可联系教材知识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②:人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小明听了小红的解释后更加糊涂了→可联系教材知识明确内涵我们可以通过下定义;明确外延我们可以通过划分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2.不同意此观点。该判断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它要求“前件真后件一定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征和要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此观点应表述为“只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分析】背景素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
考点考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观点判断类,需要运用假言判断的知识,对该观点作出准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只要……就……→可联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规则。观点分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故该观点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3.(1)①甲同学犯了“四概念”的逻辑错误。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②乙同学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③丙同学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
(2)①换质: 一切知识都不是不来源于实践; 换位: 有些来源于实践的是知识。②换质: 有些专家是非知识分子出身; 换位: 不能换位。
【分析】背景材料:同学们学习三段论推理时,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考查知识:三段论;换质、换位推理的有关知识
考查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
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三位同学列举的三段论推理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本题有两小问,注意作答需要调用三段论的有关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犯的逻辑错误,并回答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人民,所以,政府是为我服务的→可联系“人民”这个概念在大前提中是集合概念,指的是全体,在小前提中是非集合概念,指的是个体,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四概念”的逻辑错误,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
关键词②:审判员需要守法,张亮不是审判员,因此,张亮不需要守法→可联系大项“守法”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了,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的规则;
关键词③: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李明是青年人,因此,李明是共青团员→可联系中项“青年人”在大小前提中均不周延,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这启示我们应该坚持“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规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将判断分别进行换质、换位推理。比较简单,可依据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可联系换质法就是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该判断属肯定判断,进行换质可变为否定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为“不来源于实践”,即一切知识都不是不来源于实践;可联系换位法就是改变主项、谓项的位置,把“来源于实践”与“一切知识”换位,即有些来源于实践的是知识。
关键词②:有些专家不是知识分子出身→可联系换质法就是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的知识,说明该判断属否定判断,换质后为肯定判断,谓项的矛盾概念为“非知识分子出身”,即有些专家是非知识分子出身;可联系“换位法就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得周延”的知识,说明该判断不能换位。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4.(1)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甲生疮与你也生疮前提的真实性没有得到论证,违背了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的规则。二是推理结构正确。这个三段论是非有效式的,“生疮”是不周延的,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即使“你”和“甲”在生疮方面是一样的,也不能说明二者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如果由一点而概括全面,就犯了“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的错误。因此,诡辩者在这里用“一样”这个概念,是试图偷换概念。
(2)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只根据美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事实材料简单的得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一般性结论,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一旦发现相反情况,这种推理的结论就被推翻。应认真分析经济不景气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因果联系,提高这个推理的可靠程度。
②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美日韩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大国,由此推理出我国部分省市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这是类比推理。提高这个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确认美日韩和我国部分省市的更多、更接近本质的相同属性,避免仅仅根据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在本质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机械类比”逻辑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论辩的灵魂》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考点考查:三段论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逻辑错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甲生疮”和“你既然也生疮”→可联系做为前提的论断必须是真实的,该前提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无法必然推出结论;
关键词②:“甲生疮”和“你既然也生疮”,推出“你和甲一样”→可联系三段论的逻辑规则,中项生疮并不是周延的,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同时“你”和甲自身在生疮方一样,无法推出“你”和甲一样,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式。。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日本韩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得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可联系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②: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美日韩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大国,由此推理出我国部分省市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可联系类比推理,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