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政治寒假精品课(统编版必修3):第11讲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明确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基础知识】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3)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1)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3)意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基本形式: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5)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6)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7)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原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凭借形式以言代法、以权正法、徇私枉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考点剖析】考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说文解字》对“律”的解释是:“律,均布也。”均布,是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仪器。把法律一词中的“律”字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人们必须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材料主要说明了法( )A.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B.具有普遍的约束力C.体现了全体公民的意志 D.专门规范被统治阶级的行为考点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下列有关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中,三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②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③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④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社会基础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考点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3.公交地铁霸座、遛狗不拴绳、共享单车乱停放等不文明行为将被规范,并受到相应惩处。2019年11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提请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② 该条例须经市人大代表审议并通过——人大代表行使立法权③ 开展一次为期20天的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为立法提供民意参考 ④ 条例通过后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开展联合惩戒——依法执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真题、模拟演练】4.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下列原则( )A.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B.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C.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D.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国务院任命的25个部门和单位的28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这体现了( )①完善政府内外监督体系 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③政府机关落实依法执政 ④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法者,治之端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全社会都要树立法治思想。下列表述符合法治思想的是( )①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④治国之道,唯在举贤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十年磨一剑”,历经了3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建设,2021年2月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正式开通!数据库收录了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17693件,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主要的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的公共产品。我国重视法律法规数据库的建设( )①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③是顺应时代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④表明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8.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统一 ④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将自然人的权利保护置于中心位置,从保护未成年人、胎儿利益,规范权利的行使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倡导文明观念,贯彻诚信原则,褒扬友善品格,弘扬良好社会风尚。由此可见《解释》的发布( )①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场,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②彰显民法典强调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价值导向③有利于发挥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作用,确保法律统一正确适用④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2021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数据安全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新修订的军事设施保护法、关于修改安全生产法的决定、印花税法、反外国制裁法,会议通过的法律将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表明(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②社会主义法律得到有效实施与普遍遵守③多项法律出台,切实提高了法律的质量④我国立法工作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呈现覆盖广、数量多的特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习近平在《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一文中,就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十六字要求,即“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对此要求理解正确的是( )①领导立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②保证执法——党和政府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共同行使行政执法权③支持司法——党支持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健全司法权力制度安排④带头守法——党引导公民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法律意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过关检测】1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下列对我国法律体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体系中的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②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 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使我国所有领域的各项生活都有法可依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4.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说明( )①还不起债的平民是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②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③奴隶制法律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效工具④罗马统治者被迫改善奴隶的处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曾说,“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人类所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C.法律平衡了人们之间的权益,以理性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D.法治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途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16.西方有法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官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以法律为根据,增强裁判的程序公正,实现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下列对公正司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用结果的公正实现程序的公正 ②要做到平等和正当、公平和正义 ③裁判结果合法合理 ④审判以道德为标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7.群众关注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司法机关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环保部门重罚违法典型案件,监管机构加强食品药品领域稽查执法……法治让人民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这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8.“‘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法治道路的选择也自然如此。这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③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9.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下列关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②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④依法治国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行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标志性成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2008年开始,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由“常见”走向“常态”。人大立法从2005年7月第一次网上公开、2 249名网友对物权法草案提出9 605条意见,到2019年11月1日,司法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与时俱进的历程。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四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致富、法治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和要求,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因家,关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材料二 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家庭教育领域的专门立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将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1)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结合材料二,有人认为,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充分说明要用法治代替德治。请运用《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A:材料主要体现了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B:材料对法律的定义强调了法律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现了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故B符合题意。C: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全体公民,故C说法错误。D: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法律只规范被统治阶级的行为的说法错误,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D【详解】①: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①错误。②④: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打造整个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社会基础,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法治的普遍信仰,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②④正确。③:只有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群众才会发自内心地崇尚和拥护法治,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打牢群众基础,③错误。故本题选D。3.A【详解】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持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①正确。②:该条例须经市人大代表审议并通过,这表明人大代表行使审议表决权,而不是行使立法权。因为立法权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不是人大代表的权利,②错误。③:开展一次为期20天的促进文明行为社会问卷调查,这体现了收集民意为立法提供民意参考,③正确。④:条例通过后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开展联合惩戒,体现了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而不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④错误。故本题选A。4.C【详解】AB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面对社会问题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故ABD不选。C:材料中指出“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说明国家通过政策鼓励互相帮助,故C正确。故本题选C。5.C【详解】②④:国务院的部门单位领导人依法进行宪法宣示,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表现,强化法治是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事实不涉及完善政府内外监督体系,①与题意无关。③: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政府依法行政,③错误。故本题选C。6.B【详解】①“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执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强大,执行法律的人不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衰弱,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符合题目中的法治思想,①正确。②:该选项意思是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强调百姓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②。③:“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意思是做官执法,都要严守法规,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法大于情,法大于亲,符合题目中的法治思想,③正确。④:该选项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排除④。故本题选B。7.D【详解】②③: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主要的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的公共产品,阐释了国家治理层面,保障公民权益层面的意义,有利于保障最真实的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不涉及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材料中我国重视法律法规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无关,排除①。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④错误。故本题选D。8.B【详解】①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善”即为德治、“法”即为法治,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治国理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统一”只强调了法治,未涉及德治,不全面,②③排除。故本题选B。9.B【详解】①: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将自然人的权利保护置于中心位置,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场,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①正确。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②错误。③:“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作用”表述有误,③错误。④:《解释》倡导文明观念,贯彻诚信原则,褒扬友善品格,表明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④正确。故本题选B。10.B【详解】①:我国通过系列法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①正确。②:“社会主义法律得到有效实施与普遍遵守”这一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只涉及立法,未涉及执法和守法,②错误。③:多项法律出台,不代表法律的质量得以提高,③错误。④:多项法律出台,说明我国立法工作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呈现覆盖面广、数量多的特点,④正确。故本题选B。11.A【详解】②:党不属于执法机关,不参与执法。②说法错误。④:党员发挥模范作用,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党的做法,①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2.A【详解】①:题干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这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①符合题意。②: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错误。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③正确。④:依法治国要求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而不是只针对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并且这也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的。④排除。故本题选A。13.B【详解】②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目前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②③符合题意。①: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既包括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制度,也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①错误。 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不等于我国所有领域的各项生活都有法可依,④错误。故本题选B。14.B【详解】①③: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说明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还不起债的平民是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奴隶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排除②。④:本题强调法律规定还不起债的债务人是奴隶的重要来源,没有体现罗马统治者被迫改善奴隶的处境,排除④。故本题选B。15.A【详解】A: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律不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A错误,符合题意。BCD: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这说明人类所发明的“法律”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设定了公平规则,平衡了人们之间的权益,以理性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途径,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BCD均是正确的,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16.C【详解】①:颠倒了程序与结果的关系,①错误。②③:实现司法公正,要做到平等和正当、公平和正义,裁判结果合法合理,②③正确。④:审判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量,④错误。故本题选C。17.B【详解】①④:题干旨在说明我国法治建设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未涉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涉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①④不符合题意。②③:材料中“群众关注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8.A【详解】①②:习近平总书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主要强调要根据本国国情和本国的实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题干旨在强调法治道路需要符合国情,未涉及要从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没有体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9.C【详解】②: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②说法错误。④: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坚持依法执政,不是依法行政,④说法错误。①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20.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等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立法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大立法公开征求意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按照立法程序制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详解】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解答本题注意审读设问限定的知识和要求,然后阅读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获取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加强立法和征求意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有效信息,由此链接到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点睛】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21.(1)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法治致富,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凭借形式以言代法、以权正法、徇私枉法。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2)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②道德具有教化作用,通过弘扬家庭美德教育孩子,可以引导父母正确的开展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和提升。③法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将法治融入家庭教育有利干规范父母家庭教育的行为;有利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④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从而把家庭经营成温馨有爱的地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分析】背景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考点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键词②:坚持法治致富建设→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键词③:坚持法治社会建设→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社会成员共同遵法、守法;关键词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离不开文化的作用,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关键词⑤:依法治国关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联系教材知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评析类主观题,注意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需要调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家庭教育由传统德治模式向法治驱动、德治为主新模式迭代升级→可联系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键词②:为家庭教育专门立法→可联系法治的教育功能;关键词③:将“家事”上升为“国事”→可联系在法治的引领下,更好发挥德治。最后,得出该观点是错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