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庄子》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21 《庄子》二则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用力鼓动翅膀)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B.固不知子矣(固然) 请循其本(追溯)
C.志怪者也(记载) 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D.全矣(全面) 其翼若垂天之云(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正色邪
B.天之苍苍 子之不知鱼之乐
C.亦若是则已矣 是鱼之乐也
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子固非鱼也 D.我知之濠上也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南冥/者,天/池也
6.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7.下列对《北冥有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的鲲、鹏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让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
B.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鸟在天空飞翔,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
C.文中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8.下列对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B.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游玩之人愉悦的心情。
C.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相同的生活情趣。
D.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迁移到外物上,从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化抽象事理于具体艺术形象之中,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逍遥游》)
[乙]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①其柱,不知远去②。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③植鬣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⑤过而攫⑥之,磔⑦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选自《苏轼文集》)
[注]①触:碰,撞。②去:离开。③颊:面颊,这里指鱼腮。④鬣(liè):鱼类颔旁的鳍。⑤鸢(yuān):鸟名。鹰,俗名老鹰。⑥攫(jué):禽兽用爪抓取。⑦磔(zhé):原指分裂牲畜肢体举行祭祀,此指撕裂。
10.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怒而飞    
(2)去以六月息者也    
11.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译文:
12.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13. [甲]、[乙]两文都是在说明道理,但采用的方法、说明的道理却不相同,请结合文段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①,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鸱④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 ①鹓(yuān chú):传说与凤凰同类的鸟。②练实:竹实。③醴(lǐ)泉:甘美的泉水。④鸱(chī):猫头鹰。⑤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14.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知鱼之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惠子相梁 眈眈相向
C.非梧桐不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非练实不食 食不甘味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
16.[乙]文中,庄子借鸱与鹓的故事对惠子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请尝试写出庄子的潜台词。
[小贴士]潜台词是指不明说的言外之意。
答:
17.口语交际中有很多应对技巧,如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言此及彼等,[甲]文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运用了哪种应对技巧?是怎样运用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
答案全解全析
1. 答案 D  句中的“全”应解释为“完全,完备”。
2. 答案 B A.代词,代指“鹏(的)”;连词,表示选择。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代词,这样;表判断。D.介词,到;介词,在。
3. 答案 A 冥,同“溟”,海。
4. 答案 A A.知:知道。B.下:名词作状语,从天空往下。C.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D.怒:形容词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5. 答案 A B.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 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 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南冥/者,天池/也。
6. 答案 B 虽然是“……者也”的形式,但它并不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倒装句。
7. 答案 D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海水运动”,不是指航海运输。
8. 答案 C 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不同的生活情趣。
9. 答案 C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10.答案 (1)鸟类虫类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 (2)凭借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课内文言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解释词语。
11.答案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解析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重点词: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12.答案 作者笔下的“鹏”是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大鹏形象的理解。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鹏”硕大无比;根据“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力大无穷,善借长风;根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鹏”志存高远。
13.答案 [甲]文借物说理。大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一定的条件,其活动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性”的道理。[乙]文借事说理。借河豚撞柱不知反思,反而迁怒于柱子,最后死去的故事,告诫人们遇事不要迁怒于他人,而要先从自身查找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从[甲]文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鹏”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迁徙到南海,“野马”“尘埃”也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这是运用了借物说理的方法,说明了万物运行都要有所凭借,都有局限性。从[乙]文的“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可知,河豚游动撞到柱子却不知道反思,反而迁怒于柱子,最后丢掉了性命,作者借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反省,不能一味迁怒于他人,运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
[参考译文]
[乙]河里的鱼类中,有一种叫作河豚。(河豚)在桥柱之间游动,撞到了桥柱上,却不知道离桥柱远一点儿。它为柱子撞到了自己而大怒,气得两腮张开,鱼鳍竖起,因发怒而鼓起肚子漂浮到水面上,好长时间没有活动。一只老鹰飞过,抓住了它,撕开它的肚子,把它吃了。喜好游动却不知道停止,因为游动而撞到东西,却不知道归罪于自己,反而胡乱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老鹰)撕开肚子死去,这是多么可悲啊!
14. 答案 D A.怎么;安逸。B.当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止息;阻止。D.两个都是“吃”的意思。
15.答案 (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代替你的相位。”
解析 (1)句重点词:固,本来;全,完全、完备。(2)句重点词:或,有人;谓,告诉;代,代替。
16.答案 (示例)我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相,你害怕自己的相位受到威胁的样子,像极了庸俗的鸱。
解析 根据[小贴士]和选文内容可知,庄子自比为“鹓”,将惠子比作“鸱”,将相位比作“腐鼠”,鹓不屑于捕食腐鼠,表明庄子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相。因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言外之意是:我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相,你害怕自己的相位受到威胁的样子,像极了庸俗的鸱。
17.答案 [甲]文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运用了“巧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换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应对惠子的质疑。
解析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及应对技巧的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和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低头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庄子认为这是鱼儿的快乐,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换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应对惠子的质疑,这就是应对技巧中的“巧换概念”。
[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代替你的相位。”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它吗?那鹓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止息,不是竹实就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起头看着鹓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