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社会现象类1.根据要求写作。我们往往厌恶社会缺乏诚信、不讲规则……可是自己或身边熟人弄虚作假、钻规则空子、寻关系开后门,我们却不以为意……这种现象时时发生在我们身边,对此你有何认识与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补”是修补,是对物质破损残缺的修理、弥补,以前物质匮乏,东西破损都含不得丢弃,想尽办法去“修补”。文学作品里面,女娲耗尽力气“补天”,晴雯耗尽力气“补裘”,无论是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是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仿佛生命无怨无悔,要修补破损残缺,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 针对上面的现象和言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写一少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①不得抄袭、套作。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光盘”以前你可能认为是VCD,但现在“光盘”成了社会上的热点词语,有了新的含义,就是每次用餐不浪费,不剩饭菜。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可学校里的食物浪费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为此,请你写一封信给全校同学,号召他们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光盘”行动,从我做起。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每年高考,都有不少家长用各种方式给孩子鼓劲。讨口彩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今年的讨口彩则更是花样翻新,光是一家网店统计,“旗开得胜”旗袍销量同比增长179.54%,考生们和爸爸们的“标配”则是身穿冠军和对勾衫,脚踩李宁鞋。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盲目从众,甚至是宣扬迷信思想;有人认为送考之际迷信成风,和高考科学取士的宗旨相悖;有人认为这是特殊时期的某种特定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并不能据此就断定父母们缺乏科学精神。作为刚上高一的一名学子,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当你高考时,你希望父母们如何陪考?班级准备对此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往往厌恶社会缺失诚信、不讲规则……可是自己或熟人弄虚作假,钻规则空子,我们却不以为意。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适时出现,见怪不怪。可是真的深入思考,却分明看见我们内心“私利”过于占先这一实质。如欲改变现状,还是要贯彻圣人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真的厌恶社会缺失诚信和规则,其原因是我们内心充满焦虑,生怕在无序社会状态下被别人抢了先机,得了便宜。那句在网上飞速流传的“我爸是李刚”就是草根对特权利益阶层的倒逼,一时间排山倒海啊,即使李刚站出来面对镜头向全国人民赔礼道歉也难以平息网民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其实是在焦虑中呼唤公平公正。可当我们自己或者熟人偶尔拥有某些特殊机会,或者通过某些特殊手段也可以沾些便宜的时候,我们心中渴望的“诚信”、“规则”和“公平、公正”迅速弱化、迅速淡出,“私利”二字占满脑屏。两种情况,两种表现,殊途同归,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原因:私心严重,目光短浅。一时一事的私利满足,轻易便使我们忘怀了对“诚信”、“规则”的呼唤,化用韩愈的话语:小得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对别人,用马列主义标准去要求;对自己却以自由主义标准去放任。这样的分列人格如果任其蔓延,蔚然成风,我们的社会如何文明进步?我们内心呼唤的“诚信”、“规则”、“公平”、“公正”岂非永远都是海市蜃楼?因而我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尝试回到传统,用儒家推己及人的理念安身立命,建设家园。我们自己不希望社会缺失诚信,不讲规则,那就只有从自己做起,从日常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为吃点眼前小亏而焦虑着急,不必处心积虑钻空子托门子破坏规矩。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能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并在言行中落实,我们的家园是不是会更加平和安详?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文明和谐?王家卫曾言:“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那些不以为意的弄虚作假、钻规则空子等等鼠目寸光的恶习可以休矣;关于“诚信”、“规则”的呼唤和追求,真的需要放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一个格局境界中去坚持,决不能轻言放弃。须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材料首先指出我们“往往厌恶社会缺乏诚信、不讲规则”,然后语意一转,指出我们对待自己或身边熟人弄虚作假、钻规则空子、寻关系开后门的态度却是“不以为意”。针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考生可以思考两种不同态度产生的根源,指出这其实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在作祟;也可以呼吁人们要用相同的尺子衡量自己与他人做事的准则,不可因为“利己”而丧失做事的原则;当然,考生也可论证缺乏诚信、不讲规则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呼吁人人都讲究诚信、讲求规则。立意:①不能因为自私自利之心而忽视规则;②不讲规则的行为要不得;③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④人人都要讲究诚信、讲求规则。素材:1.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准备进行军事改革,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效仿少数民族,将乘坐战车改为直接乘坐马匹,将士兵上战场所着长袍改为不影响动作的短衣,以增加机动性,这一改革却遭到当朝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认为效仿蛮族,有失体统。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结果赵国的骑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使赵国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赵武灵王可算是打破传统,不守规则了,可他却赢得了国家的强大。2.决战前昔,拿破仑将三分之一的部队交给格鲁希元帅追击普鲁士。格鲁希元帅一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对皇帝的话惟命是从。结果决战之际,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与威灵顿的英军在滑铁卢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得双方都焦头烂额,无力再战之时,只要格鲁希在听到决战的枪声后放弃追击,策马赶往战场,滑铁卢之役也非今天的面貌了。可格鲁希对这三个小时的路程犹豫了一下,决定遵守皇帝谕旨,继续追击。拿破仑终于在无边的等待中输了战争,纵使格鲁希在失败后表现出一切英雄的品质也回天乏术。格鲁希遵守了规则,遵守了皇帝的谕旨,可他输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了滑铁卢的罪人。3.爱迪生有一次将一个形状很不规则的灯泡交给一位平日里非常恃才自傲的研究人员,请他准确地算出灯泡的容积。那人随手接过灯泡轻飘飘地说;“太简单了”两个小时过后,爱迪生来问他答案,只见他桌子上到处是公式,但算了半天却还没有一个结果。爱迪生就拿起一杯水倒满灯泡,然后将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中,灯泡的容积就被轻而易举地显示了出来……这个事例中,爱迪生打破了规则,放弃了几何这一种愚蠢的办法,才得以正确地球出这个问题的答案。4.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大火发生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定,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了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灾难过后,这本书成了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谢,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对此,很多人表示用规则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让校规看守哈佛的理念,也许是哈佛作为一所私立大学却创造无限辉煌而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结构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分析了我们厌恶社会缺失诚信和规则的原因,和我们自己做事缺失诚信和规则的原因,然后指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们内心“私利”过于占先,文章进而提出改变现状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整体来看,文章层次清晰,论证得当,后文恰当地引用王家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了主题。2.例文::修补心灵的漏洞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内心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就如再精密的电脑也得定期修复一般。因此,大智之人往往懂得修补内心的漏洞,最终迈向成功。一个人之所以不是与生俱来的完美,只因为总有那些或大或小内心漏洞的存在:或胆小懦弱,或自负自傲,或追名逐利……古往今来,不懂得自我修补终为其所困的人和事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惜项羽,明明威武雄霸,却不知修补内心优柔寡断的漏洞,终遗恨乌江;叹庞统,明明才高八斗,却内心急躁,恐人夺功终命丧落凤坡;哀洪秀全,明明势如破竹,却贪图享乐,平息不下内心膨胀的欲望,终将大业毁于一旦……以史为镜,我们该深知做大智之人修补内心漏洞的重要性。可有人不禁要说,这所谓修补内心漏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是的,不然,项羽等人英名盖世,又怎会成为悲剧人物?诚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嘴上说说那么容易,周遭环境总是给予“漏洞”壮大的力量,不然柯震东又怎会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抵不住内心自制力不够的漏洞而吸毒被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呢?自然也不会有周永康挣脱不了名利的诱惑而贪污受贿,遭人民唾弃。由此观之,我们无力改变充满诱惑的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大智之人,有意识地避免沉沦,对内心漏洞进行及时修补。然而,跌落在“漏洞”上而爬不起来的人,往往不是不明白“人无完人,需要完善”的道理,而是缺乏一心向善,修补漏洞的恒心和毅力。正如“星二代”张默因吸毒第二次被抓,他不可能不知道吸毒的危害,他缺的就是戒毒的恒心与毅力,缺的是戒毒的勇气和信念,内心的漏洞不及时修补,二次锒铛入狱就不足为奇了。就如郭沫若所说“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半途而废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圣人是靠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来的。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逐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然而他最终消除内心漏洞,靠的便是“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的恒心与毅力。孔孟之道“人非生而异也”,说的也是这道理。人生来并无差别,而最终有人成为圣人,受人敬仰,有人则遭人唾弃,就是因为前者懂得不断修补内心的漏洞,持之以恒,方成为更近乎完美之人。【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不是很难,认真审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发现其中的关键词“修补”。修补是修正补充的意思,本意是修理破损之物使之完好。但材料也谈到了“修补”的引申义,我们由“修补”不仅可以联想到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可以联想到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虽然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但我们可以修补心灵、修补感情、修补亲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美好,使人生变得越来越美丽。作文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无论采用哪种文体,都应以丰富的内容突显中心。参考立意:(1)“修补”人生的缺憾(2)“修补”心灵的漏洞(3)“修补”日渐迷失的心灵(4)“修补”亲情的漏洞,使之更加牢固可用素材:(1)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念“慎独”之经,常存“慎独”之心,严格自律,牢筑长堤,慧眼识别,自觉抵制,才能修补心灵“漏洞”。(2)良好心态、果敢品质、进取精神等是修补“残缺”的最好补丁。我们既不能对“残缺”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残缺”望而生畏。修补各种“漏洞”需要过程,也很困难。良好的心态,果敢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的“漏洞”就会从有到无,从而确保心灵系统的完美与纯净。(3)我们要善于反省与解剖,修补人生中的“残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残缺”,不断反省,自我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勇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匡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参考结构:本文题目是“修补心灵的漏洞”,最大的亮点就是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说理透彻。本文开篇引用俗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通过诠释,旗帜鲜明地亮出全文的观点,犹如高举起一面大旗在读者面前猎猎飘扬。正文部分正反对比,选材精当:作者先阐述了项羽、庞统、洪秀全等英名盖世人物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点明“做大智之人,修补内心漏洞的重要性”。接着,引今人柯震东、周永康之流指出修补内心漏洞的不易。然后从本质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跌落在“漏洞”上而爬不起来的人,是缺乏一心向善,修补漏洞的恒心和毅力,并举张默等人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具有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本文语言形象,说理透彻,全文在例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观点,而排比、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让文章极具文采,不仅化抽象为形象,更使说理透彻、明了。3.例文:“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亲爱的同学们:近日,随着全国主流媒体对“舌尖上的浪费”大加挞伐,一项倡导将盘中餐吃光、喝净、带走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得到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为此,我们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不能忘记全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我们倡议,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倡议,家庭餐桌上,倡议根据营养学合理搭配荤素菜比例,按需买菜、煮菜,以每顿饭家庭成员刚好吃完、吃饱为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棵菜。我们倡议,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点菜时,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实在吃不了,记得兜着走。剩饭要打包,减少奢侈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我们倡议,同学们既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参与“光盘行动”,用省下来的钱,多做好事,多做公益。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从今天午饭开始,让我们一起: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着走!加入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不妨就从参加“光盘行动”开始吧!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吃光盘中餐,今天不剩饭”。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期待您和您身边的人加入“光盘族”!提醒身边的人,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体现的是居民品质和责任。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学生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习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尚,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XX年XX月XX日XX【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性作为,围绕“光盘”展开。首先介绍了“光盘”的含义,而本材料重点介绍的是“光盘”的新的含义,“光盘”行动是针对“舌尖上的浪费”提出来的,并且这项行动正在全国兴起,并且得到了许多民众、餐饮业经营者、公益组织的热烈响应,可见大家都认识到“光盘行动”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是学校里的食物浪费现象依旧是屡见不鲜,要求写一封信给全校同学,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写作时内容要具体,可以谈“光盘行动”的意义,向同学提出号召,在“光盘行动”中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参考立意:1、“关盘行动”,从我做起2、拒绝“舌尖上的浪费”3、“光盘行动”,我在行动素材积累: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全校同学要从点滴做起,从餐饮开始,将口号变为行动,将行动化为习惯。在校就餐时,根据自己食量确定饭菜数量,做到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在家用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偏食,不扔剩饭剩菜。外出吃饭点菜时,不比阔气,不讲排场,确有剩菜,尽量打包。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合理安排膳食,不攀比浪费,不暴饮暴食。全校同学不但要争当勤俭节约的行动表率,更要做“光盘行动”的宣传使者,积极倡导节约文化,广泛宣传节约理念,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发动和监督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都参加到“光盘行动”中来,都来做一名“节约达人”。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通过小手牵大手,使同学们的节约习惯能延伸到校园外,让更多家长向浪费说不。2、我们倡议:弘扬文明之风,传播节俭之种,做“光盘行动”的推广者。通过短信、微博等传统或网络媒介宣传“光盘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光盘行动”、踊跃加入“光盘行动”,让节俭之风吹遍浙江省乃至全国的高校校园。我们倡议: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争做“光盘”达人,适当点餐,拒绝攀比,以“光盘”为荣,以“剩餐”为耻,实在吃不了的,也要“兜着走”。“光盘”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种厉行节约、倡导珍惜的生活态度。“光盘”不仅仅是形式,也是一种保护资源、健康时尚的生活习惯。让我们从今天起,文明就餐,珍惜粮食,爱护资源,做一个光荣的“光盘一族”吧!3、“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虽然每一位公民都知道这句话,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节约呢?无论大饭店还是小餐馆,客人散去后虽然杯盘狼藉,但盘子里的饭菜却剩下许多,甚至有些盘子里的菜点滴未动,看着这些剩余的饭菜,真的让人可惜。去饭店吃饭,吃多少点多少,争取做到人去盘空,既杜绝了浪费,又节省了开支,一举两得。人情排场是浪费的一大源头。中国人向来讲究“酒桌上谈事情,吃喝中建友情”,为了款待客人经常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很多人怕“光”了盘子“丢”了面子,导致“盛宴”变“剩宴”。民以食为天,文明就餐,珍惜粮食是对劳动的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济条件好了,勤俭节约依旧不能忘,老话说的好:“赚钱还需会节约”。就说富裕了,也不能忘了节约。让我们人人都来加入“光盘一族”,节约粮食从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做起。我光盘,我自豪。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我们不仅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层次分析:本文围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展开,首先说到实行“光盘”行动的原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了几条倡议,“光旁”行动从我们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最后总结全文。4.例文:与其高调炫爱,不如静定关怀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的主题班会,我想和大家谈谈高考那些事儿。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每到高考季,便是高三党踌躇满志,及锋而试的壮怀时刻。且不说莘莘学子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单是家有考生的家长们,便轰轰烈烈高调出场:旗开得胜旗袍,T恤衫,第一天开门红,第二天一路绿灯,手举葵花是“一举夺魁”,身穿马褂是“马到成功”,灰色和黄色是走向辉煌,各种奇葩讨口彩,令人目瞪口呆。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一概指斥为封建迷信,显然不符合事实;其中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跟风从众心理,但只要不太出格,也无可厚非;让我深深触动的是天下父母心。从这些家长超常规甚至略带疯狂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父母亲按捺不住的爱,无微不至无所不能。他们想陪你上战场,扬鞭走天涯;想看你鲜衣怒马,阅尽人间繁华;即使不能伴你走到底,也要把祝福和爱,大声喊出来,华丽丽炫给全世界。以爱之名的倾情付出,我们天生没有免疫力。但是如果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反思。首先,求神拜佛的迷信思想,古来即为先贤圣人所批驳。《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鲁迅先生也在内心鄙薄闰土的迷信与无知,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更让我们拨开云雾,看见迷信思想的无地自容。所以,拜夫子,跪文昌,烧高香,祈求逢考必过金榜题名,实在不过是求得一些心理安慰罢了。其次,现今这种“高考迷信”的产生与蓬勃生发,我以为,也与一些商家和媒体的宣传有关。商家逐利,媒体吸睛,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急迫的心情,不论是有意的推波助澜,还是无意的切中命脉,若不加理性的思考与引导,都可能导致社会风气的剑走偏锋,以致于盲目跟风,不当消费,舍本逐末,贻笑于人。当然,我们不能一味谴责商家或媒体,疯狂家长疯狂考试的背后,有一个岿然不动的教育体制。个别的迷信,我们可以容忍并寄希望于科学;暂时的盲从,我们可以待其冷却再理性引导;但如果是考生家长集体焦虑,社会全民谈考色变,我们就应当反思教育体制的诸多问题。一考定终生,独木桥上万马千军,这样的高考压力力重千钧,的确不是小民百姓单薄肩膀所能承受的。他们以花式讨口彩,寄托自己的希望与祝福,大约也是背水一战的无奈。静定而思,如果我们除了独木桥,还有鲜花与掌声的阳关道;如果我们除了高考,还有N+1种选择的围绕;如果每一种选择都公正阳光,可以抵达心中的彩虹与荣耀;那么,我们的妈妈,可能不会爱得这么焦躁而歇斯底里;我们的爸爸,可能会更加淡定同世界绅士式握手微笑;我们这些考生也不至于被太多的爱与学业压成了现实版范进,凄凉且悲壮;我们的社会也不会有这么多肤浅忐忑,衍生出这几十年惊人的“高考怪现状”。同学们,再有300多天就是我们的战场。到那时,在高考的聚光灯下,也会有万千目光属望。我希望我的陪考大军是这样的:妈妈可以穿“旗开得胜”,也可以不穿,但她不焦不躁,一边给我端上牛奶一边热热地说:孩子加油!爸爸会送我去考场,穿着他认为合适的衣裳,不怕堵车不会迟到,临走时举起拳头示意:拼过了就无怨无悔!而我,穿着心爱的校服,合体又舒服,轻松跨过警戒线,就像一只枝头上跳跃的鸟儿,不担心暴雨,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我相信的,不是树枝,不是命运,而是自己的翅膀。同学们,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我们承载着太多生命的责任与关爱,唯有从内到外强大自己,才不会在风中摇摆。对于那些仍然热衷于高考讨口彩的人们,我想说:与其祈求好运,不如掌握未来;与其高调炫爱,不如静定关怀。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所述现象来谈论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本次作文由材料和要求组成。材料部分共包括两段文字。第一段列举现象,即高考季家长用各种方式给孩子鼓劲,列举了各种翻新的讨口彩方式,如“旗开得胜”旗袍,如冠军和对勾衫,如李宁鞋;第二段针对现象列举三种观点,有的认为这是盲目从众,宣扬迷信思想,有的认为高考之际迷信成风和高考科学取士的宗旨相悖,有的认为这是特殊时期某种特定情感的表达,不能据此就断定父母们缺乏科学精神。前两种观点显然对材料列举的现象持反对态度,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来谈,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一现象是情感的表达,可以接受。考生写作的时候可以从这三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进行立意,也可以辩证进行立意。再看作文的要求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看出写作者是高三学生的身份,考生可以对上述材料来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谈明年高考自己希望父母如何陪考;而“班级准备对此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请写一篇发言稿”则是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也就是说要作为班级主题班会的发言稿,所以考生还要关注发言稿的格式以及要求,如开头要有称呼,要观点明确,要条理清晰,要语言简洁明快。【立意】(1)穿着旗袍陪考,真的好吗?(2)真正的支持应该是学习过程的陪伴沟通交流;(3)与其高调炫爱,不如静定关怀。【素材】1.高考,是国家取才之道,选的是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人文工作者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拥有科学精神是成才第一要素,也是五四以来百余年志士仁人锲而不舍的呐喊和追求。送考之际迷信成风,岂非和科学取士宗旨相悖?又是甘蔗香蕉,又是天王地虎,不知今后会不会乌龟都要亮相——独占鳌头么……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考场外的这类情形恰恰暴露了科学普及的短板。两翼无法平衡,如何高飞远扬?3.眼下的高考,正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我国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恢复高考之际的5%,攀升到2019年的80%左右。40余年翻了近16倍。从前,经由高考淬火而出的人才,正奋力支撑着不断创造奇迹的中国。不曾有过旗袍妈妈相送,也不曾目睹香蕉甘蔗的他们,照样创造辉煌,万马奔腾。而今,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们面对高考的如履薄冰,体谅对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望。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遂了家长心愿,“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但是要看到,即便高考失手,还有职业教育托底。李克强总理就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希望成为中国制造的“卓越雕塑师”,让中国制造不仅物美价廉,更要品质卓越——人才未必尽出于高校。【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能明确表达观点的标题,如“与其高调炫爱,不如静定关怀”;然后开篇列举现象,并对此作出评价;接着对此种现象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最后联系现实,表达自己的希望,并再次点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