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讲机械运动(人教版)(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一讲机械运动(人教版)(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 1 课时 机械运动
D
基础检测
1.(RJ教材改编)如题1图所示,运水稻的车辆和联合收割机以同速度
向同一方向前进。小金判断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
A. 未收割的水稻
B. 地面
C. 联合收割机
D. 运水稻的车辆
题1图
基础检测
A
2.下列s-t图象中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基础检测
3.下列关于误差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 发现测量数据相差太大可修改数据,这样做是为了减小误差
C. 测量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分度值后多估读几位的方法
D. 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仪器将进一步改进,但误差还是不能被消除
D
基础检测
B
大盘
4.(2022湖北十堰改编)如题4图甲中刻度尺读数方式正确的是 (选填“A”或“B”),如图乙停表中表示秒针示数的是 (选填“小盘”或“大盘”)。
基础检测
1
3.85
5.(2022广东)如题5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物体的长度为 cm。
题5图
基础检测
运动
0.25
5
6.“智能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具有计步统计、能量消耗统计和心脏监测等功能。如题6图甲所示,某佩戴者在操场上进行慢跑锻炼,智能
甲 乙
题6图
手表记录情况如图乙所示,某佩戴者在操场上进行慢跑锻炼,智能手表记录情况如图乙所示。慢跑过程中,以水平地面为参照物,智能运动手环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运动时间为 h,慢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2022辽宁营口)下列物体长度最接近20 cm的是 ( )
A. 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 B. 课桌的高度
C. 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 D. 一枚1元硬币的直径
C
1.2 精练过考点
C
2.小明用刻度尺对一块橡皮做了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 ( )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7.57
3.(2022山东枣庄改编)小华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了5次正确测量,记录数据分别为17.59 cm、17.57 cm、17.56 cm、17.57 cm、17.56 cm,则该铅笔的长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或 5)
1.20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85
0.10
4. 如题4图甲中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cm;图乙中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cm;图丙中,将粗细均匀的细铁丝紧密地绕在铅笔上,细铁丝的圈数为30圈,铁丝的直径为 cm。
甲 乙 丙
题4图
200
考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20
5. 如题5图甲中停表的读数是 s,图乙中停表的读数是 s。
甲 乙
题5图
C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6.(2022浙江杭州)小金和小杭并排坐在等待发车的“和谐号”列车上,旁边轨道上一列“复兴号”列车也在等待发车。过了一会儿,小金说“我们的车开动了”,而小杭却说“我们的车没有开动,因为站台柱子没有动”。小金判断“和谐号”列车开动,选取的参照物是
( )
A. 小杭 B.“和谐号”列车
C.“复兴号”列车 D. 站台柱子
运动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7.(2022湖北武汉改编)如题7图所示是“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对接的画面。在“天舟四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前,“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天舟
四号”飞船是 的, “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天舟三号”是 ,(前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 的。
静止
相对
考点二 运动的描述
8. 如题8图所示是道路旁某监控时隔2 s拍摄到的两张照片,小明正骑着自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以地面为参照物,道路旁的树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小明认为树是向西运动的,则小明选择的参照物是 ;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的。
静止
他自己
自行车

D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9. 如题9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0~5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 m
B. 整个20 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 m/s
C. 物体在0~5 s内的速度比10~20 s内的速度大
D. 物体在5~10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10. (2022河南)在某校举办的机器人模拟救援比赛中,甲、乙两机器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匀速运动到10 m远的目的地,它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题10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的速度大小为4 m/s
B. 乙的速度大小为2 m/s
C. 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多1 s
D. 甲的运动时间比乙少2 s
11. (2020广东节选)小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45 s内,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题11图所示。已知前10 s轿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求: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1)前10 s轿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已知前10 s轿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
则前 10 s 轿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答:前10 s 轿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10 m/s;
11. (2020广东节选)小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45 s内,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题11图所示。已知前10 s轿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求: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2)轿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
解:由图象可知,轿车在匀速直线运动
阶段的时间t2=45 s-10 s=35 s,速度v2=20 m/s
由 可得,通过的路程s2= v2t2=20 m/s×35 s=700 m
答:轿车在匀速直线运动阶段通过的路程是 700 m;
11. (2020广东节选)小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45 s内,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题11图所示。已知前10 s轿车运动的路程为100 m。求: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3)轿车在0~45 s内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解:轿车在0~45 s内通过的总路程
s= s1+ s2=100 m+700 m=800 m
轿车在0~40 s内的平均速度
答:轿车在0~45 s内的平均速度是17.8 m/s。
归纳总结 正确理解s-t 、v-t 图象的相关信息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运动类型 s-t图象 v-t图象 特点
匀速直线 运动 1. 由s-t图象可知,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的长;通过相同路程,甲用时比乙的短
2. s-t图象中直线倾斜程度表示速度大小,倾斜程度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
3. v-t图象平行于时间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非匀速直 线运动 s-t图象平行于时间轴表示速度为零
12.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如题12图甲所示,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若驾驶员发现前方65 m处有障碍物,此时车速如图乙所示,采取刹车制动后,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行驶了50 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
5 m处。求: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甲 乙
题12图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甲 乙
题12图
65 m
( 1 )该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的反应时间;
解: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s反=65 m-50 m-5 m=10 m
由图乙可知,发现障碍物时车速v=90 km/h=25 m/s
由 可得,反应时间
答:该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的反应时间为0.4 s;
考点三 速度的计算
甲 乙
题12图
65 m
( 2 )若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3.6 s,计算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汽车行驶全程所用的时间t= t反应 + t制动 =0.4 s+3.6 s=4 s
汽车全程行驶的路程s= s反应+ s制动=10 m+50 m=60 m
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4 km/h。
13. (跨学科实践)飞机在空中水平匀速直线飞行。徐冰同学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学习过的光学、力学知识测量飞机的飞行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当他听到飞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上
来自卓越高中的挑战书
上前方与地面成37°角的方向,如题13图所示。已知h=2 052 m,飞机从头顶正上方到达他上前方与地面成37°角的位置时用时6 s。求飞机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直角三角形一个角为37°角时,三条边长度之比为3∶4∶5)。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长度之比求出飞机飞行的距离
解: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比为3∶4∶5,h=2 052 m
则飞机飞行的距离
飞机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飞机速度为456 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2 m/s。
来自卓越高中的挑战书
2 052 m
6 s
求飞机速度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直角三角形一个角为37°角时,三条边长度之比为3∶4∶5)。
14. (2021广东节选)如题14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就停止计时,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某次测速仪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 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 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 s。(超声波速度取340 m/s)
来自卓越高中的挑战书
甲 乙 丙
题14图
来自卓越高中的挑战书
甲 乙 丙
题14图
(1)如图乙所示,若t0=0.4 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解:汽车遇到超声波时的时间t=0.5t0=0.5×0.4 s=0.2 s
由 可得,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vt=340 m/s×0.2 s=68 m
答:若t0=0.4 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68 m;
来自卓越高中的挑战书
乙 丙
(2)在图丙中大致画出测速仪对该跑车发射的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并求出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
解:第一次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1=v1t1=340 m/s×0.6 s=204 m
第 二 次 超 声 波 传 播 的 距 离s2=v2t2=340 m/s×0.3 s=102 m
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 图象如图所示
汽车通过的路程s车=0.5 ( s1 - s2 )=0.5×(204 m-102 m)=51 m
答:测速仪对该汽车发射的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象见解图。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为 51 m;
来自卓越高中的挑战书
乙 丙
(3)此时跑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行驶的时间
t车=0.5 (t1+t2)+t间 - t1 =0.5×(0.6 s+0.3 s)+1.0 s-0.6 s=0.85 s
跑车的速度
答:此时跑车的速度是 60 m/s。
1.3 整合通实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发现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会越来越快。小明设计了实验,通过测量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时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如图1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所用的时间。
停表
停表的分度值更小,测量结果更精确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间接
图1
(1)实验原理是 。这种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属于 (选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方法。
(2)实验中,最合适的计时仪器是 (选填“停表”或“时钟”),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时间
同一高度
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图1
(3)为了在小车到达C点时准确停止计时,小明可以进行的操作是

(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造成的误差。
(5)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选填“得出普遍规律”或“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在C点处放置金属片,当小车撞上金属片的瞬间,停止计时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6)测得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tAB=1.6 s,通过AC段的时间tAC=2.4 s,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m/s。
得出结论,作出解释
图1
0.25
0. 5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图1
(7)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
中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下列四幅图象能大致描述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多选)。
小于
变速
A、D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8)若小车过了终点才停止计时或小车未开始运动提前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
交流合作,评估反思

图1
偏 ;若松开小车之后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若在测量距离时,将A处小车的车尾作为起点,C处小车的车头作为终点,则测得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9)在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
图1
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这样测得下半程平均速度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 。
错误
小车运动过程中经过B点时具有一定的速度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0)小明设计了另一种方案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带有滴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时间t滴一滴墨水。当拉动小车沿直线减速运动时,在纸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水滴,墨水滴在纸上的分布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判断出小车向 (选填“左”或“右”)运动。若测出图中AE和EG的长度均为s,则小车通过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1= ,全程的平均速度v2= (以上两空均用t、s表示)。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1)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利用位置传感器能够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然后利用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3甲),屏幕图象如图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读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加速
甲 乙
图3
0.8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