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10.《苏武传》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祩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徵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会诜馆辽使 馆:招待
B.使者以白陵使韩琦 白:禀告,报告
C.听其家趣买以赎 趣:兴趣
D.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 鞫:审问
二、小阅读-课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明山宾,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绍,隐居不仕,宋末国子博士征,不就。
山宾七岁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经传,居丧尽礼。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齐始安王萧遥光引为抚军行参军,后为广阳令,顷之去官。义师至,高祖引为相府田曹参军。梁台建,迁治书侍御史,掌治吉礼。时初置五经博士,山宾首膺其选。迁北中郎谘议参军,侍皇太子读。天监十五年,出为持节、督缘淮诸军事、征远将军、北兖州刺史。普通二年,征为太子右卫率,加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四年,迁散骑常侍,领青、冀二州大中正。东宫新置学士,又以山宾居之,俄以本官兼国子祭酒。
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后刺吏检州曹,失簿书,以山宾为耗阙,有司追责,籍其宅入官,山宾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闻筑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闻构字未成:今送薄助。”
山宾性笃实,家中尝乏用,货所乘牛。既售受钱,乃谓买主曰:“此牛经惠漏蹄,治差已久,恐后脱发,无容不相语。”买主遽追取钱。处士阮孝绪闻之,叹曰:“此言足使还淳反朴,激薄停浇矣。”
(节选自《梁书·二十七卷·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州辟从事史;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
(2)初,山宾在州,所部平陆县不稔,启出仓米以赡人。
三、小阅读-课内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背景下展现,叙议结合,论中有情,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彰显屈原爱国志洁的人格风采。
B.《苏武传》选自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章以叙事为主,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失的事迹;同时善用对比,表现出对苏武在困境中坚守理想的敬佩与赞美。
C.《过秦论》多用夸张、对比,通过对秦经数代经营,横扫六国,统一四海,却被弱小的陈涉及山东豪俊所亡的历史事实,阐发“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观点。
D.《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立论,提出盛衰多由“人事”的观点,随后以庄宗之事加以印证,叙论结合,警戒后人。言辞平易晓畅,情意恳切,引人深思。
4.阅读下面有关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课文内容的表述,请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屈原列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作者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来写,赞颂了其伟大的精神。
B.《苏武传》中刻画了苏武忠贞不贰、气节崇高的形象。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并招降他,苏武始终没有同意;面对李陵的劝降,他以结束欢聚,死在李陵面前表明自己的心迹。
C.《过秦论》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阐明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D.《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落笔兴叹,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四、选择类
5.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③见犯乃死,重负国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⑥子卿尚复谁为乎⑦大王见臣列观⑧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⑨而君幸于赵王⑩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②/③⑨/④/⑤⑦/⑥⑧⑩ B.①⑨/③⑥/④/②⑤⑦/⑧⑩
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D.①⑨/③④⑥/⑤/②⑦/⑧⑩
6.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子卿尚复谁为乎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①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
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平乐监傅介子拿着大朝节杖出使,斩杀楼兰王安归首级,把它悬挂在北门之上,以直报怨,不劳烦军队。封介子为义阳侯,赏七百户人口的封地。刺杀楼兰王的士兵都委任为侍郎。”
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注】①遮杀:堵截杀害。遮:拦阻、拦住。
7.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B.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C.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D.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凤,汉昭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社会皇帝在位时用以纪年的一种名号。
B.中郎,是一种官名,为近侍之官。常称中郎将,亦通称中郎,属郎中令。
C.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如“宫阙”。
D.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发源之地,现在只剩下古代遗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介子主动请缨。他认为龟兹和楼兰国杀害汉朝使者,有损大汉的威严,故在元凤年间以骏马监的身份主动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傅介子善于辞令。到了楼兰,他根据已存在的具体事实,严厉指责楼兰教唆匈奴去拦截和杀害汉朝使者,结果楼兰王只好谢罪,表示顺服。
C.傅介子忠于朝廷。路过楼兰时,他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毫无防范心理,于是请求前往刺杀,以此举展示国威,也表现他对朝廷忠心。
D.傅介子有智有勇。他依次策划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和实施刺杀三个阶段的行动,楼兰刺杀全过程表现了他的智慧与胆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②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宓子贱治亶父①,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②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③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父宰。亶父:单父,在今山东菏泽单县。②刑:通“型”。③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大道之行也》中“女有归”的“归”的词义不一样。
B.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的“报”的词义不一样。
C.钺,斧状兵器,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即指砍杀极刑。
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词义一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事情。
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作歹。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改正,这正是他的贤明处。
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的想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2)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15.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崔戎,字可大。举明经,累擢谏议大夫。云南蛮乱成都,诏戎持节剑南为宣抚使。奏罢税外姜、芋钱。当赋者率三之其一,其一以准缯布,优其估以与民。绥招流亡。凡废若置,公私莫不便之。为华州刺史,吏以故事,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戎不取。及去,召吏曰:“籍所置钱享军。”徙兖海沂密观察使,民拥留于道,不得行,乃休传舍,民至抱持取其靴。戎夜单骑亡去,民追不及。至兖州,锄灭奸吏十余辈。岁余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
材料二:
韦正贯,字公理。举贤良方正异等,累擢司农卿。坐尚食乏供,贬均州刺史。宣宗立,以治最拜京兆尹、同州刺史。俄擢岭南节度使。南海舶贾始至,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正贯至,无所取,吏咨其清。南方风俗右鬼,正贯毁淫祠,教民毋妄祈。会海水溢,人争咎撤祠事,正贯登城沃酒誓曰:“不当神意,长人任其咎,无逮下民。”俄而水去,民乃信之。卒,年六十八,赠工部尚书。
材料三:
刘瞻,字几之。举进士、博学宏词。咸通十一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昌公主薨,懿宗捕太医韩宗绍等送诏狱,逮系宗族数百人。瞻喻谏官,皆依违无敢言。即上疏固争,言宗绍穷其术,不能效,情有可矜。帝大怒,即日赐罢。僖宗立,以刑部尚书召。瞻之贬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改期由它道而入。复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居位三月,卒。瞻为人廉约,所得奉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家不留储。无第舍,四方献馈不及门。行己始终完絜。
(节选自《廉吏传》)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瞻A 之B 贬C 人D 无E 贤F 愚G 莫H 不I 痛J 惜K 及L 其M 还N 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在文中指先例、旧事,与“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故事”含义相同。
B.传,指设于驿站的房舍,与“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传”字含义相同。
C.“逮系宗族数百人”中的“系”字与“而收系张胜”(《苏武传》)中的“系”字含义不相同。
D.“所得奉以余济亲旧之窭困者”与“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两句的句式结构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都发生战乱,朝廷诏令崔戎担任宣抚史,他上任后便奏请调整税收方案,颁布优惠政策,给流亡的百姓提供便利。
B.崔戎卸任华州刺史时,拿出私人财产犒劳军队;得知他离任的消息,百姓极力挽留,甚至脱下他的靴子不让他离开。
C.韦正贯前往岭南赴任,不低价购买贵重珍宝来中饱私囊,得到属吏的赞颂;教化百姓,移风易俗,获得百姓的信任。
D.同昌公主病故后,刘瞻劝谏皇帝不要罪及太医及其宗族,因触怒皇帝被罢免;后来他还朝为官,百姓准备盛情迎接。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上疏固争,言宗绍穷其术,不能效,情有可矜。
(2)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20.《廉吏传》为廉吏这一群体树碑立传,旨在弘扬正气,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廉吏”们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苏武传(节选)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文二
答苏武书(节选)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愿足下勿复望陵。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节)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 使:出使
B.今得杀身自效 效:效力、出力
C.诚以虚死不如立节 诚:实在、确实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谓武曰 蒙故业,因遗策
B.空自苦亡人之地 临不测之渊
C.报恩于国主耳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且汉厚诛陵以不死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诚甘乐之
A.单于壮其节 B.忧劳可以兴国
C.天下云集响应 D.内立法度
24.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皆为陛下所成就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5.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B.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C.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D.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辇下除”,辇,皇帝的车子;除,是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B.“太夫人已不幸”,太夫人,称苏武的祖母。不幸,遭遇了不幸运的事情。
C.“位列将,爵通侯”,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通侯,爵位名,汉朝继承秦制。
D.“茅土之荐”,“茅土”,白茅和五色土,为古代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2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交代了李陵和苏武感情“素厚”:李陵不仅对苏家的变故关心了解,而且亲自为其祖母送葬,如今又为了改善苏武的伙食而不辞辛劳亲至大海上为他“置酒设乐”。
B.选文一李陵劝说苏武的话既事实清楚又入情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只能以君臣父子、以死报君的套语陈词来答复李陵。
C.选文二李陵自陈内心,他“不死”是为报恩,并列举了范蠡、曹沫、勾践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做法自古有之,自己没有成功,所以痛苦地吐血悲伤。
D.选文二李陵不同意苏武“汉与功臣不薄”的说法,他从自己先祖李广遭际讲起,至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归汉却未得到厚遇的现状,斥责了汉廷做法的不妥。
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2)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3)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
29.请从选文一内容中概括,李陵从哪些方面劝说苏武投降匈奴?
参考答案:
1.C
2.(1)(明山宾)服丧期满,州中征用为从事史;他的哥哥明仲璋被经久不愈的病缠绕,家境贫穷,明山宾于是求取官职(来接济家庭)。
(2)当初,明山宾在州府时,所管辖的平陆县歉收,(他)开仓放粮来赈济民众。
3.C
4.C
5.C
6.B
7.C 8.D 9.C 10.①大军就要到来,大王如果没有教唆匈奴,匈奴使者经过楼兰到其它各国去,为什么不说?
②平乐监傅介子拿着大朝节杖出使,斩杀楼兰王安归首级,把它悬挂在北门之上,用正直(的态度)回报(有)怨仇(的人),不劳烦军队。
11.BDE 12.B 13.B 14.(1)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给别人做榜样。”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
(2)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 15.①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②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③着眼长远,尤重视日常教化。
16.CGK 17.C 18.B 19.(1)刘瞻便上疏坚决劝谏,说韩宗绍等已用尽他们的医术,虽未能见效,但情理上有可怜悯之处。
(2)我因为供养祖母的事情没人来做,辞谢而不接受任命。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朝廷的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3)老了更应当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在困厄中意志应当更加坚强,决不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 20.①仁厚爱民,惠及苍生;
②严守纲纪,敢于进言;
③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21.B 22.B 23.A 24.C 25.B 26.B 27.D 28.(1)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
(2)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
(3)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 29.(1)待遇方面:匈奴方面会“虚心相待”,即投降后会得到好的待遇。(2)结局方面:预料苏武会终老匈奴,不会再回归汉廷,“终不得归汉”,所作所为无意义,他的表现汉廷也不会知道。(3)家庭方面:苏武的母亲去世,兄弟惨死,妻子改嫁,皇权薄凉,人情冷暖,不必再为家庭纠结负累。(4)朝廷方面:皇帝年高老迈,法令无常,常常杀灭大臣,回归后福祸难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