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柏拉图(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柏拉图(含解析)

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柏拉图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材料二:
老师课上问同学们:“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老师拿起一杯水。有人说三百克,也有人说二百克。“是的,它只有二百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老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二百克而已,拿久了又会怎样!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这杯水的重量很轻,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对“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等词语进行辨析,结合材料含义和现实生活,写一篇在高二本班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和同学交流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教育,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的,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另一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他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作为受教育者,上述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柏拉图
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蔡元培
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裨之有?——恽代英
读了上述文字,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又有什么感受?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一次以“我看体育”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柏拉图
②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苏格拉底
③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古德里安
④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面对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佚名
⑤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托尔斯泰
读了上述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利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张弛有度,加减有方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张弛有度,加减有方”。
人生需要负重前行,也需要减压有方,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才能让生命更精彩。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说:“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由此看来,负重意味着承担使命和责任,负重前行意味着奋斗和奉献。时代青年,应牢记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与时俱进,助力于民族的复兴的伟业。
青年一代,在行动上要以责任担当为指引,承压而行,不懈奋斗,展现豪迈的青春风采。
自古以来,人类就崇敬负重前行的英雄。中国神话中,英雄后羿带着为民请命、造福苍生的梦想,爬过高山,趟过大河,穿越峡谷,不停息执着的脚步,冒着酷暑负重前行,最终射掉九日,使百姓脱离了苦海。新时代的一线航天团队,平均年龄三十五岁,他们日夜奋战,逐梦苍穹,成为托举“嫦娥”的青春力量。青春,从来都是担负责任,承托梦想,才会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
时代青年,在思想上要学会减压,减轻心理压力,用韧性承受艰难困苦,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老是把弦绷得紧紧的,弓很容易就会折断;但如果你把它放松了,要使用时就能顶用。”因此,我们要摈弃不合时宜的无效的压力,不迷茫,不犹豫,不忘初心,以饱满的精神坚定地踏上征程,无惧风雨,不畏艰难。就像大文豪苏轼一样,把人生的六次起落都看作浮光掠影,在豁达的心境中为自己减压,“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挫折中顿悟,在坎坷中超脱,在人生的磨砺中吟啸徐行。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短暂的歇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不能因“削减大木头”而坍塌了梦想的桥梁。减压,但不减志,不弃志,永远不放弃梦想,用最轻松的心态,最淡泊的心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征途漫漫,唯有负重奋斗才能致远。在时代的跑道上,我们每前进一步,注定不会如履平地,一帆风顺。因此,我们青年要立足于当下的目标,平衡负重与减重,增压有度,减压有方,给自己一份坚韧,也给自己一份豁达,做好人生的加减法,用坚持不懈地奋斗去实现青春的梦想,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有两则材料。材料一讲述了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之间关于二百克水的问答:二百克的水在同学们看来不值一提,短时间拿在手里也没有问题,但若时间太久,就会觉得沉重,需要休息一下再拿起来,才能拿得长久。材料二引用了两位哲学家的话,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弦绷得紧弓就容易折断,若把它放松,使用时就能顶用;希腊哲学家格拉西安认为,有压力喷水池才能喷出水花。
材料具有隐喻性和哲理性,体现的是“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此及彼,联系现实悟道理。材料一中,装二百克水的杯子喻指看似并不重的压力,长时间拿杯子指的是长时间承受这种压力,结果是承受不了。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承担的压力,调整好状态,才能拿得更久,走得更远。联系现实,可发现当前“双减政策”“内卷”鸡娃”等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名词,都是社会对压力的思考与调整,面对这种种压力,应懂得适当放下,否则会让人身心俱疲。材料二是名言警句,柏拉图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明“减压”方能游刃有余。格拉西安强调了“负重”的重要性,他认为负重方能成就美好。老师、柏拉图和格拉西安的观点看似不同,实际上,是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人生压力的态度,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人生应承受压力,这是不容否认的,但应适当减压才能更好地承受压力。因此考生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两个材料的关联性是较为明显的,而写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以“负重和减重”或“增压和减压”为中心展开辩证讨论,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写作时要注意本题既“分离”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把握内在逻辑,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多维度思考。立意时,考生可以侧重谈减重减压,也可以侧重谈增重增压,也可以两者均谈。但都不宜只提一点,不顾其他。
题干要求写“高二主题班会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口语化、交流性特点,注意符合情境(班会主题)。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分析为何需要负重或增压前行,减轻重量会有什么后果,如何更好地克服前行中的困难,担起该担的责任。可以联系现实批评那些“躺平”者,“摆烂”者,从而号召广大青年践行曾子的格言,为托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对于“减重”或“减压”,也可以不一味地否认,而是指出人生如同行船,遭遇风浪在所难免,所以我们需要负荷;可相反如果负荷过重,又不利于航速的加快;人总有压力,但要适度,要学会变负为正,变压力为动力,才是真正地善于运用“减重减压”。
立意:
1.学会适时减压,从容战胜重压。
2.学会适时增压,勇于超越自我。
3.努力负重前行,是为了轻装上阵。
4.理性对待压力,用韧性承受压力。
5.过度承压危险,应主动减压降压。
2.例文:
生活踏浪行歌,教育细水长流
柏拉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仿佛所有受教育者都像准备比赛的运动员,在受尽教育的训练以后才能拿到生活的入场券。若此言为实,那么我们将碌碌终生,为一段永远不能到达的“以后的生活”做准备,竭其全力却熬不到候场期的终点,多么悲哀!
与之相比,我更认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是啊,生活就如同一浪一浪滔滔不绝的潮水,我们要立足于浪尖之上翩然起舞。而教育既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那便该同生活一样细水长流,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我们中学生当下所受的教育即在实践柏拉图的观点。的确,中学六年所学的知识技能,无不是在为未来升入高等教育殿堂夯本固基,可持此看法之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学乃至更远将来的生活并不仅仅是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砌垒起来的。知识技能不过是搭起了一副简陋的脚手架,建筑房屋的一砖一瓦。譬如阅历、经验等种种,都要到生活的红土地上去拾取,有很多跨过高考门槛的人,以为自己万无一失了,松懈下来,结果到大学仍要栽跟头。那些被清华、北大退学的人,曾经不可不谓之“天之骄子”,高中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可并没有按照柏拉图的理论,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臻于完美。生活的列车继续向前行驶,教育的动力车头又怎能罢工?
在柏拉图的理论框架下,教育与生活在时空上是割裂的,教育是现在时,生活却是将来时。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两者之间的错位断层,人难以一脚跨过去。与之相对的,是一句广泛流传的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朱光潜、季羡林、钱锺书……有多少学者在满面尘霜之际仍孜孜以求,践行着这个朴素的真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求新、求变。在生活的河流里溯回上下,这看似是一种教育的目的,实在是一种受教育的态度,受生活的教育。
教育本就是应生活的需求诞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会发现隐藏的种种谜题,才会萌生探索的想法,教育才应运而生。这样看来,教育也许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人生命的始终,舞蹈《悠悠世界》的表演者之一项晴已经六十多岁,她是位画家,自己开过公司,在儿女成家后,又放下手中事业,在自然山水中徜徉,收获心灵的成长。花甲之年,项晴又选择站上舞台,从零开始……不断的多样的教育组成了项晴摇曳多姿的生活,她的半亩方塘中始终涌动着源头活水。
我们也该活成这般模样,在生活中寻求教育,用教育改造生活。于人生的浪花上且歌且行,于教育的长流细水中,收获成长。记住:“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具有思辨性。
材料中柏拉图和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不同观点,其实是教育预备说的不同方面理论。柏拉图“教育为将来做准备”的观点,原句是“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这句话指出了教育对于人的正向引导和改造的作用。这一观点中对于教育是带有目的性的,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改变学生本身,使现在的他们不断改变自身的缺点,使将来的他们不断优于现在的他们。
而杜威则更赞同终身教育“预备说”。在杜威看来,教育“预备说”的错误并不在于它强调为未来做准备,而在于它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他认为将教育与当下生活和当下社会脱离开来,脱离直接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动机,脱离现存的社会情境,去形成和预备对将来社会生活有益的和经用的习惯,无异于在岸上教儿童游泳。杜威强调,“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中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
材料要求选择自己最赞同的一种观点,写作时可以选择柏拉图的观点,从注重教育结果和教育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必然要带有影响性和改造性,方能实现教育本身的功用;也可以从教育的过程论角度出发,支持杜威的观点,思考教育与生活本身的关系,指出教育不应是脱离生活本身的,也不应是为了未来虚无缥缈的长远目标,并由此论证教育过程中的不断进步也是教育本身,学生应该享受教育本身的过程,而非仅靠意志去为了将来的目标努力。当然,若能将两种观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更为完善的结论则更佳。
立意:
1.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和进步,即是教育意义本身。
2.教育,既要立足于当下生活,更要有长远目标。
3.教育,靠情趣,也靠意志。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关于体育与人生(生活)之间的关系的精辟论断。三句名言都谈到健壮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之间的关系,都提出了没有体育就没有智慧和道德的观点。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方式。体育可以缓解压力,带来快乐。歌德说:“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体育代表的也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更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体育活动作为磨砺吃苦精神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手段,把强健体魄、激励勇气、磨砺意志上升为人格重塑的首要前提。体育的作用在于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青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正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的那样,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刚毅有为。
题目要求以“我看体育”为主题进行写作,意味着要在理解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表达时代青年(即“我们”)对体育与生活(人生)重大意义的充分体认与努力践行,表达我辈青年在上述富有感召力的话语的感染下,正确认识体育对人生的价值,走好人生之路的感受与思考。要注意题目要求的作文体裁是发言稿,写作时应注意格式。行文时,可以先阐述自己对体育之意义的理解,再结合时代环境谈一谈体育对智育的重要影响,再提出如何具体地践行体育精神,最后号召班级同学一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认识到体育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精神。
立意:
1.体育对于人生(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2.践行体育精神,努力丰富人生。
3.建设体育强国,激扬奋斗豪情。
4. 体育为社会和谐汇聚力量。
4.例文:
人生因看淡痛苦而精彩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题记
饶雪漫曾言:“生活就像一个巴掌打在脸上。”是的,人生旅途中布满荆棘,痛苦也必不可少。既然如此,何不看淡痛苦,乐观面对?正如柏拉图所言:“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智者看淡痛苦,勇往直前,在痛苦中且歌且行;庸人则汲汲于痛苦,意志消沉,抱怨生活,殊不知,痛苦如盐,唯有拥有湖水般宽广的胸怀,才能体会到盐水的纯净与甜美。即使面临痛苦时眼前是无际黑暗,我们也要奋力捕捉那一抹微弱的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消极的人面对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而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他们的身影如光束在空中摇曳:史铁生看淡失去双腿的痛苦,在那个只属于他的废弃古园里感悟生死,参透万物,写出一篇又一篇经典佳作;俞灏明看淡意外烧伤的痛苦,用他的坚韧和顽强挑战生活,演绎生命的精彩,最终攀上人生新的台阶;尼克胡哲看淡海豹肢症的痛苦,拼搏进取,一路向前,最终获得双学士学位,并且周游世界做多场励志演讲。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看淡痛苦,于痛苦中奋进,让生命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成功的果实。
当你把痛苦当成苦味果一般去咀嚼,它只会让你更痛苦;当你把痛苦当成盐巴投进心灵的湖泊里,它会转化成甘甜甚至快乐。
痛苦之于人,犹如狂风之于陋室,巨浪之于孤舟。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胸怀如杯水之人因感到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胸怀如杯水之人因感到痛苦而停滞不前……看淡痛苦,抛却抱怨,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在仕途不顺的痛苦中,他抱怨了吗?没有,看淡痛苦,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匡扶天下的宏愿一点点的被消解后,他因痛苦而麻木了吗?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淡痛苦,痴心不改,为百姓牵肠挂肚,为百姓疾苦写诗高呼,锻造出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对于痛苦,我们不应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人生的方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代社会,我们会因各种原因而感到痛苦。看淡痛苦,才会登上成功的顶峰。若因一时痛苦,沉陷在抱怨情绪中不思进取,则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人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看淡痛苦,继续前行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你也一定会触摸到成功的脸庞,你的人生会因看淡痛苦而精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1.审材料:
①柏拉图说:“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启示我们心装希望和美好的期待会忘记当下的痛苦。关键词为“希望”“痛苦”,可以确定立意为:希望战胜(疗治、抵御、忘怀)痛苦。
②苏格拉底说:“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告诉我们贵在坚持,切莫功亏一篑。
③古德里安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意思是说绝境孕育着希望,绝境可逢生,只要心怀期待。可以确定立意为乐观积极便可绝处逢生,消极悲观的人常置身绝境。
④“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面对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的意思同③,告诉我们要乐观积极,让忧患成为转机。
⑤托尔斯泰说:“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强调改造自己的重要性,单独立意可以写目标不要过大,从自身做起,循序渐进,结合前四则材料,可以确定立意为改变不了客观环境时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2.审任务:
读了上述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利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选择其中两三句,力求有关联,可以取交集,也可以使用小标题的方式从三个角度分析论证,注意要在文中恰当引用相关的两三句名言。
【立意】1.良好心态是制胜的法宝;
2.绝处可以逢生;
3.改变不了客观世界时可以改变自己;
4.心怀希望,笑迎未来。
【素材】1. 绝境下心态和意志决定生存。人生没有绝境,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希望。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使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也能有闲心看白云悠悠。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直,也能坐看行船流水。
2.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多少,而在能坚持多久。每天,默默无闻的人们被送入坟墓,他们由于胆怯,从未尝试着努力过;他们若能接受诱导起步,就很有可能功成名就。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利用空闲,找一种本业以外你爱好的副业,如果可能,还须多找几种。你的副业越多,你的朋友的圈子便愈大,精神上的愉快便愈多。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3. 我向窗外瞧去,猛然见一点淡淡的绿色,我被吸引了过去,趴在窗前仔细看,那似乎是一株刚窜出而没出几天的嫩芽,芽尖上沾染着嫩绿,却十分挺拔,在这周围似乎只有它一株牙,所以显得分外突出,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昨天的暴雪呼啸,它竟然还那么挺拔,我呆了一呆,用新的眼光打量着它,那小小的芽尘,似乎有无穷的力量,好像下一秒就要将芽撑爆,嫩绿的叶子精神又舒张,像一个人站立的阳光下伸平双臂,昂首挺胸。
定睛一看,嫩芽灵巧的小脑袋,随微风摇晃,竟对我展开了笑颜。最近的一根枝条上,芽苞已经绽开了五角星般的小绿叶,叶上沾着雪化成的露水,细小的叶脉晶莹剔透,折射出生命的光芒。它到底面临着多少绝境,它为什么还在成长?当它从枝头探出时,当它在久违的阳光下,当它在暴风雪依然挺立的姿态上,我看到它的坚强,它的承担。它在绝境中成长,没有放弃!如此坚强的生命,又如此脆弱的生命,在绝境中逆流而上的生命,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在绝境中永不言弃,如何得到真正的成长,我明白了,原来在绝境中成长,只需要两个字“顽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