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斯大林
列宁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结合地图和课本,说说二战后出现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第一篇章 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回顾所学知识,说出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表现。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华约
经互会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为了适应冷战的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要求东欧各国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1947年,为了抗衡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经济援助。
阅读课本83页相关史事,了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说明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课本第二段,结合课本77页相关史事,说明苏联在经济上的对策是什么?
实质: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经互会的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梳理中苏关系的发展过程,总结影响。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其根源是什么 分析苏联的发展之路。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俄建立
191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
新经济政策
1921
苏联模式形成
1936
苏联模式

1953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政治上:高度集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上: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体制未变
小修小补
无济于事
体制未变
思想混乱
分崩离析
体制未变
只重不轻
畸形发展
第二篇章 改革迫在眉睫
阅读教材83页,结合相关史事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存在急躁冒进的现象)。
1956年-1964年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思考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84-85页,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一些重工业产品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1964年-1982年
推行“新政策”;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改革重点:重工业)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阅读教材85页,概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评价其改革。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前期-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后期-政治体制: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
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
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东欧政局动荡,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
阅读课本85页,归纳东欧剧变的原因。
东欧剧变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内因: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②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外因: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第三篇章 苏联解体
①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②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③都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结合所学,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戈尔巴乔夫改革
僵化的苏联模式
“八一九”事件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催化剂: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叶利钦控制了全局,加速了苏联解体。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经历了什么事?
阅读课本86页知识拓展,了解独立国家联合体,指出苏联解体的表现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课后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的认识。
现实原因:①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国家失去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历史原因: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根据实践和时代变化推进理论创新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第四篇章 以史为鉴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目前仅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五个
1、大事年表能体现历史发展进程。下列大事年表可以归纳的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苏联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C.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D
2、下面图示可以反映出( )
A.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B.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C.亚非拉人民的斗争
D.加强了经济全球化
B
3、赫鲁晓夫想做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却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未从根本上摆脱这种体制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愿进行改革
C
4、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普京的“遗憾”主要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
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D
5、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这次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改革 是
A、列宁新经济政策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罗斯福新政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