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资源简介

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典范。本章所学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章如:“压强、浮力、简单机械” 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认识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多是零碎的、肤浅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同许多物理概念一样,学生在形成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应该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的过程, 以达到逐步认识、深化的目的。本节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组成。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认识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学中,老师多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活动,使学生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在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从物理现象中发现力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
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 7-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2.产生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 至少要几个物体?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教师: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义的力吗?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用手打击课桌时,施力物体的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用力拍打课桌,体念手有什么感觉?为何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游泳时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力的大小
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 F表示,在国际单位预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1牛的力有多大呢?是一条牛的力气吗?两个鸡蛋重约 1牛,一包方面面对手的压力约为 1牛,一个普通初中生对地面的压力约 500牛。发给学握力计,测出自己握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课本图 7-2,几项体育活动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不讨好的作用效果的两种具体表现: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演示:用力改变弹簧的形状:有用细绳拉着物体在斜面上从静到动、从动到静、或改变运动方向。
六、力的三要素
1.按教材组织学生活动:用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在门上,观察产生的作用是否相同。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2.教师:既然力的作用效果与它的三要素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出这三个要素呢?力的图示是一种形象化表示力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如下: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确定力的作用点(一般在受力物体上)和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教师示范作图过程
4.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根据情况作出点评,指出不对之处。
七、小结本节
内容、布置作业课本 17页习题
八、板书设计:第六章 第一节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力的符号:F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表示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方法:
力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看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C、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2.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3.人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 )
A、手臂划动的力B、手臂推水的力
C、水对手臂的推力D、手和脚拍打水的力
4.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5. 以下给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
A. 在弯路上的汽车匀速转弯 B. 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C.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 D. 小孩沿滑梯匀速下滑
二、填空题
6.用手向上提水桶,手对水桶有力的作用。其中__________是施力物体,__________是受力物体;同时手会感到水桶向下拉手,这里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
7.有下列现象:穿了旱冰鞋的小孩推墙,他由静止向后运动;游泳的人用手向后划水,他会前进。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得出两个共同的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课后反思
在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图片、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感受总结出力。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演示、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以及亲身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小组观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容易理解, 取得较好的效果。三要素相对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图片,演示测力计、推门很轻松掌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教案中采取层层递进、逐步深入、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接受。所举事例、演示实验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大量的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激情, 这样整个课堂显得缺少一种激情。适当的评价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但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较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汇报后,老师没有及时跟上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在小组合作中更加注重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做到每个同学都有事可做,小组汇报的同学有话可说。今后措施力的概念学习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深刻理解,在后续的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摩擦力等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