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伟大的改革开放㈠改革开放的进程1.起步阶段(1978--1990)⑴开启标志: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⑵对内改革①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②城市改革: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⑶对外开放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②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逐步深化阶段(1992--2013)⑴对内改革①新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②1993年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⑵对外开放①新水平: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②2003年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3.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2013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2019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2020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有关三中全会重要会议 召开时间 中心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 经济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 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㈡改革开放的意义●1.改革开放的意义⑴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⑵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改革开放永无止境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⑵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典题1】(2022辽宁真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伟大奇迹,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表明( )①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改革开放必须突破制度约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④改革开放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题2】(2023浙江1月真题)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 )A.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B.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C.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进过程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典题3】(安徽合肥·高三合肥市第八中学校考阶段练习)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号召深圳“先行示范”,支持上海浦东开发,推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平均每一到两个月,总书记都要主持召开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讲方法、明路径、指方向、下决心,带领全党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这说明( )①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③党是伟大改革开放奇迹的创造者④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国家治理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间 主要代表 基本内容 解决的重大问题 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 核心是“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内容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由之路1.二十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3.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附: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党的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典题4】(浙江·模拟预测)4.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列时代课题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③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A.③→①→④→② B.③→④→②→①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典题5】(福建·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5.放眼百年,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并验证了道路的正确、理论的科学、制度的优越、文化的先进,垒筑起不可动摇的“四个自信”。关于四个自信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典题6】(北京房山·二模)6.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稳,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这说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同步精练】用时:40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天津模拟预测)7.如果请你参与以“新中国成立”为主题的纪录片摄制,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你重点描述的内容应包括(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三模)8.计划经济时代,物品都是分配的,粮票、布票、煤油票等都是家家户户小心珍藏的“宝贝”,生活用品供应紧张;再看看现在,买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食品都不是稀罕事了,超市里、电商上的生鲜、零食等都触手可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变化说明( )A.中华民族始终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计划经济机制完全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辽宁模拟预测)9.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下列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按其发生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③→②→④→①(辽宁一模)(浙江丽水·高三期末)10.小说《子夜》书名寓意为“中国人民即将告别最黑暗的岁月,迎来光辉的黎明”,内容则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中国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无法回避的冷酷现实及其梦想破灭的过程。作者所描写的中国(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却受殖民主义的奴役②在民族资产阶级带领下,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③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救国方案无法实现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浙江·高三阶段练习)11.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说过:“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道光亮的历史意义在于(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B.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C.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D.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高三模拟)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实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基于改革开放( )①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由持续衰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②推动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③使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④是立国之本,实现了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校考模拟预测)13.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将“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将“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演进( )①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②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③表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说明中国共产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吉林四平·模拟)14.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定“四个自信”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有( )①坚定道路自信,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增强信心②坚定制度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物质保障③坚定理论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工作指南④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完善基层治理结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辽宁沈阳·三模)15.在影像中回望百年党史,在光影中重温初心使命。百集系列短视频《影像中的百年党史》中谈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是基于( )①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②国营经济迅速的发展,逐步成为主导性因素③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山东济南·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16.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某中学组织了“追随总书记脚步,感受精神力量”的实践活动,走进陕西延安革命旧址,聆听革命前辈的红色故事;步入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追忆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在太行山腰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在本次活动中同学们最有可能了解到(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创精神②中国实现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的战斗过程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④中国为实现民族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奋斗之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山东·模拟预测)17.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远大理想、心系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关怀人类前途命运,使党和国家事业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紧密相联。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在以殖民和霸权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道路之外,创造了新的现代化文明发展路径,这为世界文明的共处提出了确实可行的方案。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湖北·二模)1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段论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制度只有符合国情,才会可靠有用。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认为:“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与世界上一些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人民遭殃的国家相比,我国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论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使具有7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前进。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详解】①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了伟大奇迹,表明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①③符合题意。②:改革开放要突破旧的机制体制的约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排除。④: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④观点错误。故本题选B。【点睛】2.D【详解】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排除A。B:改革开放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B错误。C:该选项强调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和领域不断扩大,材料不涉及,排除C。D: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D正确。故本题选D。【点睛】3.A【详解】①②:材料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说明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①②正确。③:人民群众是伟大改革开放奇迹的创造者,③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国家治理能力,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4.B【详解】③: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③排第一。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④排第二。②:科学发展观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②排第三。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排第四。故本题选B。5.A【详解】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①说法正确。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②说法正确。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并不是行动指南。③错误。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不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A。6.B【详解】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B正确。A:材料不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C错误。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D错误。故本题选B。7.C【详解】C:“新中国成立”,“描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之适应的内容应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C符合题意。A: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A不符合题意。B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此中国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C【详解】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A不符合题意。B:材料信息是说明随着生产力获得发展和进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是计划经济机制完全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C: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变化,说明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C符合题意。D:试题指向的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变化,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9.A【详解】ABCD: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1990年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时间顺序排列是②→①→④→③,故A正确,排除BCD。故本题选A。10.B【详解】①③:小说《子夜》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中国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无法回避的冷酷现实及其梦想破灭的过程,这个时候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却受殖民主义的奴役,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救国方案无法实现,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具有软弱性,不能承担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②说法错误。④:在当时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1.A【详解】A: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A符合题意。B: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故B不符合题意。C: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故C不符合题意。D: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2.B【详解】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实现由持续衰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故①错误。②③:实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基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使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故②③符合题意。④: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故④错误。故本题选 B。13.A【详解】①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演进彰显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开创,③不选。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不选。故本题选A。14.B【详解】①: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定道路自信,这能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增强信心,①正确。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和优越性的自信,并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物质保障,②错误。③: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定理论自信,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工作指南,③正确。④: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但不能为其完善基层治理结构,④错误。故本题选B。15.C【详解】②④: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是基于国营经济迅速的发展,逐步成为主导性因素,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②④符合题意。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不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①不合题意。③:“一五”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而1953年“一五”计划才起步,③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16.C【详解】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在改革开放后,而题干讲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故①不选。②③:材料中指出某中学组织了追忆“追随总书记脚步,感受精神力量”的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可能了解到中国实现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的战斗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故②③正确。④:根据教材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故④不选。故本题选C。17.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考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国共产党,需要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推动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有效信息②:我们在以殖民和霸权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道路之外,创造了新的现代化文明发展路径,这为世界文明的共处提出了确实可行的方案→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得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18.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前进,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②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前进,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分析】背景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点考查:如何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知识。能力考查:描述与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坚定制度自信,继续前进,运用所学教材知识,结合材料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可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制度自信;关键词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论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可联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词③:我国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社会主义→可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坚定制度自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层次感、段落化,并且注重使用学科术语。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