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3第7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从人治到法治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形式发布法律。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3)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4)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最终归于失败。
3.中华法系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2)作用: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的产生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法的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四种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法的特征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的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6.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典题1】(江苏盐城·盐城市田家炳中学校考期中)
1.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由此可见( )
①法律的制定对奴隶主和奴隶是不平等的
②国家既服务奴隶主也服务奴隶
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④奴隶有人身自由,但受奴隶主的阶级压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典题2】(辽宁鞍山·高三校考期中)
2.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B.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社会规范
C.任何法律都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D.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1.法治的重要性
(1)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2)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原因 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法律→规范、促进作用 道德→教化、支撑作用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典题3】(北京房山·二模)
3.“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基础
②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
③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④道德靠人的信念约束,法律靠国家强制实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典题4】(吉林省辽源市·政治试题)
4.人民网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结果揭晓,“依法治国”当选十大热词之首。对法治的呼唤,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下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说法正确的有( )
①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②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④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同步精练】
用时:40分钟,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辽宁大连·高一校联考期中)
5.马克思早期从理性法、自由法观念出发,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一命题还有强调法律神圣性的意思……这说明了( )
①法是全体公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②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③法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④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江西南昌·南昌市八一中学校考期中)
6.法系问题是西方比较法学者创造的概念,他们将世界相类似的国家的法律分成若干系统,但无论怎样划分,古代的中华法系都占据其一,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②《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④中国古代实现了法治社会代替人治社会的飞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山东·高一校联考期中)
7.“法”繁体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面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④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山东·高三统考期中)
8.公元前208年,各支反秦义军的首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不久以后,刘邦统率大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为了在未来的斗争中取得主动,刘邦旋即还军灞上,同时鉴于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为了顺应民心,除秦苛政,遂反秦之敝,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一时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这表明( )
①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②法律体现人民意志,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
③法治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
④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福建厦门·高二统考期末)
9.近年来,全国人大先后修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对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明确规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规范。这些举措表明( )
①人大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③民主是实现法治的根本保障
④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山东·高三单元测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贯彻了(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校考模拟预测)
11.2023年1月1日,修订后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第78条,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条例规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救治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其中包括,有采取或者不采取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等。该条例的修订体现了( )
①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②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③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④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辽宁沈阳·三模)
12.为呼应“双减”政策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下列关于该法规的评论,不正确的有( )
①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得到保障,体现人民民主真实性
②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不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通过法规明确监护人的责任,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制定新法引导家庭教育,是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重大举措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湖北·一模)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处理民事关系,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下列表述与这一立法精神相一致的是
A.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D.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山东济南·高三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14.“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元素,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为此,应该( )
①以传统法治文化的价值取向引领当代法治文化前进方向
②坚持用现代法治观念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法治文化
③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文化,推动法治文化创新
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法治的道德底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在评论法治与德治时讲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君子之范。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德法结合的根本。
根据材料一、二,运用《政治与法治》有关知识,分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某镇海滩,过去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沿线遭侵蚀,非法养殖捕捞造成防风林、海草床等特色生态系统和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滩上垃圾遍地,海边道路破烂不堪,周围居民怨声载道。为改善镇容镇貌,该镇党委、政府按照依法依规的要求,从抓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开始,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各项规定;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引导村民纷纷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党员干部带头“三拆”,群众跟着“三拆”;通过乡贤的道德示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经过改造提升,镇容镇貌实现靓丽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彩虹小镇”。
昔日的小渔村成功换新颜,居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民宿,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实现了乡村美丽、产业兴旺、精神文明。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该镇乡村治理的经验。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①: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法律的制定对奴隶主和奴隶是不平等的,①正确。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奴隶社会,国家只服务奴隶主,不可能服务奴隶,②错误。
③: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③正确。
④:在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受奴隶主的阶级压迫,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A
【详解】A:“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揭示了生产方式是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A观点符合题意。
B:材料并未涉及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B观点不符合题意。
C:材料并未涉及任何法律都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C观点不符合题意。
D:材料并未涉及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观点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C
【详解】②③:材料强调了至治国理政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正确的理解为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同时也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二者是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是相得益彰的,②③应选。
①:说法错误,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基础,①不选。
④:说法错误,法律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施,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实现其约束力,④不选。
故本题选C。
4.A
【详解】①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④正确。
②: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排除②。
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排除③。
故本题选A。
5.C
【详解】①: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不是全体公民的,①错误。
②:“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说明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自由与法的关系,“法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说法正确,是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但与材料无关,③不符合题意。
④:“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强调法律神圣性”说明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6.C
【详解】①: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①错误。
②:《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②正确。
③: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③正确。
④:中国古代并未实现法治社会代替人治社会,④错误。
故本题选C。
7.A
【详解】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①正确。
②: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②错误。
③: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③正确。
④:自古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④错误。
故本题选 A。
8.D
【详解】③④:为了顺应民心,除秦苛政,遂反秦之敝,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一时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这表明法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法治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③④符合题意。
①: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①错误。
②: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人民意志,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②错误。
故本题选D。
9.D
【详解】①: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①错误。
②:全国人大先后修法,对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明确规定,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正确。
③: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③错误。
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规范”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法律和制度保障,是真实性的民主,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0.C
【详解】C:本题考查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的理解。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彰显了公民做好事有法律保障,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原则,C项符合题意。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11.B
【详解】①③:《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第78条,是我国首个将“生前预嘱”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条款。条例规定,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救治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这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体现了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①③正确。
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而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对患者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不是强调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12.B
【详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要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表明未成年人的正当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体现人民民主的真实性,①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②: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并不冲突,②错误但符合题意。
③:通过法规明确监护人的责任,可以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涉及德治,④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A:“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法令不偏袒权贵,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强调一视同仁,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题意体现的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A不符合题意。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暂时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用礼义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这是强调要施行仁政,体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而题中材料是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B不符合题意。
C:“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意思是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这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符合题意。
D:“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意思是说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这是强调德治的重要性,不涉及法治,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D
【详解】③④: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为此,应该批判继承传统法治文化,推动法治文化创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现代法治的道德底蕴,故③④入选。
①:该选项夸大了传统法治文化的价值取向的作用,故①不选。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进行根本改造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用现代法治观念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故②排除。
故本题选D。
15.①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②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③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分析】背景素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考点考查: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统一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阐释说明类试题,要求分析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依据设问指向,可调用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习近平在评论法治与德治时讲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可联系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关键词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既要有“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也要有“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君子之范。抓住这个关键少数,就抓住了德法结合的根本→可联系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6.①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②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该镇党委、政府按照依法依规的要求,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各项规定。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三拆”,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④通过乡贤的道德示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分析】背景素材:该镇乡村治理的经验
考点考查:党的执政方式、党组织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该镇乡村治理的经验。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共中央要求→可联系教材知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关键词②:按照依法依规的要求→可联系教材知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
关键词③:党员干部带头→可联系教材知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④:道德示范→可联系德治知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