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代表作,是饱含其痛苦情感的绝唱,是技艺如火纯情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叠词的运用和意象的巧妙选取,很值得鉴赏学习。【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清照词,对李清照并不陌生,但是对其整体的创作风格并不了解。可以从其熟悉的篇目《如梦令》《醉花阴》等诗歌导入。初升高的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较弱,所以本课以感性阅读切入,以文本深层次挖掘、引发对古诗词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为要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南渡以后的风格变化,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在朗读中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初步写作文学简评。3、体会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后颠沛流离又孤独哀愁,感悟痛苦深沉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比较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1.熟读《声声慢》。2、经典咏流传,今人爱上诗词,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醉花阴》(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优美的音乐)从《如梦令》和《一剪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提示:开朗活泼快乐和几分闲愁。三、粗读,找出词眼:愁。词人为何而愁?引出李清照南渡后的遭遇。提示:国愁--亡国之恨;家愁--离乡之哀;情愁--独居之苦。朗读:学生单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出节奏,尤其要读出沉痛、压抑的感情。四、细品,词人是如何写愁的?(一)怎样入愁——叠词的运用。1、分析叠字的情感: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痛苦,欲哭无泪。2、分析叠字的作用: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叠字?比较阅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朗读这些诗句。教师朗读指导:缓慢低沉抑郁,注意齿音的运用,“觅觅,清清、凄凄、戚戚”是齿音。(二)合作探究——赏意象,品愁情。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①酒为什么是淡酒?比较阅读: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较,风格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教师朗读指导:“急”是齿音,啮齿的痛苦,锥心的痛苦。②雁为什么是旧时相识?a、从北方来,让人想家。b、大雁是信使,让李清照想起了丈夫。学生朗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教师朗读指导:“正”重读,“却是旧时相识”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情感伤心、无奈。③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黄花已经凋零,让人想起了失去的美好生活,美好容颜。学生朗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教师朗读指导:满地重读,如今慢读,反问的语气。④梧桐一叶知秋让人伤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⑤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与细雨配合,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愁情。学生朗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教师指导:“点点滴滴”由轻到重,一字一顿。感情:痛苦与煎熬。点点滴滴,是舌音。于是“这次第”喷薄而出!于是——引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朗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指导:“这次第”语速较快,音量较大,痛苦再也无法掩饰、压抑。“愁”字重读,“了”字适当拖音,“得”字如在喉咽,颤音强吐。五、师生共读《声声慢》,在诵读声中感受清照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六、课堂练习与写作训练——文学短评《致敬易安》1、当堂测试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2、就本课学习的《声声慢》中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技法、用词、意象,写一篇100字的文学简评并拍照上传。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写成与《醉花阴》《一剪梅》的比较类文学简评。教师指导:写成文章,要结构条理,“总-分-总”的结构。要有技法的分析、内容的分析、情感的分析。鼓励个性化解读。七、课堂小结: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