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和非洲黑人俑。这些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先进的科学技术C.繁荣的中外交流 D.多彩的文学艺术2.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下图所描绘的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 D.开通大运河3.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 D.白马寺4.“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的真实写照”。这是钱文忠教授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这一评价可以从下列哪部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 )A.《汉书·张骞传》 B.《徐霞客游记》 C.《马可·波罗行纪》 D.《大唐西域记》5.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双向交流,兼收并蓄 B.恩威并重,怀柔为主C.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D.社会风气充满活力二、综合题6.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外交往交流在范围、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某校一历史兴趣小组以“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为研究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 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俑和非洲黑人俑 A 《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新罗人崔致远撰写(注:于慎微生平不详,或为唐朝官员) B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二册)》 CD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E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1)在上述材料中,选出符合研究主题的材料:材料A、材料 和材料 。如果要研究“唐朝与东亚国家的交流”,价值最高的是材料 ,请说明理由。(材料填写字母)(2)为进一步研究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除了已有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以外,请帮助他们再补充两个相关历史事件。(3)根据上述选出的材料和补充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文物是回顾历史的重要证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于2019年12月17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展。下图为部分展品。材料二:鉴真,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华文明史》材料三:作者:日本奈良时代著名学者真人元开(生卒:722-785年),早在鉴真于753年东渡日本之前,真人元开曾受过佛教的教诲。到鉴真到达奈良后,便由他亲自化导。材料四:《东征传绘卷》描绘了鉴真从出家到东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辉煌一生。作品大部分故事情节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所绘制。下图为卷中描绘鉴真一行遭遇海难局部图。7.对于研究鉴真东渡而言,以上材料中的关键证据是材料 和 。理由 。8.材料四中创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9.运用“主观和客观”的概念范畴,谈谈你对鉴真东渡的认识。10.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关系融合,对外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1)上述材料可以印证唐朝时期的各个方面,按照示例完成下列任务。示例:民族交融方面,可以用材料一印证。任务一:对外交往方面,可以用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任务二:另选一个方面(上题中以选用的除外),并以相应的材料印证。方面:__________,可以用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2)在材料四、六、七、八中,能证明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的关键证据是什么?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和非洲黑人俑”结合所学可知大食人俑来自阿拉伯,非洲黑人俑来自非洲,反映出当时中外交流往来频繁,C项正确;材料体现对外关系,不是社会风气、民族关系和文学艺术,排除ABD项。故选C项。2.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10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的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题干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玄奘西行,B项正确;鉴真东渡到达的是日本,与题干路线不符,排除A项;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先进文化,遣唐使来华与“天竺”及题干路线不符,排除C项;隋朝开通大运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根据题干“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和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B项正确;那烂陀寺在印度,排除A项;敦煌莫高窟在中国,排除C项;白马寺是东汉时期在洛阳修建的佛教寺院,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D项正确;《汉书·张骞传》与丝绸之路开通相关,与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没有联系,排除A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与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没有联系,排除B项;《马可·波罗行纪》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与题干信息“对玄奘西行取经的评价”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5.A【详解】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比如材料中唐朝既从波斯吸收了马球运动,又向印度输出了围棋,还在吸收波斯马球时融入了自己的创造,A项正确;“恩威并重,怀柔为主”,“政策开明,和同一家”都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融洽的表现,属于本国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C两项;社会风气充满活力是盛唐社会风气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1) B C B理由;材料B反映的是唐朝与新罗之间的文化交流,符合研究内容,并且是当时人写的,所以价值最高。(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3)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能写出交流范围广、内容丰富、交通方式上有陆路和海路、交流呈双向性等三个符合题意的不同层面的特点即可。【详解】(1)根据题干“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为研究主题,结合所学可知,A“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俑和非洲黑人俑”反映了唐代与大食和非洲交往的信息;B“《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新罗人崔致远撰写”反映了唐朝诗歌文化对新罗的影响;C“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反映了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代文化的历史信息;D“《步辇图》”反映了唐蕃民族关系;E“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反映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信息。由此可见,ABC可作为研究“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的材料。如果要研究“唐朝与东亚国家的交流”,价值最高的是材料B;结合所学可知,材料B反映的是唐朝与新罗之间的文化交流,符合研究内容,并且是当时人写的,所以价值最高。(2)根据所学可知,为进一步研究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除了已有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以外,还可以补充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包括交流范围广、内容丰富、交通方式上有陆路和海路、交流呈双向性等。7.材料一 三 以上材料都是原始史料,且材料一为实物史料,材料三为鉴真同时代并接受过鉴真化导的日本学者的著作,两者可以相互印证。 8.赞颂鉴真不畏艰险,坚定地东渡弘扬佛法的精神。 9.从主观上讲,鉴真东渡是为了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事业。从客观上讲,鉴真不仅传授了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析】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在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在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市)建坛授戒,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被誉为“天平之甍”。“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所展示的文物是原始史料、实物史料,可作为研究鉴真东渡的第一手史料。真人元开所著书籍是原始史料,为鉴真同时代并接受过鉴真化导的日本学者的著作,可与材料一相互印证。因此,对于研究鉴真东渡而言,以上材料中的关键证据是材料一和材料三。8.根据材料“鉴真一行遭遇海难局部图”可知,材料四中创作者的意图可能是赞颂鉴真不畏艰险,坚定地东渡弘扬佛法的精神。9.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主观上讲,鉴真东渡是为了弘扬佛法,发展佛教事业。从客观上讲,鉴真不仅传授了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0.(1)任务一:材料四、五、六(任写两项即可)任务二:示例:方面:书法,可以用材料二、五印证。示例:方面:衣食住行,可以用材料一、三(四)印证。示例:方面:城市,可以用材料四 、八印证。示例:方面:佛教,可以用材料五、六印证。示例:方面:绘画,可以用材料一、三印证。示例:方面:佛教,可以用材料五、二印证。示例:方面:城市,可以用材料三、八印证。(2)水平1:关键证据是材料六,是离历史发生的时间最短、距离最近,是亲历者或目击者的直接留存,材料四是后者转手后流传下来的史料,材料七\八是当时人的诗歌,有艺术想象和夸大成分。示例1:材料六是唐朝前来游行的日本人的游记,属于原始史料,材料四非原始史料,材料七/八是文学作品反映作者的认识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带有主观色彩。材料六的游记中写出了东市的失火烧毁四千多家店,足以体现开店之多与密集,烧坏财物之多也反映出了长安城商业繁荣。示例2:是材料六和材料四。因为材料六是当时在唐的日本遣唐使的行记,记录了当时因火灾而损失惨重的长安东市,作为当时的人可证明唐长安城商业繁荣。而材料四是宋时作为后世对此的介绍。两份材料都是文献史料,可分别作为 原始证据和间接证据相互印证。水平2:写出关键证据是材料六、七、八,是当时人的记载。示例1:材料六,材料六为日本使者访唐亲身经历,作为当代文献史料,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仅仅是东市着火而损毁的店铺,财物之多,损失惨重,侧面表现出唐朝长安商业繁荣,经济贸易之多所以材料一是关键史料。示例2:关键证据是材料六,因为材料六是当时的外国人对长安城的真实评价,虽然记载的是东市失火,但也体现了唐朝长安城商业繁荣。水平3:写出关键证据是材料六,是原始史料,材料四是转手史料。水平4:写出关键证据是材料七、八,是当时人的记载。示例1:能证明唐长安城商业繁荣的关键证据是材料七和材料八。材料七和材料八是当时的诗人所作的诗歌,可以反映出当时唐朝的迹象,而材料四是后人所作,含有主观编纂。【解析】10.(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遣唐使加强了中日之间的交往;材料四长安西市商业贸易西至罗马、东到高丽,是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大、业态最发达、辐射面最广的世界贸易中心、时尚娱乐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材料五《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西游至印度的所见所闻;材料六加强了中日的往来。这些都可以印证对外交往。可以用材料二、五印证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用材料一、三(四)印证衣食住行的成就。可以用材料四 、八印证城市方面的成就。可以用材料五、六印证佛教方面的成就。可以用材料一、三印证绘画方面的成就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是后者转手后流传下来的史料;材料六是离历史发生的时间最短、距离最近,是亲历者或目击者的直接留存;材料七和材料八是当时人的诗歌,有艺术想象和夸大成分。所以关键证据是材料六。材料六是唐朝前来游行的日本人的游记,属于原始史料,写出了东市的失火烧毁四千多家店,足以体现开店之多与密集,烧坏财物之多也反映出了长安城商业繁荣。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