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走出“舒适圈”,融入新时代(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走出“舒适圈”,融入新时代(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走出“舒适圈”,融入新时代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奇谭》里的小猪妖说:“我想离开浪浪山,跟着大王是挺好,可是这一辈子待在浪浪山也是无趣,是不是该出去闯闯。”
人生有时就会面临这种两难处境,是在原地徘徊还是离开熟悉舒适的“浪浪山”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舒适圈一词,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掌控的,生活在这个圈中,人就感到轻松自在。
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
舒适圈并不会永远舒适。走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离开舒适圈,习惯了不舒适就会重新舒适,舒适圈也就更大。
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筑巢。这种被称为“铁树”的树枝不但十分坚硬,而且还生长着许多刺,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巢建好后,雌雕还要在上面铺上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
随着幼雕的渐渐长大,雌雕开始撤去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让树枝的尖刺显露出来。
巢变得没从前那么舒适了,幼雕纷纷躲到巢的边缘。这时,雌雕就逗引它们离开巢穴。一旦幼雕离巢后向下坠落,它们就拼命地扑打着翅膀阻止坠落,接下来的事情对于雕来说再自然不过了——它们开始飞行。
阅读上述材料,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冬天,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风雨无虞的恒温空调房,温暖舒适的早晨被窝,最让人难以“割舍”。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告别最安全稳妥的地方,裹紧衣服走出去迎接温差的挑战。
近来流行“舒适区”概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某些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或者生活方式会让人置身其中感到舒适,就像冬天的空调房和早起的被窝,让人不舍离去。但如果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例文:
跳出舒适圈
对小猪妖来说,浪浪山虽安稳舒适,却终究无趣。其实,“浪浪山”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那个“舒适圈”,保护着我们,却也圈养着我们。那么,是停留在“舒适圈”轻松自在,还是在“非舒适圈”接受挑战更好地激发潜能?
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决定了他现在舒适圈的大小,舒适圈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勇于挑战现有非舒适圈,把它变成将来的舒适圈,实现自我成长。跳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舒适。
我们为什么需要跳出舒适圈?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把非舒适圈变成自己的舒适圈,就像将军开疆扩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经由磨砺而获得成长。如同马云,金融、电商是他的舒适圈,国产芯片是他的非舒适圈,他用“平头哥”精神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一定是不舒适的,但是,只有突出重围,才能获得成功。为什么要成长?因为我们都期待过更好的生活,期待自我实现。同时,我们会发现,跳出舒适圈是不容易的。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在《进化》中,提到: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但同时也失去了把这件事收归舒适区的机会,下次遇见还是焦虑、恐惧和逃避,没有成长。对此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前者是非舒适圈,后者是舒适圈。清王朝处于天朝上国的舒适圈中,最后被外敌用坚强利炮强行拖出舒适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人们往往渴望始终呆在舒适圈,可惜,世易时移,时代大潮翻涌,哪有永远不变的舒适圈?“海上钢琴师”技艺高妙,可惜,他始终不敢走出“维珍尼亚号”这个熟悉的“舒适圈”,最终,随着被炸毁的邮轮葬身波涛;方仲永少时才高,名动四乡。可惜,他得意于“环谒于邑人”这个“舒适圈”,而难有寸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唐庄宗早年凭着智慧与勇气,成就一代伟业,晚年却沉溺与自己亲手打造的“舒适圈”难以自拔,终亡其国……欧阳修言:“忧劳可以兴国免豫可以亡身。”古之人诚不我欺也,走出舒适圈,才能感受多彩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这不是鼓动每个人都变成盲目战斗,无所敬畏的“平头哥”吗?时代风云变幻,我们“不要陷入奋斗的盲区,不要在战斗中迷失自我”,既要战斗,也要享受,既要奋斗去生存,也要学着去生活。
跳出舒适圈,寻找更大的舒适圈,获得更大的提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自《中国奇谭》,第二部分是由第一部分引发的对现实的思考:人生有时就会面临这种两难处境,是在原地徘徊还是离开熟悉舒适的“浪浪山”呢?学生审题时要弄清楚材料中的“浪浪山”到底意味着什么。舒适圈里的生活平淡如水也罢、热热闹闹也罢,时间久了,总会让人生出一种一成不变的感觉。外面的世界新鲜奇特,总让人心生好奇,无比向往。正如我们经常感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就有许多人远离舒适圈,到更广阔的世界中一展拳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同时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当那些勇敢的年轻人在饱经风霜雨雪、品尝世态炎凉之后,是否会怀念曾经那个“浪浪山”呢?不得而知。
分析台词之后我们发现,台词的蕴意深刻,这里面小妖猪的台词其实是我们很多人的写照。我们很多人也有过类似的心理。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有探索外面世界的想法,但是又有犹豫和担忧,即使犹豫和担忧,还是要自己去闯一闯,哪怕失败也不留遗憾。因此,写作时可以从以上分析立意,可以写人应该勇于打破现状,人不应该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止探索的脚步,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只要我做过,我努力过就不后悔。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人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停止探索的脚步。主体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唐僧四人没有因为西天取经路上妖怪多就停止脚步;分论点二,爱迪生没有因为寻找适合电灯灯丝的材料失败而停止探索的脚步;分论点三,航天人没有因为前进的过程有过失败就停下探索的脚步。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人要勇于打破现状。
2.我们不应该惧怕失败就停下探索的脚步。
3.努力过就不后悔。
4.待在“浪浪山”——“心之安处是吾乡”。
5.不管是停留还是离开,努力生活最重要。
2.例文:
跳出舒适圈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时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圈”轻松自在,还是在“非舒适圈”接受挑战更好地激发潜能?
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决定了他现在舒适圈的大小,舒适圈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勇于挑战现有非舒适圈,把它变成将来的舒适圈,实现自我成长。跳出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舒适。
我们为什么需要跳出舒适圈?因为我们需要不断把非舒适圈变成自己的舒适圈,就像将军开疆扩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经由磨砺而获得成长。如同马云,金融、电商是他的舒适圈,国产芯片是他的非舒适圈,他用“平头哥”精神去做这件事,这个过程一定是不舒适的,但是,只有突出重围,才能获得成功。为什么要成长?因为我们都期待过更好的生活,期待自我实现。同时,我们会发现,跳出舒适圈是不容易的。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组织行为学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在《进化》中,提到: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但同时也失去了把这件事收归舒适区的机会,下次遇见还是焦虑、恐惧和逃避,没有成长。对此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前者是非舒适圈,后者是舒适圈。清王朝处于天朝上国的舒适圈中,最后被外敌用坚强利炮强行拖出舒适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人们往往渴望始终呆在舒适圈,可惜,世易时移,时代大潮翻涌,哪有永远不变的舒适圈?“海上钢琴师”技艺高妙,可惜,他始终不敢走出“维珍尼亚号”这个熟悉的“舒适圈”,最终,随着被炸毁的邮轮葬身波涛;方仲永少时才高,名动四乡。可惜,他得意于“环谒于邑人”这个“舒适圈”,而难有寸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唐庄宗早年凭着智慧与勇气,成就一代伟业,晚年却沉溺与自己亲手打造的“舒适圈”难以自拔,终亡其国……欧阳修言:“忧劳可以兴国免豫可以亡身。”古之人诚不我欺也,走出舒适圈,才能感受多彩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这不是鼓动每个人都变成盲目战斗,无所敬畏的“平头哥”吗?时代风云变幻,我们“不要陷入奋斗的盲区,不要在战斗中迷失自我”,既要战斗,也要享受,既要奋斗去生存,也要学着去生活。
跳出舒适圈,寻找更大的舒适圈,获得更大的提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阐述了“舒适圈”的好处,人处于舒适圈之中,可以掌控一切,就感到轻松自在,因此我们要享受舒适圈带来的安逸,从容自在的工作和生活,享受舒适圈无可厚非,我们可以在舒适圈中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这也是对自己很好的提升;材料第二段和第三段“如果你的舒适圈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圈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强调要扩大自己的舒适圈,我们要勇于突破小的舒适圈,以扩大自己的舒适圈,虽然突破舒适圈意味着打破习惯,刚开始可能感觉不适应,可是适应后我们会获得更大的自在。打破舒适圈有可能真的会面对困境,变困境为顺境需要付出很多,因此打破舒适圈需要勇气,需要我们有面对新的挑战的魄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突破和适应中让自己不断提升。我们对材料有三种看法,从适应舒适圈的角度,可以写享受舒适圈的安逸,在舒适圈中提升自己;从否定的角度看,可以谈“跳出舒适圈”;从辩证的角度看,可以谈“舒适是相对的,在不断的跳出与适应中提高自己才是目的”。
写作时,无论哪种立意,在行文时都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清晰,如写“跳出舒适圈”这一立意,提出观点后,可从“在舒适圈中养成了安逸”“在舒适圈中失去了动力”“在舒适圈中限制了自己的极限”三个平列的角度分析,以阐明跳出舒适圈的必要性;也可以从跳出舒适圈能够让人不断提升的角度阐明它的好处。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立意:
1.走出“舒适圈”,融入新时代。
2.别让“舒适圈”消磨青云志。
3.跳出“舒适圈”,接受新挑战。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享受舒适圈,从容提升自己。
3.例文:
让孩子学会“飞行”
雌雕不辞辛苦地为幼雕筑巢,却又埋下带刺的树枝。在幼雕长大后,雌雕逗引它们离开巢穴,是为了让它们学会飞行。雌雕的这种行为完美地诠释了身为父母的大爱,唯有敢于将自己的孩子置于险境,方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动物如此,人亦如此。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9岁就跟随父亲曹操打仗。一个9岁的孩子就在这血腥残酷的环境中一点点长大,从而练就了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魄力。以至于敢仗着宝剑,直逼汉帝退位,率先终结绵延了400多年的大汉王朝,成为一位优秀的皇帝。让曹丕早早地离开温暖的“巢穴”,逼他一点点地学会“飞行”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作为父亲,他是成功的。反观同一时期的刘备父子,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刘禅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细细想来,其中不乏刘备的过错。如果刘备能够像曹操一样,让刘禅置于险境,迫使他学会“飞行”,大概也就没有后来的“乐不思蜀”了吧。
唯有将巢穴的刺显露出来,逼孩子离开巢穴,才能使他们学会飞行,从而成才!
著名的艺术巨匠傅聪先生,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从小父亲傅雷就对他寄予厚望,总是尊重他的兴趣爱好,注重启发他的思维。这为傅聪日后的成功创造了重要条件。然而,在傅聪长大后,傅雷却将他一个人送至国外读书,专攻艺术。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傅聪面临着层层困难:语言不通,他对老师的话半知半解;外表差异,他无法融入同学……生活如此艰难,傅聪却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其原因正在于傅雷这种敢于让自己孩子去“飞行”、去闯荡的大爱。如果当初傅雷总是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让他去国外深造,那么也就没有傅聪现在那些优秀、珍贵的艺术作品了。身为父母,最大的慰藉是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学会自己“飞行”。可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像傅雷一样,将孩子“逗出巢穴”,使他们面临“下坠的危险”呢?
当然,让孩子学会“飞行”,绝非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当今时代,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改善,许多父母养成了溺爱孩子的习惯,不想让他们去听风雨、见世面,这便造成了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唯有让年轻一代多历练,多吃苦,才能使他们学会“飞行”,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腾飞起来。
身为父母应当具有雌雕育子的精神,敢于迫使孩子离开温暖的“巢穴”,令他们面临“下坠的危险”,从而让他们学会“飞行”,展翅高飞!只要每一个孩子都学会“飞行”,我们中华民族就会插上强有力的翅膀,翱翔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叙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长有许多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为了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雌雕会在巢里铺上树叶、羽毛和杂草。但当幼雕长大后,雌雕就会将巢内的树叶、羽毛等物撤掉。巢穴变得不再舒适后,幼雕纷纷躲到巢的边缘。雌雕此时逗引它们离开巢穴。一旦幼雕离巢后向下坠落,它们就拼命地扑打着翅膀阻止坠落,于是开始飞行。
雌雕对幼雕的呵护和放手,实际上多角度地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考生对材料内容的解读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从雌雕如何教育引导幼雕的角度,雌雕保护、引导幼雕,从“防止扎伤”到“逗引出巢”,可以说明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需要不同的方法。从“逗引出巢”可以看出,放手也是一种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面对磨难,正确引导,才能使孩子得以成长;反之,一味溺爱,不肯放手,会使孩子失去发展机会,难以成才。二是从幼雕能够飞翔的角度,幼雕只有离开巢穴,向下坠落时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翅飞翔。这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勇敢面对挫折和挑战;生命在逆境中崛起,在困难中成长;生命不能拒绝困难和挑战。三是从雌雕和幼雕综合起来看,生命需要磨砺,生命是在艰难和逆境中闪光的。
从“自定文体”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情真意切,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如果写成议论文,考生可以紧扣材料内涵,任意选取一个角度或结合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要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论证严密。
立意:
1.教育亦须时移事易。
2.放手也是一种爱。
3.战胜磨难,学会飞翔。
4.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5.生命之花亦须经过严寒的考验方可美丽绽放。
4.例文:
走出人生的“舒适区”
《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说到:所谓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自我否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能力的人。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能找到一块心灵的“处女地”已实属不易,于是人们便不愿抽身剥离“舒适区”。殊不知,日复一日生活的公式,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消磨你的棱角,最终使你搁浅,平庸度过余生。
很多人寄情于平淡的生活,他们不愿登上山巅去欣赏瑰丽日出,只愿在山脚下呼吸新鲜的空气。他们的目光只聚焦于当下的快乐,却忽视了明日更多的可能。可以说,正是因为思维的惯性、思考的惰性,让他们迷失在自我编织的虚幻梦境里,岂不可悲可叹可惜!
然而,生命的钥匙在自己的手中,善加利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冲破思想的藩篱,才能在人生的隧道中不断掘进,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挥手告别“舒适区”,展望拥抱新开始。你看英国诗人拜伦,笔下流淌的诗句充满着对自由的向往,但在诗歌《唐璜》尚未完成之时,他只身一人来到希腊,为那里的人们的自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生命中最壮丽的诗不是用鹅毛笔写就的,而是用自身的行动铸就的——行动永远是真正的诗篇。从拜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敢于跳出思维定式,跳出舒适区的无畏与勇敢——谁说诗人只晓风花雪月?为人类自由而做的斗争,本身便有意义。
正是因为不断挥手告别舒适区,才有了生命流光。博尔赫斯说:“理想的拉力大于现实的推力,正因为有无数仁人志士勇于追梦,才有了那么多生命的璀璨明丽得以成就。”
是的,理想是指引你前进的灯火,此火从未熄灭。而当你因沉湎舒适不愿突破之时,这火也就要飘忽闪烁了。
但请你千万记得,“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唯愿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将中山先生的夙愿内化为自身前行之动力,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之中,获取于人生、于国家更大的精进。
跳出舒适区,更是跳出框架,解放人的天性,使我们对人性有纵深的理解。比之欣赏在理念与思辨中纠结不已的哈姆雷特,我更欣赏那个虽有些直白却充满行动力的堂·吉诃德。
窃以为,不做单向度的人,走出人生的“舒适区”,该是我们的精神追求;而冲破舒适区的樊篱,更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相信当你勇敢跨出那一步的时候,会像冯至在《十四行集》里说的那样,“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本则材料第一段以生活中常见的“舒适区”现象为引子,引导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舒适区”。从材料本身和命题指向看,此题的写作方向比较明显,核心观点应是: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分析和理解本则材料,首先要从关键词“舒适区”的内涵入手。“舒适区”常让人感到安全、稳妥和舒适,使人感到自己对事物强有力的掌控,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容易使人构建对自我的认知,肯定自身的能力,让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和生活。其实这是不少人的生活状态,这次作文也是针对很多人害怕迎接挑战,不愿意突破自我而出的一道有很强启发性的作文试题。其次要能够剖析为什么“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轻车熟路”常意味着重复,不容易推陈出新;沉湎于“舒适区”里的四平八稳,可能扼杀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况且,有的“舒适区”(如满足现状的心理模式、“安乐窝”类的环境)缺乏长久驻足的价值,有的“舒适区”(如惯用的套路、一成不变的方法)缺乏长期重复的价值。因此,“想得到人生更大的精进,就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就是作文的中心立意。只有走出“舒适区”,挑战更多未知的领域,于未走过处开辟出新路,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获得人生更大的精进。当然,如果能写到人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寻找和突破“舒适区”的过程,则立意更为辩证与深刻。
迎接挑战,成就更好的自己。
【立意】(1)走出“舒适区”,敢于挑战更多未知,成就更好的自己;
(2)走出“舒适区”需要有高远的志向和很大的勇气;
(3)人生努力的过程就是寻找和突破“舒适区”的过程。
【材料】(1)《肖中克的救赎》中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一开始你讨厌它,后来你逐渐习惯它,到最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某种角度上说,那些让你安逸的“舒适区”也是一种体制。《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作者尤瓦尔 赫拉利曾说,想象构建的秩序造就了我们的欲望。想象构建了“舒适区”,塑造安逸的欲望,使人沉沦不离开那个安逸的日子,又怎能取得人生更大的精进? 况且,你以为安全的“舒适区”有时也会积聚风雨,酝酿风暴。
(2)老鹰要飞向天空,便要先走出它们的舒适区,要么面对高空拥抱苍穹,要么溺于安逸走向死亡。居里夫人获奖无数却将奖牌给孩子玩,对于她,奖牌不是堆舒适的砖,而是限制发展的枷锁,她不愿沉于鲜花掌声的温柔乡,而是选择潜心于自己所爱的研究,所以她才能一直有所精进。世界那么大,总要走出去看看,摆脱小马过河般的胆怯,未来是风是雨,只有体验过才知道,于激流中荡舟,也别有一番风味啊。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然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别让现在温暖的生活禁锢了你的脚步。走出舒适区,拥抱新未来,迎接挑战,突破自己。
(3)大清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于是闭关锁国,安于舒适,可它真能一直稳妥吗?不能,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故步自封,最后只能被列强用炮火轰开大门。美国的精英们曾召开过一个会议,讨论后认为社会中确实有“二八”法则,即世界中80%的财富掌握于20%的人手中,20%的人利用80%的大众实现自己的利益。如何让80%的人心甘情愿为20%的人付出?答案便是为他们营造舒适圈,让他们安于现状不愿进取。如此,你还想窝在舒适区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