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的概念和原因,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并用大气压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3.知道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4.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认识大气压的存在;2.大气压的实验测定及大小;3.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教学难点】1.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2.大气压变化不均匀的理解。【教学准备】(一)教师用具及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大桶水水桶、火柴、酒精、酒精灯、铁架台、烧瓶、抽气筒、压水井模型、大吸盘、塑料瓶、水槽等;(二)学生实验用具及实验器材:马德保半球实验套装、针筒、砝码、胶头滴管、小吸盘、塑料瓶、水槽、纸笔等。【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演示实验导入】教师演示水桶被大气压压瘪的课前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预习反馈】1.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______,简称______或______。2.空气有质量,受______作用,且气体具有______。3.历史上著名的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4.最早精确测量出大气压的实验是实验,测出的大气压相当于______mm高汞柱产生的压强,这个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数值约为______Pa。5.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越______。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______。6.常用的气压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索新知】(一)大气压强存在与应用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后,学生分组实验,将两半球对在一起,抽出内部空气,拉一拉试试,能轻易拉开吗?挂上重物试试?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内部空气后,球内气压变小,球外气压大于球内气压,产生由外向内的压强差,因此在气压作用下将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活动2用吸管吸水,说说吸管是如何把水“吸”进去的?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并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活动3观看抽水机的原理,感受大气压的神奇。学生代表上台和教师共同演示抽水机模型工作。活动4在塑料瓶的盖子和侧壁打孔,模拟茶壶倒水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堵住盖子上的孔水就倒不出来了?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并思考,用大气压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活动5说一说吸盘是如何牢牢吸住平滑的东西的?教师演示大吸盘吸地砖,学生动手思考并用大气压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二)测量大气压——托里拆利实验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了解实验测量大气压原理和过程。观看后,教师对原理进行补充解释说明。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多少?相当于多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不用水柱测量大气压?观看水柱测大气压的视频,直观感受10m水柱的高度。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以下几种情况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①如果管倾斜,水银柱的长度变长,但竖直高度不变(如下图甲和丙)——无影响②改变管的粗细,管内水银柱竖直高度不变(如下图甲和乙)——无影响③管内混入了空气,水银柱竖直高度减小——有影响联系上节课液体压强的知识,教师对于液柱高度的计量给出解释。(三)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分析地球大气层的特点,观察大气压随距海拔高度图像,总结大气压随距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________结合生活实际,引入高海拔地区煮饭慢的问题,探究海拔——气压——液体沸点三者的关系。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的气压减小而_______,随气压增大而_______验证试验:将盛有停止沸腾的水的烧瓶内气体抽出,观察试验现象(水再次沸腾)。介绍高压锅的原理和应用。【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课堂练习】1、历史上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它是由______主持的。2、第一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强的实验叫______。3、解释自来水笔吸墨水原理: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几下,笔胆里的气体压强,在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4.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使玻璃管倾斜,那么管内水银柱()A长度减小B高度不变C高度增大D高度减小课后反思自从课改以来,老师们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初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下面我从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例如:学生对于压瘪水桶的原因的质疑,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认为,创新能力首先是基于个体的能力和品质。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读教材相关部分,展开想象尝试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化做各自喜欢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2.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3.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此时,学生虽然表演得不很理想,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4.把握好学生的预习。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是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的,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之初一带而过,课堂时间宝贵,应该用来关注重点探究环节、解答学生疑惑。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则课堂时间不够用。另外,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长,会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体课改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更多地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我们也决不能以固定的思维去看待它,而是要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