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46张PPT。第五单元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版权所有 请勿下载1. 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请你从以下对他一生中的四个剪影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八股文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C解析:明太祖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故选C。2. 近日,著名作家倪方六指出了在古迹景区内五个“著名错字”,其中“天下第一错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字,“辛”下多了一横。(见上图)清朝前期修建承德山庄的根本目的是( ) A.让蒙古王公觐见皇上 B.让蒙古王公陪皇帝打猎 C.联络与蒙古王公的感情 D.加强地方与中央联系,以巩固统治 D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本目的与直接目的的理解上,根本目的是本质性的、隐性的而非现象性的、显性的。故选D。3. 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澳门被侵占 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C解析:本题的难度在于判断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澳门被侵占三者的先后。西方殖民者到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故郑和下西洋排前。澳门被侵占,应该推理出是葡萄牙,而非西班牙,因为新航路开辟的方向葡萄牙朝东,西班牙朝西。荷兰强盛时期是十七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荷兰侵占中国领土迟于葡萄牙。故本题选C。4.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 A.秦朝 隋朝 B.秦朝 唐朝 C.秦朝 宋朝 D.秦朝 明朝 D解析: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有两对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二是皇权与相权的问题。历史发展的轨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始于秦始皇,终于朱元璋。故选D。5. 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 ) A.商帮的形成 B.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 C.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国际贸易的频繁 B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商业发展的“新”特点。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也即封建小农经济。故选B。6. 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代和清代的统治者实行( ) A.改土归流 B.册封“达赖喇嘛”封号 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立伊犁将军 A解析: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开始于明成祖时期,大规模推行于雍正帝时期。故选A。7.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阿骨打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C解析:清朝十二帝,太祖列第一。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正是他的写照。故选C。8. 右图是《南都繁会图》(局部),它描绘了哪朝何地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明中后期 北京 B.清代初期 北京 C.明代初期 南京 D.清代中期 南京 C解析:《南都繁会图》,全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明代宫廷美术作品,绢本设色,因真实地反映了明朝留都南京市井情形,一直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之盛誉。这幅历史长卷生动地描绘了明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故选C。9. 清初二三十年间,各地民众强烈反抗清朝的统治,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①大规模圈占田地 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督臣民言行 ③强迫东南沿海居民内迁④威胁逼迫汉人剃发留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D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为清初的弊政,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在明朝。故选D。10. 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解析: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盛世危机。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归纳。商品经济发展不属于落后原因,故选D。11. 到1800年(乾隆年问)我国人口增长至 ( ) A.一亿 B.两亿 C.三亿 D.四亿 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来自书本26页“以大约9亿亩的耕地养活3亿左右的人口”。清朝入关四十年后,即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达一亿零一百七十一万人。又过了一百一十年(乾隆年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还多,达二亿九千七百万人,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一百九十二。清朝结束时的一九一二年,中国人口达四亿○五百八十一万人。故选D。12. 清政府设立金瓶掣签制的目的在于 ( ) ①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②防止一些地方分裂分子利用此机会制造分裂局面③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④将活佛转世系统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和国家典章法治范围之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解析: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中央政府整饬、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管理大活佛的一项关键措施。它既符合政治手续、法律手续,也符合宗教手续;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体现了西藏地方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事实;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蒙藏地区的社会局势,安定边疆,团结宗教上层人物和广大僧俗群众。故选D。C13. 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 戚继光 郑成功 雅克萨之战 A.中国古代改革家 B.和外国友好交往 C.抗击外来侵略 D.发展民族经济 C解析:明清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三个典型事例: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率军组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故选C。14. 明清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较,相同点是( ) A.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度 B.都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C.都在手工工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阶级 D.都出现了近代进步的思想家 D解析:本题考查的关键在于中西比较。欧洲出现了启蒙运动,中国出现了一些列进步思想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变化,故选D。15. 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 ④18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一个关键错误信息“重商抑农”,当时的客观事实是“重农抑商”,故选C。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某校初一年级同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讨论。 探究一:捍卫主权(1)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探究二:民族团结(2)清朝前期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各少数民族采取了哪些政策? 探究三:总结感悟(3)中华民族自秦汉统一开始,再到元、明、清三朝经历了长达六百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请概括说明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4)通过对该主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想? (1)戚继光抗倭;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2)西藏地区:建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历世达赖、班禅的继承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清朝设置组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新疆地区:乾隆帝派兵粉碎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3)秦汉以来,我过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元、明、清政府加强对疆域的管辖、治理和开发;境内各民族共同开发便疆域地区。 (4)略 17. 不断加强皇权专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如房玄龄曾为尚书左仆射。材料二 图一 图二(1)请推测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个朝代的制度? (2)材料二中图一的“锦衣卫”是哪一个皇帝统治时期设立的?为了加强统治他还实行了怎样的文化专制措施? (3)材料二中图二的军机处是哪一个朝代设立的?除此之外,该朝代还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 (4)从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看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1)唐朝。 (2)明太祖;八股取士。 (3)清朝;文字狱。 (4)皇权不断加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康熙帝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帝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朝臣胡中藻赋诗道“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 (1)联系上述四则材料,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是怎样的。(2)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专制,文化僵化;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阻碍了中西科学文化交流,中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逐渐落后与西方。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别国的一切先进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次,康熙帝在赴承德避暑、围猎,途经北京北口长城时,曾作诗日:“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二: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1)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2)清朝施行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1)明代以防为主;清代以德服人,但也不缺少武力。 (2)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其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并奠定了今天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材料二:明朝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材料三: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1)“甘薯”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 (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的联系。 (1)美洲。因为甘薯产量高。反映了当时人口迅速增长的现象。 (2)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达的情况。 (3)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许多原来的农村逐步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4)农业发达,促进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从而逐步形成工商业市镇。 21. 材料一: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东突”分裂分子无视历史、法律和习惯,制造分裂、挑起民族纠纷和国际间的不和,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材料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是决不能容忍的。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坚决维持社会稳定。(1)请你举一例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2)清朝历史上新疆也发生过少数民族叛乱的事件,清朝政府对此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青少年可以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些什么?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即今天新疆的部分地区,从此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 (2)清朝政府出兵平定了天山南路回部贵族的叛乱。 (3)示例:尊重少数民族,宣传民族,宣传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 22. 自去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图一 戚继光 图二 荷兰军队投降图 图三 沙俄侵略者侵入我国黑龙江材料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 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 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 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1)戚继光率军荡平侵扰我过东南沿海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 (2)康熙皇帝|雅克萨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3)观点: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史实: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要坚决同一切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势力和行为作斗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七子之歌》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就是台湾。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台湾是怎样被割占的? (2)诗中“郑氏”指的是谁?“酷炎的夏日”指的是什么?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来少数“台独”分子大搞“台独”活动。你能用史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反击吗?(至少写出两个史实) (1)台湾于1895年《马关条约》中被迫割让出去。 (2)“郑氏”指郑成功。“酷炎的夏日”指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 (3)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4)①三国时孙权曾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②隋炀帝时曾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列岛。④清朝设置台湾府,对台湾进行管理。⑤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24.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最显著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各起到什么作用? (2)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拖? (3)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你认为这一政策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戚继光抗倭,平息东南沿海倭患,保卫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赶走沙俄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2)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闭关锁国。 消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成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5. 观察下表,回答问题。 表l: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量的变化 表2: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表l和表2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怎样的特点?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格内的情况? (3)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相比有什么不同? (4)你如何看待明清的繁荣景象? (1)英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并逐年增加;中国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2)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工艺精湛,商业发达,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产品大量出口到欧洲,使大量的白银流人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3)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工商业逐渐兴起,手工工场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思想领域,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从近代科学的诞生到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纷纷开始向海外拓展殖民地。)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处于上升时期。而此时的中国经济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仍然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缓慢。 (4)明清的繁盛背后隐藏着危机。 26. 阅读下面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他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2)清朝统治者对图二中A地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有何意义? (3)比较图一、图二,指出我国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秦始皇或赢政。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措施: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组藏大臣。 意义:密切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维护了国家统一。(3)清朝的疆域比清朝扩大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为了皮抗外来侵略,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三次英勇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三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两位民族英雄,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1)材料中所说的“三次英勇斗争”是指哪三次反侵略斗争?他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作为时代青年应如何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1)“三次英勇斗争”是: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 共同作用: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意思相近即可)(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或面对国家危难之时,应挺身而出)。(意思相近即可) 28.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明清军民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平定国内叛乱和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努力,请各举一例。 (3)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200年,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设立内阁;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2)平定国内叛乱: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 抗击外来侵略:(三典型事例)(3)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长期推行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29.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清朝疆域图。 材料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城。清初,清朝皇帝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 阅读分析图片和材料后请完成: (1)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长条形框内,分别填写清朝疆域所至的相应地名。 (2)在材料一中的④、⑤长条形框内,分别填写清政府在该地设置的机构名称。 (3)材料二的省略号,是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加强管辖的措施,请补充完整。 (1)①巴尔喀什湖? ②外兴安岭? ③南海诸岛 (2)④伊犁将军⑤台湾府 (3)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